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
摘 要:我國政府職能和機構設置相互統一,相輔相成。多年來,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經歷了多次改革,改革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很多不足之處。這篇文章重點討論了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歷史發展道路和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且給出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
引言
我國改革開放開始深化的戰略過程是在幾十年前。從那以后,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也踏上了改革之路。簡單來說,這種改革的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是在多種體制制度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多年來,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一直在改革之路上努力著、前進著,并且取得了相關成果,與此同時也要解決改革之路上碰到的問題和麻煩,在目前我國著力推行政府治理能力的背景下,務必會有新一輪改革。
一、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重大歷史意義
市場經濟能不能夠健康發展就在于政府行政管理能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并且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由于我國大力倡行社會主義,那么政府所持有的行政管理職能位居顯要。政府在社會經濟中改革中的地位顯要,所以能夠對行政管理職能進行改革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行政管理模式的壟斷致使市場經濟難以形成布局統一,有效共享的市場體制制度。所以,我國走向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道路勢在必行。
(一)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日益出現了很多弊端和多種多樣的問題,比如經濟發展模式依舊處于粗放階段,投資沒有很強的計劃性,建設中存在太多的發反復性和相似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不一致性等等。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依賴于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這樣才能改善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式,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問題和弊端。
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轉變的關鍵所在就是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只有真正的做到政府部門不影響市場經濟的微觀發展,才能建立有序統一、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
(二)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順利進行
政府在改革中的主導地位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對市場經濟的制約作用是由政府本身持有的權利和在市場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所決定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壟斷如果不打破,就無法形成統一有序、開放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政府供給方面,要著力打造公平、公正的競爭體系,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且政府要注重對金融方面加大力度,注重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制度供給打下堅定的基礎[1]。
(三)為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增添了色彩。
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前者的改革就是后者的基礎,為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增添了色彩,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通常只注重經濟改革而間接忽視了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國有企業的經濟改革更加受到重視。只有這兩種改革同時進行,同時改革,我國的經濟體制才能徹底得到改革,從而增強和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效率。
二、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歷史演變過程
如下文所示,整理了改革開放30年以來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發展過程,一共分為七次。具體如下:
1983年開始,我國政府開始了第一次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這次改革的重點目標就是縮減政府機構、編制、領導職位的數量。這次改革的突出貢獻就是建立了任期制和退休制兩種新的制度,廢棄了以往的終身制,獲得了更多的職位自由。
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這次改革的重點目標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管理職能向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轉變,確定了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轉變的關鍵就是職能轉換,而且制定了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方針”。
1993年是在第二次的基礎之上實行了第三次改革,更進一步的對符合市場經濟下的行政管理職能進行討論,調整了其中的宏觀和專業管理部門。
第四次改革是在1998年的金融危機背景下展開的,主要調整了金融、投資、外貿等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
2003年第五次改革的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第一次公開做出了政府簡政放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兩個重要決定,一共把審批權下放了60%以上。
第六次改革是在2008年,這一年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制定了大部制制度,改變原本細分工作部門,合并成一個大部門,這又是一個大調整。
2013年的最后一次改革在第六次改革上重點制定的制度之上,明確表示了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要和國家現代化要求相符合,建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等部門,并且強化了比較弱的一些管理部門[2]。
三、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環境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經歷了一段又一段的改革,面臨著內部和外部各種各樣的挑戰。因此,行政管理職能只有在日益發展變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之下做到不斷適應才能真正的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但是在這其中也存在和一定的不足之處。
(一)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偷懶現象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目前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工作存在著很多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以至于很多的行政管理部門職能只是用來走過場,充場面,并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實際行動中去。即使政府采取了很多公開透明的制度也沒有得到認可。
(二)政府職能做不到明確定位
當前,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仍然不能進行明確定位。一些政府機構不能正確的處理自身和市場經濟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政府總是過多的干涉企業經營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導致不能明確定位的原因。
(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順利導致阻礙其他體制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的順利改革是很多體制諸如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等體制改革的基礎,如果不能順利進行改革就會阻礙其他體制的發展。如果和其他體制改革同時進行的話,又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麻煩。
四、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措施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北京之下,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仍會需要走很長一段路。所以,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提出了幾點措施。
(一)健全行政監督機制
健全行政監督機制是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重要措施。首先應對行政權力進行監督強化。政府部門一定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防止貪污腐敗,務必對行政權力進行監督強化,“以權力制約權力”,健全監督機制。在我國,出現監督不力的情況就在于監督部門和監督人員沒有足夠的獨立性,沒有相關的獨立部門存在。因此,政府一定要對監督機制部門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設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和監督機關,這樣才能落實到實處,才能切實可行,才能真正的起到監督作用。然后,是對社會監督的強化,社會監督是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保障。在實際工作當中,政府要虛心接受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把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吸收和整理,看看自身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存在就要及時進行解決,并合理采納人民群眾提出的建議;政府也要對人民群眾做到政府信息公開,做到公開透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二)引入新型管理措施,及時調整管理計劃
在行政管理過程當中,政府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內部環境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管理計劃,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引入新型的管理措施,做到靈活應用,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管理效果。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前,要及時調整管理計劃,從大方面著手,做好宏觀調控。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要從之前的直接管理逐漸轉換為間接管理和商議服務、事后監督的管理方式。與此同時,政府要縮減對市場經濟的直接干涉,避免正面沖突,要根據市場發展規律展現多種經濟政策的效力,進一步做到間接管理。
(三)建立完備的行政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重點就在于進一步規范目前行政法律條例和各種行政許可制度,對那些符合我國國情、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能夠有效促進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進行保留;摒棄那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適應的、阻礙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制度。與此同時,政府要明確了解自身的職能,不能濫用職能,要對企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的發展自主權,合理考慮企業發展情況,合理使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政府要不斷引入新型管理措施,通過新管理措施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依據政府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管理措施。然后,對于目前需要政府部門審批的事務,政府要制訂出規范的審批流程,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使用制度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管理[1]。
五、結語
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過程復雜并且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它和很多制度體系的改革都密不可分,緊密相連。本文對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意義、它的歷史沿革、改革過程存在和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些措施進行了探討,從其中可以發現,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有利影響,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干涉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工作不夠公開透明等等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存在進行了概述,并在文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措施,希望這些措施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有效的解決這些顯性問題。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在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的道路上繼續摸索,繼續前行,研究和制定出更多的可行性措施。
參考文獻:
[1]徐昕宜.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8):205-206.
[2]龐鶴,王玨.試論我國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改革[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