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討大學生心理素質和手機成癮傾向之間的關系,關注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交往在二者關系中產生的作用。采用由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量表、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合訂而成的網絡問卷對在校274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表明:網絡社會支持在手機成癮傾向和心理素質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網絡交往對其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不過中介作用不顯著。
關鍵詞:心理素質;手機成癮傾向;網絡社會支持;網絡交往;大學生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逐步發展給我們的信息交流與人際交往創造了新的行為模式,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少剛步入校園的大學生很容易經受不住誘惑而患上“手機依賴綜合征”,成為“手機控”,法國衛生部委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度使用手機可能誘發腦瘤、聽覺神經癌、不育癥等疾病;還有醫生指出,過度使用手機不僅容易導致頸椎病等生理性疾病,嚴重時還會引發強迫癥、幻聽癥等手機心理疾病。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雖然現在普遍認為手機成癮使得大學生與周圍親朋好友的面對面交流有所減少,孤獨感上升,并且會產生脾氣變壞,待人冷漠,不善溝通交流的現象,對其心理素質水平會產生不良影響。綜上,本研究假設大學生手機成癮對其心理素質會產生消極影響,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交往在二者相互關系中產生一定的中介效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試
本研究采用發放網絡問卷的方式,對在校本科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收回問卷287份,剔除13份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74份,有效率為95.5%,被試平均年齡為21.17歲。
(二)研究工具
1. 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
采用張娟,張大均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包含認知(共9題)、個性(共10題)和適應性(共12題)三個分量表,共31個題,以單選迫選形式進行調查,采用5點計分(1~5分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種不同的程度),其中反向試題采取反向計分方式(下同),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素質越好。該研究工具信效度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9,3個分量表的α系數為0.75~0.78。經計算知本研究中總量表及認知、個性、適應性的α系數分別為:0.860、0.732、0.716、0.738。
2.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量表
采用梁曉燕、魏嵐等人編制的網絡社會支持量表,該量表由情感支持(共8題)、工具性支持(共4題)、信息支持(共5題)、社會成員支持(共6題)4個維度構成,共23個題。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量表的α系數為0.93,4個維度的α系數為0.77~0.85;重測信度系數為0.86,各分量表重測信度為0.71~0.83。經計算知本研究中總量表及各維度的α系數分別為:0.881、0.876、0.719、0.808、0.790。總分越高表示網絡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3.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
采用熊婕、周宗奎等人所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包括戒斷癥狀(共6題)、突顯行為(共4題)、社交撫慰(共3題)和心境改變(共3題)4個因素,共16個題??傮w來說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效度系數大于0.9;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9,4個維度的α系數為0.55~0.80;重測信度: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數為0.91,4個維度的重測信度為0.75~0.85。經計算知本研究中總量表及各維度的α系數分別為:0.888、0.783、0.691、0.711、0.586??偡衷礁弑砻魇謾C成癮傾向越高,總得分達到48分被認定為有手機成癮傾向。
(三)數據處理
采用軟件SPSS24.0系統處理數據,Excel作為輔助工具。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基本情況
分析所得數據發現,274名大學生的得分總體呈正態分布,最低16分,最高75分,均值為45.62。在量表的16個癥狀中,排名最靠前的是“一段時間沒有帶手機我會馬上去查閱是否有短信/未接來電”,均值為3.60分,排名最靠后的是“同學朋友常說我太過依賴手機”,均值為2.52分。量表總得分均值為45.29<48,根據量表使用標準可以認為總體來說所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群體有一定的手機成癮傾向程度。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情況
對274組數據進行分析得知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得分均值為104.62分,認知、個性、適應性因子得分均值及標準差分別為30.55±4.66、32.09±5.12、41.98±6.08,總體來說心理素質較好。對人口統計學變量(性別等)進行差異性檢驗,得出:不同性別、專業、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等在心理素質總得分及各維度上差異均不顯著。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在認知維度上,男生心理素質顯著高于女生(p<0.05)。從分析結果可知,大四學生心理素質總得分最高,大三第二,大一和大五學生心理素質得分較低。
