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禮 李艷紅
摘 要:音樂是我們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活動的表演形式、受眾的欣賞活動以及審美觀來描述其藝術價值。那么,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到底是什么?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應如何評價呢?下文以此為主線進行詳細的分析,并闡述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的體現方式。
關鍵詞: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
前言
在我們欣賞音樂表演活動的過程中,是否留意過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又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又該以怎樣的標準來評價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在這一系列的疑問中我們能夠看出,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的研究對于音樂活動藝術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何為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
在藝術界對于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的研究成果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音樂是精神文化的載體;第二,音樂的價值表現于其形式上的直接價值和依靠某種非音樂因素的“派生”作用而呈現出來的精神內涵價值。那么,我們以“價值”的視角來分析音樂表演活動,可以將其看作是直接價值與間接價值的雙重載體。我們知道格倫.海登提到:“通過音樂表演活動“派生”出來的精神內涵是音樂的間接價值,是音樂真正的內在價值。”以此,我們可以嘗試總結:某一音樂作品的表演形式與活動,表現出的藝術價值是由表演活動中蘊含的音響特征以及精神內涵來決定的。
二、如何評價音樂活動的藝術價值
簡單地說,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的評價是以認識主體為主形成的評價標準,針對音樂表演活動進行藝術價值評價的主觀判斷過程。那么,我們可以嘗試推斷,認識主體對音樂表演活動內在的藝術價值評價過程是具有歷史性與相對性的,在評價過程中蘊含著相對的主觀因素。所以,音樂活動的藝術價值評價是兼具兩方面特征的:第一,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的評價,是以評價主體的實踐經驗為主進行藝術價值判斷的。音樂表演活動是建立在音響組織基礎上的,在表演過程中將音樂作品蘊含的內在情感與結構轉換成直觀的表演形式,在具體表演過程中除專業人士之外,其余欣賞者并不具備對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進行評價的能力,通常只是通過直觀的經驗做出判斷。第二,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與評價主體的想象能力息息相關。通常情況下音樂表演活動是為了表達出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結構等等,這就需要評價主體能夠建立足夠大的想象空間,以此對音樂作品及音樂表演活動進行重構,最終得出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
三、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如何展現
(一)情理之中
從上文的描述我們可以這樣歸納:音樂表演活動是以音響形式為基礎,將作曲創作者的書面曲譜關聯到受眾的音樂審美價值標準上,由此建立緊密的關聯,并以此為主針對某一音樂作品組織表演活動,表演活動的準則是以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內在情感為主,由此結合音樂表演活動審美評價判斷這一音樂表演活動是否符合“情理”。具體可分為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音樂表演者在組織音響感性樣式時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就是說在音樂表演活動中每一個組織結構都存在對比,無論是整體結構還是音色組織結構;第二,評價主體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評價中存在客觀的共性。在音樂審美體驗中心理現象可以緊張與松弛兩種狀態來表現,由此可以形成一對相互依賴依存的審美范疇;第三,在音樂表演活動中,不論作曲者將創作意圖隱含在樂譜中, 還是隱含在背景資料中,審美主體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都存在共性的普遍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肖邦的《革命練習曲》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悲憤與抗爭,這種表現出來的共性是評價音樂表演活動是否符合“情理”的一種標準。
(二)意料之外
作為音樂表演活動體現出的“意料之外”,是指在表演活動中表演者表達出的音響形式遠遠超出了審美主體的預期,表演者的表演風格、個性化處理是審美主體始料未及的,也有一些表演活動所呈現出的音響形式是跳脫常規來表現的,也有一些音樂表演活動是超出“常規”,存在“偏離”的。
在一些音樂作品中存在音樂樂譜文本標記的空缺現象,那么在音樂表演活動中就會出現音響特征與樂譜標準不對應的情況,還有一些音樂作品的樂譜標記具有多重含義,那么在音樂作品的表演活動中,其轉化過程音響形式也需要呈現出不同的意義,而不同的表演者會對音樂作品有不同程度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在音樂表演活動中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個性化構思、設計與呈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個性化處理的音樂表演活動形式。個性化特征主要表現在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的把握與處理上。因此, 音樂表演活動在追求“情理之中”效果基礎上, 還需要達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音樂表演活動中要將藝術行為的創造性與延伸性展現出來,所以表演者要充分理解與掌握音樂作品的曲譜文本,在此基礎上才能延伸與創造,這需要表演根據自身具有的能力(個性、時代特征、地區差異、審美情趣、審美經驗、審美理想等因素)來分析音樂作品,而后利用音色、速度以及力度等因素對音樂作品進行個性化處理,賦予音樂表演活動別具一格的音響形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這樣操作:對于一個上行的音級, 隨著節奏的不斷密集和低音聲部同向進行的加強, 一般的評價主體可能做出最高點應屬最強音的預期。但是,若表演者選擇相反的表演形式,逐漸減弱力度,就會將最高點轉換成最弱點,表現出一種翩然遠去的意境。這樣就會超出評價主體的常規審美與其,從而達成“意料之外”的表現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上文內容總結出音樂表演活動藝術價值的評價是以認識主體為主形成的評價標準,針對音樂表演活動進行藝術價值評價的主觀判斷過程。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分為“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兩種展現形式,音樂表演活動的藝術價值是由某一音樂作品的表演形式與活動,表現出的藝術價值是由表演活動中蘊含的音響特征以及精神內涵來決定的。
參考文獻:
[1]王曉敏. 淺談音樂表演的藝術價值[J].中國商界(下半月). 2018(04)
[2]杜佳懿.高校音樂教育中音樂表演人才的培養探究[J].戲劇之家. 2017(10)
[3]宋佳.關于音樂表演的教學技巧探討[J].黃河之聲. 2017(06)
[4]彭惠惠.論音樂表演中“技”與“藝”的適度[J].藝海. 2017(08)
[5]白曉燕.經典范本對音樂表演學習的利與弊——以宋祖英版的《小背簍》為例[J].北方音樂. 2018(22)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 劉敬禮,1994.6,河北寧晉人,專業音樂,現就讀于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 李艷紅,1973.9,河北唐山人,專業音樂,現工作于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