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司法局凌鳳司法所

糾紛背景
蔡某與陸某系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某小區鄰居,雙方因公用走廊的空間歸屬和使用等問題多次發生矛盾。蔡某反映自己擺放在公用走廊里的許多私人物品都被陸某搬到他處,致使自己生活不便。而陸某則認為蔡某經常將自家物品擺放在公用走廊里,影響了別人的正常出入。雙方摩擦不斷升級,從惡語相向發展到肢體沖突,居委會對此事多次進行調解,派出所也多次出警到現場平息事態,但雙方始終處于“打打停停”的狀態。
最近一次,雙方因公用走廊的使用問題再次發生肢體沖突,造成陸某鼻骨骨折,經鑒定構成輕傷。事后,陸某強烈要求追究蔡某刑事責任,蔡某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取保候審。派出所分析雙方矛盾緣由后認為,通過訴訟途徑難以真正化解此糾紛,并有可能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因此引導當事雙方到當地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先通過調解解決此次事件中的賠償問題,最終促成糾紛徹底解決。

調解員向當事人了解情況
調解過程
調委會收到調解申請后,考慮到雙方目前正處于情緒激動、報復心理最強烈的時期,因此沒有直接將雙方當事人請到調解室進行調解,而是將申請進行了短時間的擱置,以期雙方劇烈波動的情緒平復下來,能夠以較為理智的狀態與調解員進行對話。
在冷卻當事人的這段時間里,調解員先進行調查走訪,了解雙方的基本情況和各自的性格特點:蔡某未婚,已經退休,目前獨自一人居住,為人較為孤僻、清高,平時沒有什么朋友往來,只有唯一的妹妹經常前來看望。陸某40多歲,與丈夫共同生活,為人較為潑辣,凡事斤斤計較。之后,調解員又到引發雙方矛盾的現場進行勘察,發現蔡某確實存在占用公用走廊擺放物品的情形。
在了解了糾紛基本情況后,調解員認為蔡某在此糾紛中存在主要過錯,只有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后果的嚴重性后,再說服陸某體諒鄰里之間的關系,才能徹底解決此次糾紛。
起初,雙方均不愿和解。受害人陸某直接表明態度,一定要讓蔡某“吃吃牢飯”,并且認為調解員上門調解是為蔡某求情,因此流露出明顯的抵觸情緒,不愿多談。面對這樣的情況,調解員沒有氣餒,而是一次次上門,陸某終于被調解員的誠心所感化,同意和調解員坐下來好好溝通。
溝通中,調解員首先采用“同情”的心理暗示方法,對陸某受傷一事進行心理撫慰,由此獲得了陸某的初步信任。在此基礎上,調解員又仔細為陸某分析利弊:一是根據公安部門的詢問筆錄,是陸某先動手用水潑蔡某;二是蔡某已經60歲,與陸某發生互毆,就體力而言,陸某占優勢。這兩點都有可能對案件最終的定性和量刑產生影響。另一方面,調解員指出,這些年來兩家為了占用走廊空間的瑣事數次爭執、拳腳相加,這樣的行為既耗精力、傷身體,又傷感情。現在傷害已經發生了,雖然可以通過訴訟途徑尋求解決,但如此一來,必然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會將雙方的關系推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得不償失。而通過和解的方式心平氣地解決,雖然不能緩解身體上的疼痛,但在獲得物質賠償的同時還能撫慰一下內心,甚至徹底緩和鄰里關系。聽完了這一番話語,陸某表示可以“先調解一下看看”。

調解員聽當事人陳情
陸某的思想工作做通后,調解員又找到了蔡某。蔡某知曉調解員來意后,情緒比較激動,提出自己長期受到陸某夫婦的侮辱,這次是陸某動手在先,而且最后夫婦兩人共同毆打她,如果被追究刑責,自己一是不服,二是不怕,所以沒有必要參加調解。針對蔡某的表現,調解員先是從法律角度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責任歸屬,指明《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因此,蔡某在公用走廊里擺放私人物品存在明顯過錯。同時強調,其與陸某互毆的行為最終導致陸某受到傷害,經鑒定結果為輕傷,已經觸犯《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規定,應負刑事責任,且一旦承擔刑事責任,必然會對個人信譽、聲譽造成惡劣影響。之后,調解員勸解蔡某,由于本案屬于自訴案件,只要他端正態度、積極取得陸某的諒解,爭取陸某做出不起訴處理,那他就可以免受刑事處罰。話說至此,蔡某的態度已有所松動,表示愿意考慮一下。鑒于蔡某的態度,調解員趁熱打鐵,又聯系蔡某的妹妹勸導蔡某,不要鉆牛角尖,還自己一個舒心和睦的生活環境。
在經過反復的溝通勸解后,調解工作終于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雙方均表示愿意通過調解方式解決雙方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陸某也表示可以不起訴。但是在具體的賠償金額上,雙方又產生了嚴重分歧,一個“漫天要價”,一個“坐地還錢”。調解員通過為雙方講解《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條第一款“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促使雙方按照《解釋》中規定的賠償標準,確定了最終賠償數額。
在調解員主持下,當事雙方簽訂調解協議:蔡某向陸某賠禮道歉并一次性賠償陸某5300元,陸某不再追究蔡某任何法律責任。調解員事后進行回訪,得知當事雙方很快履行了協議,有關部門也對此案做出不起訴處理,至此,該起鄰里糾紛在進入訴訟程序前得以圓滿解決。
案例點評
對于此類由于鄰里之間互相傷害引發的案件,在調解中應掌握四個字,即“冷、情、理、法”。只有這樣,才能妥善解決當事人的爭議,使調解工作事半功倍,化矛盾于無形。
“冷”——冷處理。事件發生后雙方當事人往往情緒都比較激動,不能冷靜、理性地處理矛盾。此時切忌匆忙開展調解,否則十調九不成。要給予一段時間的冷卻期,等受害方減輕了因傷害所帶來的痛苦的負面影響,加害方也有了一定的悔過心理后,雙方才會認真思考后續行為,這樣有助于調解的順利開展。如此糾紛中,調解員就未急于調解,而是先擱置了一段時間讓當事人冷靜下來。當然,冷處理要掌握好“度”,否則時間過長一方直接提出訴訟,就錯過了調解的最佳時機。
“情”——動之以情。這里的“情”指的是“共情”,就是調解員表示對當事人的同情、認同當事人的感受。采用“共情”的方式能夠使當事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調解員產生認同感,更易于接受調解員的勸解,為順利開展調解工作打下基礎。如本糾紛中,調解員對陸某的遭遇表示同情,就是采用了“共情”的方式,最終促使陸某同意接受調解。但在采用“共情”方法時,要注意不能一味順著當事人表達對對方的憤怒,否則會進一步強化當事人的對立情緒,阻礙調解的開展。
“理”——明之以理。人民調解沒有強制性,所以一定要把理說透。調解工作中一定要抓住雙方矛盾的癥結所在,以此為切入口,擺事實,講道理,讓雙方明是非,懂事理,進而解開內心的疙瘩。此糾紛調解中,調解員讓蔡某明白自己的行為造成了陸某身體上的痛苦,得到了蔡某的認同后,再進行耐心的疏導和勸說,最終使蔡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法”——曉之以法。任何調解的基礎都是以法為基礎,法是調解工作的根本。在調解工作中要恰當運用法律知識,選擇最有利于雙方的調解方案。在本糾紛中調解員向蔡某仔細分析了相關法律適用,使其對自身的責任有了認識和了解,最終改變了其不賠償的態度,為此糾紛劃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