(三)手機成癮傾向、大學生心理素質、網絡交往和網絡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對手機成癮傾向、大學生心理素質、網絡交往和網絡社會支持做皮爾遜相關分析,網絡社會支持與心理素質呈顯著正相關(p<0.01),與手機成癮傾向相關性不顯著;網絡交往與心理素質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手機成癮傾向呈顯著正相關(p<0.01);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交往呈顯著正相關(p<0.01)。
(四)網絡社會支持在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素質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根據溫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作用檢驗原則對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對變量進行中心化轉化后,首先以手機成癮傾向(X)作為自變量,分別對大學生心理素質(Y)和網絡社會支持(M1)進行一元回歸分析,發現c值與a值均顯著;然后用二元回歸,使手機成癮傾向(X)和網絡社會支持(M1)同時進入回歸方程。每次檢驗的結果都是顯著的(p<0.001),說明網絡社會支持在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素質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所占比例為0.307×0.350/0.313×100%=34.3%。
(五)網絡交往在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素質間的中介作用分析
按照2.5的方法步驟對手機成癮傾向(X)、大學生心理素質(Y)和網絡交往(M2)逐步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公式中的系數c值顯著(p<0.001),a值顯著(p<0.05),b值不顯著(t=0.282,p>0.05),按照溫忠麟的中介作用檢驗原則,系數a或b任一個不顯著,則需要做Sobel檢驗,如果所得結果顯著則中介效應顯著,否則中介效應不顯著。檢驗統計量是z=ab/√(a2sb2+b2sa2),此處a=-0.127,b=0.018,sa=0.049,sb=0.031。計算得z=-0.57,p>0.05,結果不顯著,所以網絡交往(M2)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四、討論
(一)大學生手機成癮、心理素質、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交往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心理素質各維度做皮爾遜相關分析發現,手機成癮傾向與心理素質呈顯著負相關(p<0.01),即心理素質水平隨手機成癮傾向的增加而降低。并且手機成癮各維度與心理素質各維度均為負相關,除認知維度外,均在0.01級別(雙尾)呈顯著負相關,這進一步說明了手機成癮對心理素質有負面影響。對手機成癮傾向、大學生心理素質、網絡交往和網絡社會支持做皮爾遜相關分析發現:網絡社會支持與心理素質呈顯著正相關(p<0.01);網絡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傾向相關不顯著,但是劉沛汝姜永志研究顯示二者為顯著正相關關系,本研究中檢驗后結果依舊不顯著,具體原因尚不清晰,需進一步探討;網絡交往與心理素質呈顯著負相關(p<0.05),即網絡交往行為越多,心理素質水平越低,進一步分析網絡交往和心理素質各因子的相關關系發現,與認知因子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個性和適應性因子呈顯著負相關(p<0.01);網絡交往與手機成癮傾向呈顯著正相關(p<0.01)??傊?,四者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
(二)網絡社會支持和網絡交往的中介作用
針對網絡社會支持的回歸分析表明,手機成癮對心理素質有顯著負向影響,網絡社會支持對心理素質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說明二者可能會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按照溫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作用模型檢驗標準,分別進行了手機成癮與網絡社會支持和心理素質之間的回歸分析以及手機成癮與網絡交往和心理素質之間的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前三者之間均達到顯著水平,變量網絡社會支持符合中介作用檢驗的條件,進一步分析發現,網絡社會支持在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素質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經計算得知中介效應所占比例為34.3%。由于網絡交往和二者均有顯著相關關系,說明網絡交往在二者關系中應該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是中介效應,應該還有其他的作用模式,只是本研究沒有涉及,可以為下一個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五、結論
本研究發現:1.手機成癮傾向各維度與心理素質各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2.網絡社會支持與心理素質呈顯著正相關,與手機成癮傾向相關不顯著,與網絡交往呈顯著正相關;網絡交往與心理素質呈顯著負相關,與手機成癮傾向呈顯著正相關;3.網絡社會支持在手機成癮傾向和心理素質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網絡交往對其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不過中介作用不顯著。
參考文獻:
[1]Wilson,R.E.,Gosling,S.D.,& Graham,L.T.A review of Facebook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Perspect Psychol Sci.2012(07).
[2]梁曉燕,劉華山.網絡社會支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3]劉沛汝,姜永志,白曉麗.手機互聯網依賴于心理和諧的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02).
[4]楊春紅,魏一.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孤獨感與人際關系的關系[D].魯東大學,2016.
[5]姜永志,白曉麗.大學生手機互聯網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01).
[6]王滔,張大均.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作者單位:陳紅雨、顧亞楠、滕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韓超楠,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