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元
[摘 要] 當下高中課改這股潮流在我國正是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和理念也跟著接受了一輪較大的轉變更新,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語文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有效體現出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提高日后的教學質量。在這種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探討,通過轉換教師的觀念和角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各個階段知識的掌握及評價等有效策略加以解決。
[關鍵詞] 新課改;高中語文;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當下,加強對高中語文教學問題的研究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這些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處理將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師生定義沒有得到實質上的轉換
“師道尊嚴”算是我國最為傳統的師生關系表現,學生對于教師的任何話語和布置不得有反對說不的權力。學生一味的地服從安排、聽從指揮,沒有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上機械化的傳播知識,學生就被動麻木的接受灌溉。這樣的教學就像是一場獨角戲,教師自顧自地按已設定的劇本表演。而新課改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不尊重差異,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考,會導致學生不能夠及時做出積極的反應或者有選擇性地接受事物,這會嚴重的影響學生的“質量”,因為時代需要的是能夠迎合社會發展的、具有創造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語文教學形式的缺陷
新課程改革是全面的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它雖然關注了學生的自我發展,重視了教師的技能提升,強調了“以學定教”,但還是有比較多的教師選擇以往的教學方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受了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教學模式的深度影響,教師認為要把成績搞上去,把升學率提升就要搞題海戰術,要用“填鴨式”,讓學生加班加點地對知識進行鞏固,認為這種傳統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智育”更好。有些教師甚至認為搞一些自主體驗和合作探究,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既浪費了本來就寶貴的課堂時間又容易影響學生的成績,還不如老辦法來的奏效。還有像公開課的設定,有的教師認為不過是準備給校長和教育局看的“秀”,是一種形式主義。再有如小組學習的時候,學生自由討論遇到的問題,在有些教師看來學生雖然在熱絡地討論,但得不到明顯的效果。
3.學習結果與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不健全
當前,學校和社會多是采用單一的方式去衡量學生是否優秀,那就是“高考成績”,學習的結果就只有一種反映:以分數決定升學。長此以往下去,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可取的教育方法,第一,只重視結果忽略過程,奉行結果是檢驗一切的標準。第二,就是把智育當作重中之重,輕視德育、體育、美育、勞育。另外就是學校和教育局評“優秀教師”“十佳教師”等榮譽的時候,也是以教師教授的學生的成績作為最主要的參考,最終看的是重點學校的升學率,這就是大部分學校來評定教師教學的質量和職業技能水平的關鍵,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師的薪資水平、職位(普通教師、特級教師、教導主任等等)。這樣的大環境下,教師必然就會忽略學生全面發展,導致培養出不適應未來發展的低素質人才。
二、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1.教學中轉換教師的觀念和角色
師生關系是存在于教育模式下最基本的關系,隨著新課程改革,傳統的師生關系也悄然變化著。新的理念認為教師已經不單單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了,更是參與其中的關鍵人物,已經由“流水線”的知識傳播變成了監督和促進,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上取得了質的突破。教師不再是嚴格嚴苛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扮演者,而是輕松隨和地加入到學生的群體中,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第一是作為學習引導者。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制定細化的目標,比如哪一科的成績在下次考試的時候要提高多少分、排名要上升幾名,每天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完成幾張試卷、讀完幾篇課文。教師幫學生制定出適宜的目標之后還要把達到這種目標的方法教給學生,最主要的還是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更加有效的學習成長。
第二是作為學習促進者。比如在對《小狗包弟》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高中學生對散文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對課文情節的掌握不是什么難事。教師首先要積極地旁觀,在學生自主觀察思考或討論時,然后進行換位思考,了解學生對課文把握的實時動態,認真思考下一步要怎么做才能讓學生了解課文揭露的是文革的罪惡。要從文章的類型、內容、中心思想出發,要教會學生怎么學習。其次要以鼓勵為主,摒棄以往想當然的“改正”思維,盡最大可能地去鼓舞學生會,他們的學習更加有動力。學生說錯了不要馬上批評,要適當利用好事物有兩面性這個規律去引導。
第三是作為學習的合作與參與者,從字面意思理解,合作就是為達到同一種目的相互之間彼此去配合的一種聯合起來行動的過程,教師要參加到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去,這需要一種相互信任的氣氛。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務必將“一言堂”“滿堂灌”“滿堂問”等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語文教學方式棄掉,真正把學生看成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正確的理解與目標。一是在自主學習方面。比如在《我有一個夢想》教學過程中,課前十五分鐘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參考書,了解相關的知識和背景,教學結束后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接受所學知識,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組,采取朗讀方式,深入文本品味語言;二是在合作學習方面。俗話說水漲船高,柴多火旺,團隊合作的精神非常的重要,教師要提倡團隊協作,建立小組學習,在學習的時候相互探討,分工合作。比如遇到復雜難懂的文章時,有的人去查文獻資料知悉寫作背景,有的人去了解修辭方法等,大家配合才是關鍵,最終是讓小組之間有互幫互助互信的氛圍;三是在探究學習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探究式的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索活動以及自身的理解去獲得知識與技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滿足需求而改進或者創造新的事物。例如,在《再別康橋》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朗讀、整體感受下作品,再引導學生去自主領會下現代人的離別之情,進行探究式學習。
3.注重學生各個階段知識的掌握及評價
對廣大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認識、接收及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都存有不同的差異。比如教師在對《六國論》這篇課文講解時,要求學生對“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進行翻譯時,有些學生能夠很快說出答案。而對于一些不明白的學生,教師務必對這句話進行詳細的譯文解釋,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同時也要注重階段性檢測,改變對考試結果的評價,堅決反對過去那種利用考試給學生和教師排隊的行為。建議把考試作為反思“教與學”的一個好機會,若是發現問題就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減輕對結果的過于重視,加入過程性評價。
盡管高中語文教學水平在新課改實施以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那么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實現語文教學達到更高質量呢?還需要教師在對教學方式摸索創新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加以重視,以達到“教”“學”雙贏結果。
參考文獻
[1]曹春義.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研究,2014,(1):40-41.
[2]許亞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新課程學習),2015,1,(28):114-115.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