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冀偉
為穩定已有市場、進軍新興市場,企業正在積極尋求快速擴張和加速成長的方法與途徑。在企業成長方式的眾多選擇中,并購作為間接獲取生產要素的投資活動,具有低投資、低風險、高控制權以及增長迅速等優點,因而被多數企業視為實現規模擴張的首選。而企業并購必然會涉及到并購的標的方,那么在如此龐大的資本證券市場,究竟哪一個或哪幾個特定標的方才是企業在并購中所應當選擇的目標呢?本文旨在綜述勞動力市場的搜尋匹配理論,并將其引入到資本市場的企業并購中。
搜尋匹配理論系統地分析了勞動力市場的均衡性問題。Diamond(1982)在勞動要素市場引入企業的行為,對勞動力的工作搜尋和企業的職位空缺的配對問題進行研究,并以納什博弈均衡為研究思路分析了勞工薪資水平的差異,也完善了搜尋匹配模型在勞動要素市場的微觀理論基礎。隨后,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9)在Diamond的基礎上引入要素供應方和需求方的雙邊搜尋模型,重點提出市場摩擦和隨機配對的思想,這也成為后續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假設前提。
現階段搜尋匹配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勞動力市場相關問題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它可以恰當地解釋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方式;第二,搜尋匹配模型更容易被學者廣泛接受且易于分析;第三,從多角度進行比較靜態研究;第四,搜尋匹配模型可以開展政策問題分析,它易于與勞動力市場相關政策相聯系,如失業保險、解雇員工限制以及強制性提前通知裁員信息等。因此本文接下來將探討搜尋匹配的基本模型及其均衡解。
假設λ為外部沖擊,該沖擊會使部分已就業的工人失業;ut為t時期期初失業的工人;vt為t時期期初企業的職位空缺;et為t時期期初就業的工人;ut+1為t+1時期期初失業的工人;et+1為t+1時期期初就業的工人;M(ut,vt)為t時期新找到工作的工人。勞動力市場搜尋匹配時間進度如圖1所示。t期期初,市場上同時存在ut和et的失業工人和就業工人;隨后,失業工人ut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企業開始在用工市場發布職位信息vt;但同時市場上的外部沖擊λ也會致使部分已就業的工人失去工作;最后整個時期t,會有M(ut,vt)的失業工人找到工作,并最終達到t+1期期初的狀態ut+1和et+1。

圖1 搜尋匹配時間進度圖
不難看出,當時期t結束時,勞動力市場上的失業工人ut+1應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未找到工作的原失業工人;另一部分是因為t時期的外部沖擊而新失業的工人。因此,ut+1=(1-ft)ut+λ?et。類似地,就業工人et+1也應由兩部分構成:其一是原已就業且未受沖擊影響到的工人;其二是t時期新增加的就業工人。因此,et+1=(1-λ)?et+ftut。其中,ft表示原工人在t時期找到工作的概率。
隨著搜尋匹配理論越來越多地在勞動力市場的研究和應用,關于工資剛性及企業、勞工同質性等假定并不符合經濟現實。中西方學者致力于基本搜尋匹配模型開展的拓展研究。
如勞工報酬差異問題,即便在相同的工人和企業的情況下,依然存在大量的工資分配不均的現象,并且在控制了觀測特征之后,仍有很多工資差異無法解釋(Katz和Autor,1999;Burdett和Mortensen,1998)。
隨后,學者們從失業保險視角(Albrecht和Vroman,2001)、貧富差異視角(Cysne et al.,2005)、通脹和勞動力非合作視角(Zhang和Huangfu,2016)等對工資差異進行解釋。
再如企業與勞工同質性問題,Burdett和Mortensen(1998)放寬了尋找工作的工人群體,認為就業工人同樣也在尋找工作,其目標是從低工資崗位向高工資崗位遷移,而這源自于勞工非同質性的經濟現實。Zhang和Huangfu(2016)同樣也放寬了這類假定,以勞動力之間的非合作為基點,討論工資差異的形成。事實上,非合作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和在經濟活動中的表達,因此造成本質相同但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對稱性。
由此可見,搜尋匹配理論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勞動要素市場,凡是涉及信息不對稱的領域似乎都可嘗試用搜尋匹配理論進行解釋。如電子商務領域(孫浦陽等,2017)、貨幣搜尋領域(李哲和趙偉,2014)、IPO領域和買賣差價問題(Song,2013)等。除此之外,Duffie et al.(2002)、Lagos和Rocheteau(2007)都是把搜尋匹配理論引入金融領域的先驅者。
搜尋匹配模型是度量信息不對等情況下的雙方匹配的最優化模型。在運用該理論模型分析資本并購市場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導致并購失敗的原因,從并購交易的供給和需求方來看,我國并購市場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并購雙方適配性的不足,即標的方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適的收購方,而并購方的擴張能力難以用恰當的領域及方式來滿足。并購終止以及整合失敗就是交易雙方適配性不足的具體表現。
其次需要了解并購雙方各自的并購意圖。如并購方的規模擴張、產業鏈完善、控股公司整合、進軍新領域;被并購方的資金周轉、強勢保殼等。最后需要對影響并購成敗的關鍵因素——并購定價的博弈過程深入分析。
并購定價博弈過程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在于并購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搜尋匹配理論在此過程中的應用性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如前文所述,并購適配的過程就是并購雙方的雙邊搜尋的過程,可以從搜尋、匹配以及并購定價三方面對并購雙方進行分析。分別從并購方和標的方兩大主體,依照各自效用最優化的模型進行適配,隨后判斷整個市場的搜尋匹配均衡點的存在性及唯一性。
此外,還可以結合特殊并購類型,如境外并購、“一帶一路”并購、“經濟帶”并購等,來分析特定范圍的并購適配度,并以此提出相應的特定政策或地方性政策。
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證券市場企業擴張需求的日益增加,并購決策逐漸成為整個資本市場并購的焦點,尤其是關于標的方、并購條款等方面的選擇和決策;搜尋理論作為近幾十年來迅速興起的前沿性研究理論也備受中西方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系統地介紹了基本的搜尋匹配理論模型以及拓展的理論模型,回顧了搜尋匹配理論在勞動力市場之外的其他領域中的應用,同時結合資本市場企業并購方的目標選擇,以及并購類型開展了理論探討和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