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林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從瘦肉精、紅心鴨蛋、毒韭菜、毒生姜等事件,再到三鹿集團三聚氰胺事件、蒙牛集團的牛奶黃曲霉素事件,樁樁件件令人發指,引發輿論嘩然,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因此,如何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確保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增效的根本路徑,也是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議題。探究和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就要從供應鏈的各環節入手,剖析各環節中影響質量安全的因素及存在的風險,并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合作共生關系,從源頭、流程和終端銷售環節入手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控制,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安全。文章以甘肅省為例,在剖析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風險生成機理的基礎上,探析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機制,讓人們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國內學者從不同視角展開了研究,成果頗豐。學者鄭開濤、劉世洪(2017)以多邊理論為研究視角,通過構建基于時空追溯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1];學者王鋼、劉旭(2018)將云物流的理念和技術與農產品供應鏈結合起來,研究運用物流技術,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體系[2];代杰(2016)認為我國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是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通過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立法,來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3]。房建恩(2016)認為從法律責任制度設計上實現對生產經營者責任的完善,并通過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4]。國內有諸多學者從農產品質量控制的現狀分析入手,來探析農產品質量控制的策略:王文惠(2017)以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的發展現狀入手,得出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若干措施[5];龔艷、顧寶根(2016)分析了湖北省茶葉的生產、加工等現狀,并提出推行監管“一盤棋”模式,推進質量安全技術創新,確保茶葉質量控制[6]。本文在充分借鑒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供應鏈視角分析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及生成機理,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防范對策。
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結合甘肅省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現狀,其誘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歸結為以下三個層次:
在甘肅省內農戶自營的供應鏈模式廣泛存在,作為供應鏈上游的農產品提供者的農戶數量龐雜,規模較小、分散經營(如圖1所示)。農戶通過農貿市場、購貨方直接上門收購的方式來銷售自產的農產品,市場銷售面較窄,農戶掌握的信息較少,市場輻射半徑較小,產銷雙方多是一次性交易。農戶質量安全意愿和能力不高,為了追求交易過程中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導致農藥、化肥使用過量,導致農產品從源頭受到污染,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例如甘肅金昌地區農戶種植的洋蔥,為了追求產品的色澤、產量,過量使用化學膨大素,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最終受到法律追責。這種分散式的經營模式使得供應鏈主體提供的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僅僅是產品的單純傳遞,并沒有實現功能上的整合升級,農產品在下游的購買和消費過程中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沒法建立動態的質量追溯體系統。

圖1 分散經營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信息不對稱是經濟學中常出現的問題,會導致市場交易雙方利益失衡,產生劣幣驅良幣的尷尬局面。從甘肅省目前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現狀來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的傳遞過程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閉回路(如圖2所示),信息主導權主要集中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導致“低買高賣”的流通困境。從其形成機理而言,在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農戶作為生產者不能敏銳的把握市場動態和供需狀況,其生產的農產品即使質優價廉也無人問津或是被一味壓價,嚴重損傷了農戶的積極性;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因為缺乏質量追溯的渠道,無法得知經營者所提供的農產品的質量狀況,導致部分經營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并以較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由此可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會催生“檸檬市場”,使市場秩序陷入混亂。

圖2 甘肅省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傳遞流程
從目前甘肅省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現狀來看,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是甘肅省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如圖3所示)。產地批發市場作為連接生產者和分銷渠道的重要紐帶,將農戶的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進行整合,實現了跨區域的農產品交易,較之分散經營模式有很大的改進。盡管產地批發市場將供應鏈上下游的各利益主體連接在一起,但是彼此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甚至是一種利益驅動的暫時結盟,這種松散的關系降低了供應鏈的協同性。甘肅省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缺乏規?;洜I,根據甘肅省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截止2016年末,甘肅省共有3.95萬個農業經營單位,農業合作社7.57萬個,444.51萬農業經營戶,其中,3.58萬規模農業經營戶,將如此龐大的供應鏈群體聯系起來,形成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難度較大。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甘肅省農產品供應鏈主體之間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與風險共擔機制,再加上缺乏固化主體間關系的法律制度,合作關系不緊密就成為影響甘肅省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7]。

圖3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
根據以上分析,上述引發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風險可歸納為以下三種:主體風險、信息風險、合作風險[1],下文將根據不同的風險形成的原因及機理來探析甘肅省農產品質量控制的路徑及風險防范措施。
根據甘肅省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三類風險,要想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控制首先要從供應鏈的主體入手,強化供應鏈主體的安全意愿和能力,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從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其次,要消除供應鏈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建立信息反饋機制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統,從流程上可視化監控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最后,要建立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合作共生的穩定關系,減少機會主義,使各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針對甘肅省供應鏈上游的農產品提供者的農戶數量龐雜、規模較小、分散經營的特點,扶持和發展農業和核心企業,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紐帶作用,對整合上游分散的農戶,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是提升供應鏈主體意愿和能力的重要路徑。這些核心企業可以是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零售企業,通過“農戶+合作社+核心企業”、“農戶—核心企業—超市”、“生產者—農業基地—超市”等一體化的形式,核心企業可以實現對上游供應鏈主體在資金、技術、農業培訓指導,使得農戶提高農產品種植的技術水平,強化主體的質量安全意識和能力,從農產品供應鏈的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核心企業較之上游的供應鏈主體在資金、技術、管理和人力資源方面都有較強的優勢,可以實現對初級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核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將精力集中在核心業務,已將物流環節委托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在運輸和配送環節能夠確保農產品價值不受到影響,特別是針對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優勢會更突出;核心企業還可以帶動形成特色產業群體,打造特色農產品[8];除此之外,核心企業還能夠幫助上游供應者提高應對農產品市場風險的能力,對實現農戶增收、農業增效具有較好的帶動作用。
3.2.1 建立供應鏈各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
農產品供應鏈的產業鏈條較長,使得引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因素較為復雜。因此,通過建立可追溯系統龐大的數據庫和方便快捷的農產品信息查詢系統,實現消費終端快速了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定價、銷售等一系列的相關信息,為供應鏈上各成員的生產、定價、銷售等提供決策依據,實現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整條供應鏈的響應能力和盈利能力。一般情況下,生產者掌握了充分的農場品的生產成本信息和產品信息,零售商則能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和產品的銷售實況,通過二者的交流互動與信息共享,零售商能夠詳細了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流通,使其更樂意為農產品的高質量和安全性支付溢價[9],提供個性化的體驗營銷,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盈利能力,實現各成員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3.2.2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全過程的信息追溯系統
通過建立“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O2O平臺,采用冷鏈物流配送技術,引入政府監督激勵機制,實現生鮮農產品生產者、電商與第三方物流、消費者的利益,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提高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10]。同時,利用“互聯網+”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消費者可以通過短信查詢、電話查詢、追溯碼查詢、二維碼查詢、官網查詢以及終端查詢適時了解農產品在供應鏈各環節的具體信息,保證農產品從源頭的生產加工到流通配送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該模式以農產品的提供者和互聯網平臺的搭建者作為整個供應鏈運作模式的主導(如圖4所示)。

圖4 “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的信息追溯系統
供應鏈各環節的合作共生主要是指供應鏈上的各利益主體通過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影響,最終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供應鏈上的各利益主體需要形成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形成戰略聯盟和利益共同體,共同應對市場風險,共同分享高度合作所帶來的利益成果。這種共生機制的建立需要高度的責任感、有效的激勵、分配制度等來提供保障。共生關系越優化,農產品的質量越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為,這種共生關系有利于各主體之間相互監督,實現利益在各環節的合理分配,共同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負責,更好地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品牌效應,更好地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