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是現行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初中小說教學存在許多問題:重視教師主體性,忽視學生主體性;內容分析過度,忽略方法傳授;小說解讀單一,輕視多元思考。而這些教學問題的產生主要歸結于以下幾方面原因:教學觀念陳舊,缺乏突破創新;固守傳統模式,教學方法單一;相關知識欠缺,解讀能力不足。
關鍵詞: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教學;教學問題
一、部編本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問題
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適應了新課改的需要。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和其他版本的語文教材相比存在許多不一樣的地方,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仔細研讀課本,重新思考教學策略,調整教學模式。但是現實中,大多數教師還是沿用之前舊的存在缺陷的教學方法,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不少問題。筆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一)重視教師主體性,忽視學生主體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將以往的“精讀”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是希望教師能夠準確把握課文的講授,但是教師往往把每篇課文都上成“精講課”。“教讀”課文重在教師講解,教授方法,而“自讀”課文重在學生利用已學知識方法實踐自學課文。但是現實中往往有很多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每篇課文都“親力親為”,“面面俱到”,小說課堂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突出了教師的主體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筆者在實習時,聽一位教師講《臺階》,這是一篇學生自讀課文,但是卻把它上成了不適當的教讀課文。首先教師對作者李森祥及其代表作品小說集《臺階》進行了簡單介紹,然后解決文中生字詞問題,之后正式進入小說文本。在學生通讀過文本的基礎上,提問“為什么‘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為了建造高臺階新屋,父親付出了哪些辛勞?”、“概括父親有什么形象特點?”等一系列問題。整個上課過程教師一直在提問,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如果沒有學生舉手回答,老師就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記錄在筆記本上。教學課堂氣氛枯燥沉悶,學生之間沒有互動交流,師生互動也很少,全程都是教師在講課文,學生扮演的角色就是聽眾加記錄員,絲毫看不出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二)小說解讀單一,輕視多元思考
小說的內涵是豐富的,是小說家內心情感世界的投射。有的教師對小說的解讀停留在文本表層,對于小說內涵沒有深刻挖掘,也有的教師小說教學完全依賴于教參,以教參給出的“標準答案”為準。標準化的教育方式迎合了“應試教育”,側重于工具性,但是違背了新課標“人文性”的要求。
對小說文本的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比如說對小說主題的解讀、對小說人物形象的解讀、對小說某一處情節安排的解讀,等等。這里以對小說人物形象解讀為例,目前許多教師授課時都是按照小說問題的解讀套路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站在單一的視角看問題,主觀化地去評判一個人,分析對比之后給人物打上固定的標記,并沒有從小說當事人的立場出發去客觀看待人物行為。分析小說,我們要審慎,切記主觀臆斷,我們不能片面地概括小說人物形象,應該從完整而又全面的視角中審視人物形象。
現實中教師解讀小說時只考慮一個方面,或者緊隨大流說法,沒有自己的思考,輕視小說多元分析,導致解讀小說片面狹隘。當學生對小說有另外解讀的時候,教師以“參考答案”來否決,會扼殺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在小說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小說,敢于提問,敢于質疑。
二、部編本初中語文小說教學問題的成因
通過實地聽課,查找文獻,觀看教學實錄等途徑,筆者把造成小說閱讀教學低效問題的原因歸為以下幾點:
(一)教學觀念陳舊,缺乏突破創新
赫爾巴特的“三個中心”包括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扮演發起者、組織者和研究者的角色的看法。”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受其“教師中心論”的影響,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注重教師的主體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觀念更注重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舊的教學觀念就是教師負責教,學生只要負責學就可以了,教師強行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全盤接受,形成“輸出——存入”的模式,這種模式注重教師的分析,而忽略學生的自我探索。教師在教授小說課文時滔滔不絕,面面俱到,生怕漏掉知識點,卻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忽視學生課堂參與的重要性。在部分教師的心里,小說課文沒有精讀略讀之分,全部“統一對待”,都需要多講精講,這樣就導致學生的小說自學能力得不到鍛煉。新教材鼓勵創新教法,一味地固守傳統,不知變通和改造,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所以教師要積極探索小說有效教學新策略。
教學包括“教”和“學”兩方面含義,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師生雙向和諧互動,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應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有效的小說教學需要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尋找新的教學突破點。
(二)相關知識欠缺,解讀能力不足
同一篇小說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品讀出來的意蘊是不一樣的。當前初中語文小說課堂對小說的解讀單一化的傾向嚴重。一個是小說解讀視角單一,一個是小說文本主題解讀單一。對小說文本的解讀總是從分析“小說三要素”的視角出發,教師會提問塑造了什么樣的形象,某一處情節的安排意圖,環境描寫的作用,這樣就會缺乏視角的突破創新。還有就是對小說主題解讀單一,只挖掘小說的一個主題,沒有思考多重主題并存的情況。小說解讀單一的部分原因是教師過度依賴于教參,以教參答案為準,并沒有注意到如今學術界出現的小說知識理論更新,也沒有及時了解當前教育改革情況,導致小說解讀能力不足。教讀小說要求教師自身要具備一些小說理論知識,而現在的小說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不同類型小說主旨的探究也出現多元化的聲音,教師需要多關注小說知識的更新,及時了解小說教學動態,多看一些文章報刊,以彌補小說相關知識的欠缺,增加小說知識儲備,提高小說教學能力。
對小說解讀不足的情況不僅出現在教師身上,也出現在學生身上。學生對小說的了解大部分來源于教師的講授,小說課堂成為他們了解小說的主要窗口。雖然也有部分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小說,但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學生的課外時間是被各種學科作業、輔導班、興趣班所充斥的。小說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從課堂中獲取的小說知識也是有限的,再加上長期應試教育下形成的固化思維,學生對小說了解單一,小說知識的匱乏也就導致了小說解讀能力的欠缺。
結語
小說教學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會經歷多次嘗試探索,過程是坎坷的,但相信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結果會是美好的。教育工作者要準確了解當前小說教學現狀,在新教材廣泛推行使用的背景下,研究小說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問題背后的本質原因,為小說教學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段瑩瑩.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現狀及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04).
作者簡介:陳玉(1995.07-),女,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