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強 秦洪敏
教學主線是教師在分析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形成的貫穿教學各個環節的一種教學思路。清晰的教學主線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它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切實領會方法與技能、感悟體育品德。那么,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高中課堂教學主線該如何設計呢?
一、體育課堂教學主線的設計要素
教學主線是課堂教學的綱領,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它能使教學程序科學合理,教學環節層層相扣,教學過程、重難點突出。因此,設計一條課堂教學主線需要把握以下要素。
1.以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為設計依據
體育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目標是基礎目標,也是落實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素養培育的載體,因此,課堂教學主線的設計要以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目標為依據。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學生體能、技能發展的同時,提升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科核心素養。
2.以先進教育教學思想和理論為參照設計教學程序
體能的發展、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運用都有其內在規律,這些規律一般都有一套成熟的教學程序,教師在教學的各個階段該如何實施,如何通過移植、組合,在體育教育教學中加以運用。因此,教學程序的設計需要以這些教學規律為參照,只有符合規律的教學,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
3.要滲透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素養的培養
一節體育課應重點關注學生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發展情況,以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目標為教學主線設計依據,并不排斥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是要更加注重它們的培養。體育教育教學不僅是知識、技能、方法的學習與展示,更是團隊合作與競爭的呈現;不僅有獨立自主的學練,更有自我挑戰與超越。因此,在設計教學主線時,要有機、有度滲透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素養的培養。有機是指有機滲透在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不應脫離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單獨進行說教;有度是指適度,不應將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培養無限擴大,而是將運動能力的提升作為陪襯。
二、體育課堂教學主線設計的策略與方法
1.以情境設計為主線,構建“入境—明理—導行”的主線教學
入境是指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進入學習情境中;明理是指通過情境中合作探究與展示,理解原理、方法、要領等知識與道理;導行是指教師引導學生用掌握的知識與道理指導學習、鍛煉、生活等行為。情境教學是體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內驅力,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以情境設計為主線就是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引入或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生動的、系列的、具體的教學情境,通過“入境—明理—導行”這一主線,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運用知識與技能,并在學習體驗中陶冶學生的情操。
以《體前換手變方向運球》一課為例。
步驟1:利用課件讓學生觀摩體前換手變方向運球的比賽視頻,教師向學生提問:“該技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什么動作相似?”通過學生回答,導入本課的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繞標志物的變向跑、原地體前變向運球等練習。這種設計,在激活學生學習經驗的同時,能讓學生感知所學動作的方法與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步驟2:利用課件與學習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此基礎上,由各組選派1名學生進行體前換手變方向運球突破與防守的對抗展示,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與評價。教師針對對抗展示情境,對未能突破對手、突破時被搶斷球或丟球等現象進行總結并指明原因及改進的方法,使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教師針對共性錯誤進行集體糾正練習后,組織學生選擇方法改進練習。這一安排為學生的合作、體驗、展示、交流提供了平臺,提高了學習能力,培養了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步驟3:創設消極防守下的比賽情境,讓各組學生進行一一對抗,防守學生雙手需放于背后進行防守,按序進行比賽,以突破對手人次多的小組為勝。教師結合各組練習與比賽情況,對練習認真、學習互助、成績優異的學習小組及個人進行表揚,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應勇敢頑強、團結奮進。
本課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入手,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情境串聯起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通過“創境激趣、初步感知——合作探究、體驗明理——比賽提高、評價導行”的教學程序,激活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受到感染,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2.以問題設計為主線,構建“設疑—求疑—解疑”的主線教學
以問題設計為主線,就是教師依據教學的重難點,以問題鏈的形式呈現所學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設疑—求疑—解疑”探索的體驗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發展體能,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體育的價值和魅力。
以《形神拳(1—5式)》一課為例。
步驟1:教師結合教學特點帶領學生完成準備活動,并提出問題:“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教師表演的形神拳(1—5式),同時找出哪些動作是已學過的動作?”教師通過正常和放慢速度讓學生觀摩。學生回答并展示已學動作,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指出動作要點并評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成6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復習并改進已會的動作。這樣的安排,不僅能喚醒學生記憶,了解技能儲備情況,促進技能改進與提高,還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
