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友紅
【摘 要】網絡公益平臺作為互聯網與公益有機結合的一種全新形式,憑借平臺的開放性、運營的市場化、資金的規模化,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張,成為影響現代公益模式的重要部分。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網絡公益平臺存在法律監管不到位、法規不完善等相關問題,使得網絡公益平臺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引發社會思考。本文就完善網絡公益平臺法律監管的對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夠促進眾籌平臺形成良好的信用體系和抗風險能力,推動公益眾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網絡;公益眾籌;法律
隨著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及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各種網絡軟件、平臺迭代更新,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公益平臺的建立形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的增加了一種新的方式與模式,以網絡眾籌平臺來說,它是伴隨著互聯網時代迅速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并且在當下比較流行。它的融資模式是由發起人利用互聯網等平臺發起項目,向大眾募資,由眾多的投資人對項目進行綜合考量后進行支持投資,在一定的時間內共同滿足發起人項目資金需求,促成特定項目[1]。
2018年夏天,一位女士在水滴籌平臺為病危女兒籌集25萬元醫療費,后來被網友曝光,說她家有房有車,和求助信息不符,之后受助女孩在QQ空間爆粗怒懟網友,引起軒然大波。這起通過網絡公益平臺進行善款募集的事件,因為遭遇劇情反轉迅速刷爆“朋友圈”,引發了社會熱議,也引發了人們加強對網絡公益平臺的法律監管的思考。
一、網絡公益平臺的特點
(一)讓公益募資更加公開透明
從形式上來說,網絡公益平臺打破了傳統的公益募資方式,傳統的公益募資方式,需要個人將募捐款交給紅十字會、慈善總會、基金會、社會公益組織等,然后再由這些第三方機構把募捐款交給需要幫助的人。傳統的方式下,往往募捐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幫助對象和捐款的具體流向,也不能知道捐款用于何種渠道。同樣,被幫助的群體在一般情況下,也不知道具體是哪些人幫助了自己。但是隨著網絡公益平臺的普及,可以讓公眾看到更多的公益項目,使信息傳播變得更迅速,讓每一個捐贈者都成為眾籌項目的投資人,使真正需要幫助的項目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有針對性的幫助。
(二)降低了公益募捐的門檻
網絡公益平臺對公益項目發起者來說更是降低了門檻,不再是必須法律規定的組織機構才能發起募資項目,而是每一個符合要求的個人都可以作為公益項目的發起人。也正體現了網絡公益平臺這一新興的募資模式的公益性和特殊性,它所存在的風險以及法律制度保護才更加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這不僅是為我國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做貢獻,更是為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獻計獻策。
(三)讓公益籌款更加便捷高效
網絡公益平臺比傳統公益籌款更加便捷,通過網絡發起眾籌,能突破時間、空間上局限,使任何捐贈活動都可以隨時隨地開展,當受助人發起籌款時,只需要上傳所需資料與信息,比如病例癥斷書、醫療發票、家庭情況證明等,等待平臺審核通過后即可完成項目的申請。眾籌項目從設計、審核、發起、籌集、完成到最終給予受助人全部基于網絡進行,項目全過程都可以通過網絡無縫對接,項目成功率大幅提升。而傳統公益平臺對受助者的審核時間往往較長,審核通過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有的還需要地方民政部門開具相關證明,其時效性大大降低。
(四)增強了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平臺的開放性、資源的共享性、項目的公開性,使網絡公益平臺項目的進入門檻降低,也降低了對參與人的要求,踐行“人人參與”的公益眾籌理念,提高公眾的參與性,增強普通大眾的參與感和公益體驗感。傳統的公益平臺需要捐款人以現金或匯款的方式,將資金交給第三方公益機構,但多多少少會涉及到捐款人的個人隱私,再加上傳統捐款固有的形式,讓捐款人有一種“不能捐太少的”的心理暗示,正是因為有這些困擾導致捐款人就此卻步而放棄了捐款。但是因為網絡公益平臺的匿名性和低門檻,捐款人可以不用真實姓名而捐助隨意金額的善款,可以上千上萬,也可以幾十元、幾元,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主觀情感來決定,所以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高。
(五)拓寬了公益募集的范圍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提高,通過平臺參與、助力公益,眾籌項目更能引起外界關注,項目籌集能力大幅提高,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就可以跨地區。它能促進社會組織理念的改變和創新、提高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社會組織市場化,其主要涉及環境保護、扶危救困、助農扶貧、困境救助、社區發展、心理援助、文化和技術傳承等多個領域,涵蓋各類人群。而且項目發起方通過壓縮項目人員成本、辦公場地成本,使公益眾籌融資成本降低,能使更多的善款資金用于有需要之人[2]。
