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梅,尚亞麗,陳文云
(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在“互聯網+”和創客教育時代背景下,以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3D打印技術是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1]。將3D打印技術恰當有效地應用到創客教育課堂中,優化教師的教學,并在“玩中創”“做中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3D打印以信息技術拓展課或者社團活動的形式逐步走進了中小學課堂。在武漢,武漢市第四十九中學擁有全市第一個3D打印實驗室;在淄博,臨淄區正在推廣“3D進課堂”,已確定首批13所特色學校試點,編制完成了相關教材,并對全區科技輔導員進行了培訓;在寧波,泰河中學開設了基于3D打印的“設計大師”課程[2]。
本文對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和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的3D打印課程開設情況、3D打印設備在課堂中的使用情況以及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走訪調查。

圖1 長春市各中小學3D打印課程的課時情況
根據已有的數據表明,目前長春市中小學已將3D打印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中,但未能進入常態的課程與教學,主要以創新類校本課程的形式出現。大多數學校的3D打印課程都是以社團課程和常規課的形式出現,課時較少,多為在1~2課時。只有少數學校3D打印課程的課時達到3課時以上。長春市各中小學3D打印課程的課時分布如圖1所示。
本文對長春市兩所中小學校3D打印課程的開設情況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其中,通過對長春市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的實地走訪,我們得知,該校在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在四年級第一學期開設3D打印課程,以常規課的形式開展,每周1課時,并且該校3D打印課程是以創客教室為基礎展開的。而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在四年級學段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才開始開設3D打印課程,并且,主要以常規課和社團課兩種形式并列開展,常規課每周2課時,社團課每周1課時。
在走訪的兩所學校中,3D打印機均是由信息技術教師操作,且教師能較熟練地使用3D打印機。3D打印首先得建立模型,市面上建模軟件有很多,諸如Inventor、123DDesign、3Dmax等,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3DOne建模軟件,3DOne是一款專為中小學學生開發打造出來的一款3D設計軟件,它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簡單易用、自由暢想的3D設計平臺。這兩所學校的學生也能熟練地使用該建模軟件。
信息技術常規課上學生主要學習如何使用3DOne建模,而社團課使用的是3D打印筆,多用于打印一些簡單的形狀,如椅子、蝴蝶、塔、房子等。
根據對這兩所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的訪談得知,學生對此類實踐課程很感興趣,參與度較高。學校也會定期舉辦3D作品展示,對優秀的3D打印作品創作者進行表彰和嘉獎。
由于3D打印機比較昂貴,在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一些鄉鎮中小學,3D打印機還未普及。在走訪的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和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學校的3D打印機數量也是屈指可數的。
從課程開設年段來說,不同的學校對于3D打印課開設的時段不同,有的小學四年級就開設3DOne建模軟件的學習課程,而有的學校七八年級才開設3D打印課。
從教材來說,市面上的3DOne建模軟件教材種類繁多,據了解,現中小學經常使用的3DOne教材有:由北京工業大學的陳繼民教授所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3D One三維實體設計》、由索士輝等三位教員聯合編寫的《創客學苑——3D打印趣味設計》以及由沈志宏老師編寫的《輕松玩轉3DOne和3D打印》等。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和合適的課程設計,這不利于3D打印課的推廣和應用。
從3D打印課堂的教學方法來說,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用于3D打印這類創客教育課堂了。創客教育,著重于關注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創”,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對于3D打印課來說已經不適用了。另外,通過走訪調查分析,3D打印課程基本都是在信息技術課中開設,將3D打印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教學是極少的。
3D打印,首先得建立模型,再將所建的模型通過SD卡或者USB硬盤拷貝到打印機,最終打印出實物,教師在具體運用3D打印進行教學時,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建立模型時耗最長,并且還要將所打印出的模具與所講的課程進行整合,這一系列的過程比較耗時費力。
在中小學3D打印相關課程教學中,教學人員多數是信息技術老師,沒有專業的材料分析及數控人員。
政府應加大在教育設備方面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對于二三線城市的中小學在教學用地、教學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照顧。另外,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注入資金建立3D打印實驗室等方式解決設備稀缺的問題。
針對不同的學校開設3D打印課程年段不同,可以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特點以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選擇出最適合開設3D打印課的時段。面對市面上種類繁多的教學材料,有必要選擇一本最核心的、全面的,同時具有一定綜合性的教材作為學校開展3D打印課程的校本教材,并選用其他相關書籍作為學生課后學習3D課程的輔助材料。這樣,不同的學校在開展3D課程的過程中,就有了一定的基準,就可以根據統一的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設計。
項目式教學是指通過實施一系列完整的教學項目,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以任務為導向進行的教學活動[3]。基于項目的3D打印課教學,即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導向開展教學,讓學生經歷需求的產生、模型的設計、實物打印、評估與改進等一系列過程,體會技術帶來的生產、生活變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在利用3D打印進行教學時,前期所需準備時間較長,這主要由于建立模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因此合理地選擇建模軟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將市面上的建模軟件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諸如AutoCAD、3Dsmax、Maya、Zbrush等是較為大眾熟知的幾款建模軟件,中小學教育常用的建模軟件有123D Design、3DOne、Sketchup等,對于入門和進階不同層次的學習者而言,建模軟件的選擇也是因人而異的。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只有選擇合理的建模軟件,才能具有提高效率的作用。
要實現3D打印在創客教育課堂中全面推廣和應用,教學人員僅有信息技術老師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引進相關的技術人才,如數控專業(可以做底層編程,使用計算機控制打印機操作)、材料學專業(可以針對不同的打印結構研發不同的打印材料)等。
另外,開設3D打印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教師培訓課程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培訓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讓教師全面掌握3D打印教學的必備知識,同時培訓教師對于3D打印機器后期維護方面的技能;第二階段,注重教師實踐設計方面的培養,使教師成為設計能手,并進一步強化第一階段的學習;第三個階段,主要培訓教師項目開發的能力,從單一的設計能力轉變為項目開發能力。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項目教學法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項目式教學,將課程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專門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實現所想即所學。
本文通過分析3D打印在中小學創客教育課堂中的應用現狀,以及在設備材料、課程教材、師資教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解決策略。政府應逐步加大對中小學3D打印設備的投資,推動學校和企業建立合作機制;應該支持校本課程的開發,并統一課程評價標準,構建基于項目式的3D打印教學模式;學校引進相關技術人才,開展教師培訓。將3D打印技術應用在教育教學課堂,使得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不僅能促使教師的教學改革,也能幫助學習者獲取學習經驗和認知體驗,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