步驟2:教師再次提出問題:“哪些動作是我們沒有學過的呢?”學生再次觀看教師展示的視頻,學生邊看邊指出未學過的動作,教師歸納總結,并指導學生結合視頻和學習卡片,對這些動作進行分組合作探究學習。最后,教師帶領學生演練形神拳(1—5式)動作。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先學后教的思想,在幫助學生掌握動作的同時,提高學習合作能力,促進相互尊重與交往。
步驟3:創設學生和教師動作對比的情境,并提出問題:“老師和同學的演示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歸納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揭示動作“神”的內涵,并結合自己的演示指出在“手眼身法步配合與節奏”“提氣”等方面的要求。然后,讓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組改進練習。這種安排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體悟動作的本質,提高審美能力。
步驟4:學生分組進行展示,并圍繞“形神兼備”進行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與評價。這一安排為學生的展示提供了機會,促進了深度學習,并在體驗美、感受美的同時,提高欣賞能力。
本課從教學重難點出發,通過提問,喚醒學生記憶,激發興趣;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體悟。問題的逐步深入,能引導學生逐步進入深度學習,既使學生掌握了動作的形,體現了動作的魂,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
3.以創新設計為主線,構建“了解—理解—見解”的主線教學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增強創新意識和體育實踐能力”目標,因此,體育教育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學會與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層次上,還要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展示與運用,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創新設計為主線,即教師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創新價值,構建“了解—理解—見解”的主線教學,以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的運用體驗中,培養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以《青春啦啦操》一課為例。
步驟1:教師將所學啦啦操腳步與手臂動作融合成熱身操,并帶領學生熱身運動。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啦啦操基本動作元素(4個8拍啦啦操動作)。這一步驟主要讓學生了解啦啦操動作的特點,掌握動作元素,提高學習興趣。
步驟2:教師首先提出創編任務與要求,創編1:以所學啦啦操基本動作為原型,通過手部動作變化完成創編并熟練動作;創編2:通過腳步動作變化,完成隊形變化創編并熟練動作。教師圍繞1個8拍動作的原型進行創編演示。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在教師的指導下,各組學生進行合作創編、熟練與展示活動。這樣的安排,主要是激活學生已有的創編知識,通過簡單創編,對啦啦操運動的特點有一定的理解,培養創新意識。
步驟3:教師通過增加腳步元素、變化動作方向等對學生創編的啦啦操動作進行隊形變化創編,并提出要求。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創編與熟練性練習。這樣由易到難的創編活動,符合啦啦操特點,能夠使學生明確創編方向,體驗成功感,提高合作創新的能力。
步驟4:各組學生依次展示,學生相互討論完成評價。這一環節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啦啦操運動的特點,并說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
本課以創新設計為主線,通過學習啦啦操動作,使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通過由易到難的動作創編,使學生加深對啦啦操的理解;通過展示與評價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見解。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4.以課題設計為主線,構建“明題—踐行—反思”的主線教學
明題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或研究的問題;踐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假設、確定探究的方案與方法,并據此進行實踐驗證行動;反思是指對整個實踐驗證過程進行總結與評價,為后續體育學習提供經驗。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技能儲備、體能以及運用情境的不同,學生的知識、方法、技能的運用因自身情況和教學情境的不同而變化,存在著“因人而異”“因境而異”的特點,而高中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處于迅速發展期,因此,通過以課題設計為主線,從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出發,構建“明題—踐行—反思”的主線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開放、合作、交流的環境中,提高運動認知能力,體悟方法運用和體育精神。
以《三級跳遠:探尋適合自己三跳遠度和節奏》一課為例,本課是三級跳遠學習的第3次課,前2節課學習了三級跳遠的動作結構、助跑與起跳、單足跳與跨步跳銜接技術。
步驟1:上課伊始,教師對上次課學生練習的情況進行總結:第1跳起跳太高,導致第2跳動作未能完成或距離太近;出現動作不協調,未能控制身體平衡、動作節奏不強等情況。引出本課學習內容:探尋適合自己第3跳的遠度和節奏。主要是讓學生明確自身問題以及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步驟2:在圍繞場地布置呼啦圈和小折墊做好準備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場地安排等說明:教師布置了總距離7m、8m、9m、10m的練習區,其中3條距離按35%∶30%∶35%的比例用呼啦圈定點,跳躍落地點是海綿墊子,這些標志物下都有總距離刻度。然后要求學生按照上節課的情況選擇區域進行嘗試練習,并選好適合自己的練習區。教師組織與指導學生選區域與分組練習。這是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組,在復習動作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假設。
步驟3:教師說明驗證方法:練習時,由3名學生根據標出的刻度,記錄練習者每一跳的距離,并依次輪換記錄;用小墊子放在騰空區域,提示與限制跳躍的騰起角度,把握好騰空高度;可以適當移動標志物控制每一跳的遠度。教師指導各組學生進行驗證與動作改進的練習,這一步主要是通過合作練習,改進與提高技能,體驗學習成功感,培養尊重與合作精神。
步驟4:教師組織學生根據物理、數學等方面的知識,說說小墊子為什么這樣擺放以及三級跳遠有什么樣的特點。最后教師歸納學生觀點,結合小墊子擺放情況說明三級跳遠“一跳平、二跳快、三跳高”的特點。這一步驟主要幫助學生理解動作原理,領悟學習方法,提高交往與合作能力,培養探究精神。
本課以“探尋適合自己三跳遠度和節奏”為內容,通過“情境創設、明確問題—合理分組、建立假設—合作探究、驗證練習—結論交流、反思評價”的教學程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促進了學生對動作更為深刻的理解,提高交往與合作能力,培養探究精神。
教學思路不同,教學主線的設計就不同,教學程序也會產生相應變化,但不管怎樣,只要不墨守成規,勇于探索,設計符合教育教學理念、服務目標與學生的教學主線,體育教學就一定會煥發生命活力與魅力。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恒富.新課程視野下的政治課堂教學主線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