二、網絡公益平臺的法律規制問題
(一)缺乏專門性法律和實施條例
當下,我國用來規范公益事件的主要法律是《慈善法》,《慈善法》中規定了慈善募捐的范圍限制,僅將以平臺為基礎的慈善性質的募捐納入監管范圍,個人求助式的募捐并沒有被納入規制范疇,可以說個人求助式募捐的法律監管尚為空白。雖然《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中有制定規制平臺的相關法律責任。但是,并沒有具體細化責任,具體明確范圍,具體規范運營程序,對各種情況的產生如何判定也沒有明確說明,比如患者或家屬在眾籌平臺上發起求助時究竟是救急還是救窮,準入標準并不明確,導致法律的滯后性比較嚴重。但如果對不同經濟背景、不同求助事項進行分類,各自設定相應的細致審查和監管標準,就可以避開很多爭議。
(二)缺乏系統的監督機制與體系
當下很多網絡公益平臺并不完全是公益性質的,大都包括金融、環保、醫療等多方面,帶有一定的盈利性質。不論是網絡公益平臺是利用訪客流量還是廣告投入來盈利,它都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下去,也有的網絡公益平臺是通過對募集的資金進行投資,來賺取其中的利潤。而且,大多數在資金流轉過程中是平臺直接自我監管的,沒有其他機構的代管,也沒有相關的第三方監督,同時充當資金的籌集和支配機構,對資金的籌集和支配存在過大的自我裁量權[3]。如果眾籌平臺和相關部門不能在資格審查、資金去向等方面完善監管制度甚至引入懲戒體系,失控的局面可能很難得到有效改善。
除了對平臺缺乏法律上的監管,對項目發起人也缺乏合理的監督,導致項目發起人在申報和使用中可能發生信息不符實際,甚至有虛假詐騙等現象的發生,讓公益平臺成為不法分子變相斂財的工具。而這些情況的發生,與平臺沒有起到稱職的監督有很大的關系,監督不到位就是在暗中為其提供便利,即使行為人不知情,平臺也構成片面共犯。
三、如何從法律角度完善網絡公益平臺保護制度
(一)制定專門的法律條款和實施條例
要根據當下實際情況,盡快制定關于網絡公益等互聯網慈善行為的專門法,首先要從網絡慈善的定義入手,解釋清楚網絡慈善的概念,明確其法律的適用范圍和目的,另外要從網絡公益平臺運營模式、責任劃分、具體操作程序等方面,一一作出詳細全面的規定。互聯網的虛擬性和無邊界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但也隨之帶來了不少問題,并且給執法帶來了一定困難。在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法規之后,具體落實到實施才是最關鍵的,否則空有法律,而無法依據法律條例作出懲罰,則根本起不到懲戒的作用。這就要求各地區因地制宜,制定地區間具體實施條例,保證專門的統一法律落到實施,同時在制定具體的實施條例的同時,也應該允許地方政權恰當考慮本地經濟特色予以一定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允許在限定范圍內的具體實施條例的地方特色化以及靈活性[4]。
(二)建立健全網絡公益法律監督體系
法律監督體系主要包括平臺內部運營的監督體系和平臺外部的監督體系兩部分。作為平臺內部,網絡公益平臺首先要承擔其監督的主體責任,其運營程序和主要任務就是篩選和監管求助項目,審核對求助者的信息是否真實,求助項目是否符合國家規定,另外就是監管資金的籌集和支配途徑,保證捐助者的合法權益[5]。對求助者和捐助者身份的確認與監管,網絡公益平臺可以與通過在平臺履行籌資支付等中介功能實現對他們的身份監管。平臺外部的監管主體包括相關部門、社會公眾、公益組織、行業內部等多個主體,從政府機構部門來說,可以建立工商、稅務等部門聯合行動的多元化監管體系,或者建立專門的網絡公益平臺的主要監督機構體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使得平臺的運行有外部把控;從社會公眾來說,要加強社會公眾的維權意識和法治意識,當遇到謊報信息、違法求助的事件,要第一時間向平臺或者監管部門投訴,形成人人“知法懂法用法”和堅決打擊違法行為的良好社會氛圍;還可以加強行業內部監管,行業協會定期開展自查自糾,針對目前平臺運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強化制度建設、加大檢查力度、加強行業文化建設等措施,并對進一步完善網絡公益行業內部管理監督長效機制進行探索性的思考。當然,也可以建立從預防開始的鏈條式監管,以信用為管控的主要評價標準,進行全方位的考量。
四、結語
網絡公益平臺是隨著互聯網時代高速發展而出現的新興事物,它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不斷為慈善公益事業助力,在向人們展示了其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當然,我們還需要從法律角度探索其監督制度,為網絡公益平臺的未來發展提供法治保護,為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佳煒,初廣志.論互聯網公益眾籌對公民參與的促進作用[J].西部學刊,2016(7).
[2]林越堅.P2P網貸平臺犯罪及司法治理研究[J].河北法學,2014年第10期.
[3]許京平,趙明芳.中國公益眾籌的發展及其商業模式研究[J].經貿實踐,2016(6).
[4]盛佳,柯斌等.眾籌:傳統融資模式顛覆與創新[J].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5]李月紅.我國公益眾籌運作的法律問題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