王海剛,黃 昊,衡 希 WANG Haigang,HUANG Hao, HENG Xi
(1.陜西科技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2.西安歐亞學院 休閑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中,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合作模式,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區域與中亞國家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強,合作潛力巨大,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形成區域重要增長極創造了條件。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作用,將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極大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服務全程化和一體化發展。
1950年法國經濟學家佩魯(Francois Perroux)提出增長極理論,指出增長會首先出現在增長極上,然后擴散,并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增長極推動效應和產業之間連鎖效應,可帶動全局發展。佩魯認為支配地位企業推動效應起關鍵作用,可通過產業間連鎖效應,把經濟增長擴散到各個企業和區域。
增長極理論關注增長極功能結構,尤其是產業間關聯效應,但研究范圍逐步擴大,從經濟空間拓展到地理空間,強調了空間特征。經濟空間不僅包括一定地理范圍內經濟變量間經濟關系,還包括地域結構關系。經濟活動空間分布,尤其是增長極空間結構,決定了一定發展階段經濟空間模式。
我國學者也進一步豐富了增長極理論,如學者們提出了“梯度轉移”、“點軸系統”、“層級增長極網絡”等觀點,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均衡轉向非均衡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增長極理論框架下,經濟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依次遞進的有機系統,其物質載體包括城鎮、產業、部門、新工業園區、經濟協作區等。
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珠三角”、90年代的“長三角”、以及90年代后期的“環渤海”經濟區都是增長極理論的典型應用。在區域發展中,有人認為增長極是相關產業空間集聚;也有人認為增長極是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城市中心,高就業增長率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周邊產業空間集聚和增長。
增長極理論應用主要表現在:(1)欠發達地區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不平衡狀態,東部較發達,中西部較落后。應用增長極理論有助于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2)行業規劃和發展。運用增長極理論對行業進行規劃研究,結合當地豐富的資源進行行業規劃。(3)整體經濟布局。運用增長極理論根據主導產業對區域經濟合理布局。
物流樞紐城市推進了產業空間集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在產業發展方面,改變空間關系,形成區域發展組織核心;在空間布局方面,形成經濟活動合理空間分布;在物質形態上,形成區域中心城市。構建絲綢之路物流樞紐城市正是增長極理論合理應用。
物流樞紐城市是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主要交換點和重要節點,其物流規模較大,是物資交換中心、存儲中心、分揀包裝加工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及物流綜合配套服務基地。物流樞紐城市的物流需要有便利地理位置和發達交通運輸條件。
(1)空間布局。物流樞紐通常位于物流中心城市或重要物流節點城市,依托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伴隨樞紐港口、機場、鐵路貨運站場、公路運輸主樞紐等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利用運輸樞紐在貨源集中和運輸便利上優勢,銜接兩種及以上交通運輸方式,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2)服務功能。物流樞紐構成了城市物流系統基本架構,物流節點設施協同整合能力強,提供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物流服務,物流樞紐主要承擔區域物流交換、銜接和中轉功能。
(3)集成功能。物流樞紐集中多種運輸方式銜接和物流服務功能,完成物流相關作業集成功能。一類是有緊密作業聯系、業務分工協作、便捷運輸聯系的物流節點設施,可以是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中心;另一類是貨運樞紐,包括鐵路貨運站和編組站、航空貨運樞紐、公路貨運站場,以及港口、泊位和碼頭等。
增長極理論認為增長極與區域腹地聯系和互動機制包括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兩種。
(1)極化效應。又稱回波效應,是推動性產業吸引和拉動其他經濟活動,不斷趨向增長極的過程。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形成地理上極化,獲得各種集聚經濟,即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反過來增強極化效應,加速增長速度和擴大吸引范圍。極化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聚集,促進增長極地區越來越發達。物流樞紐城市在區位、交通、政策、資源等擁有優勢,大量物流要素涌入,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物流企業集聚,實現了規模效益和增值作用,使物流樞紐城市與周邊差距擴大。
(2)擴散效應。是在增長極推動下,將增長效應不斷向周圍發散的過程。擴散作用以收入增加形式對周圍地區產生乘數作用。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邊擴散,帶動周邊經濟發展,逐步縮小與增長極差距。物流樞紐城市經過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競爭加劇,物流平均利潤下降,后來的物流企業就會選擇在周邊發展,不斷在周邊開展業務,使周邊物流要素得到聚集,推動周邊物流水平提高,縮小了周邊與物流樞紐城市差距。
構建物流樞紐城市,有效構筑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一體化物流體系,物流樞紐城市作為增長極,將吸引周邊地區的物流要素向物流樞紐城市聚集,將有力推進區域國際大都市建設,通過物流一體化發展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將使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全方位開放,促進區域繁榮和國際大都市建設。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物流要素向物流樞紐城市聚集,帶動城鄉一體,促進周邊小城鎮居民就業和城鎮化建設科學合理布局,促進產業間緊密銜接,使新型城鎮化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通過物流系統向周邊地區分散物資、人才、信息、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縮減城鄉差距。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將打破行業和部門條塊分割,使物流資源統籌規劃,有效降低產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可以減少社會總體成本,增加財政稅收,加快商品流通和貨幣資金周轉,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專業化分工合作得到有效加強,減少不必要資源浪費,實現物流集約化和綠色發展。
構建物流樞紐城市將有利于產業資源的循環、再生和再利用,有助于發展循環經濟,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產業發展過程,走節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東部發達地區的一些產業必將向西部地區轉移,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周邊地區是較為理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產業梯度轉移將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而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手工制造業等產業將會逐步轉移到周邊地區,實現產業在城鄉間、地區間的合理布局。
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將運輸、倉儲、包裝、裝卸、配送、信息處理等有效整合,滿足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物流需求及信息溝通。實現產業的分工協作,提高物流行業的集約化及專業化發展,有效提高物流周轉速度,推進城市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滿足產業和消費者的物流需求。
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作為增長極可有效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區域共同發展。物流樞紐城市的建設,使得產業鏈和供應鏈趨于完善,促進了上下游產業發展,有效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交流與合作,實現貨物和信息的迅速交換。通過區域之間、產業之間的合作,人才的引進和輸出,文化的交匯與融合,達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區域共同發展的目標,促進與中亞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新模式建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后,我國西部各省區紛紛響應,力求在發展模式、合作模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城市必須具備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物流基礎優勢、經濟和產業發展優勢等,依據現有條件,完善物流體系,從物流角度,物流樞紐城市應是沿線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從貿易角度,物流樞紐城市應是內陸沿線重要內陸貿易口岸;從城市發展角度,物流樞紐城市應是沿線國際化大都市;從產業發展角度,物流樞紐城市應是沿線重要的產業組織中心。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加快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會形成若干個物流樞紐城市,在推進歐亞各國經濟更加緊密合作,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