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海波 趙盛昆 郭慶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游戲與競賽是教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有比賽往往就離不開輸與贏,因此,如何看待輸與贏?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面對輸與贏?教師在游戲活動中如何合理安排才能讓學生在輸與贏的過程中成長?這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處理好了輸與贏,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達到強身健體、掌握更多體育知識的目的。
一、明確輸與贏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影響
學生贏時會產生快感、自信、興奮、動力、滿足、愉悅等積極的心理影響,也可能出現自負、驕傲、埋怨等心理。輸時會產生失落、沮喪、消極、自卑、逃避、埋怨、發脾氣等消極的影響,還可能出現不卑不亢、越挫越勇的情況。
每個學生在比賽活動中都希望自己能贏,贏能給他們帶來自信、自豪,有一種英雄的成就感。所以經常贏的學生,能夠提高上課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習效果也相對更好。但是“只能贏不能輸”的觀念,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抱怨、指責、不愿與他人合作等。在一次6×50m接力跑的教學比賽中,我們分成8個組,其中一個組里的一個學生是學校田徑隊短跑運動員,在比賽中,這個小組取得勝利的呼聲很高。但是當跑到這個學生的時候,他們小組已經落在后面,他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獲得第一名。在這個案例中,雖然這個小組名次很好,但比賽結束后這個學生還是氣急敗壞地指責同組的伙伴,并大哭起來。因為在他的頭腦里不允許自己輸,也接受不了別人超過自己的事實。
經常輸的學生更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不愿意參與競賽活動。他們的主要表現是不自信,甚至是自卑、逃避,在活動中會消極對待、應付了事。同時也有心態較好的學生會從輸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因為輸與贏,一定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變化,但因此生成的心理影響卻不盡相同。
論壇研討中遼寧鄭嘉強老師提到:經常贏的學生偶然輸了一次,會產生輸不起,甚至哭泣、抱怨等行為。失敗后的心理落差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這種情緒也會影響到班級其他學生。所以,在競賽活動中學生因輸與贏產生不利的心理影響時,教師一定要及時引導學生調整心態,從客觀角度去分析,及時幫助學生走出因輸與贏產生的心理困境。
二、正確引導學生面對輸與贏
在了解到輸與贏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之后,我們就要研究如何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從而正確地對待輸與贏,這也是我們探討的核心問題。
1.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什么是輸?什么是贏?在比賽和活動中一定會有輸贏,贏了開心,輸了傷心、沮喪。這時候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一次的輸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贏在哪里?輸在哪里?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付出去爭取進步,即使輸也可以贏得更多的掌聲。在第39屆倫敦馬拉松比賽中,一名來自英國的女參賽選手海莉·卡拉瑟斯,由于體力透支在離終點線還有1m處累倒,已經取不上很好名次的她,頑強地爬過了終點。此時沒有人嘲笑她,而是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了她,讓她贏得了比冠軍更多的掌聲與贊譽!雖然輸掉了比賽,但贏得了體育精神!
2.在競賽活動中經常贏的一般是身體素質較好、善于解讀規則的學生。這些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往往是各項活動的骨干和示范者,他們通常有一定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如果教師對這些學生只是一味地表揚、重用,不加以正確引導,可能會導致學生形成自負、驕傲、不與他人合作、獨斷專行等不良的性格。這些“好”學生很少能在競賽活動中遇到挫折,一旦遭遇失敗時,他們的心理會遇到更大的打擊,導致自身甚至整個學習小組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在設計規則時一定要考慮到給予這些學生一定的難度空間,促使他們不斷提高的同時,也能提供挫折教育的機會。在課堂中針對這部分學生的評價一定要褒貶有度,遵循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的原則,引導學生戒驕戒躁、完善自身、發揮優勢、團結同學、建立正確的競爭意識,積極發揮正能量,為學習小組和班級貢獻優勢力量。
3.淡化輸的消極心理相對更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年級越低的學生對輸贏的概念越低,相反年級越高的學生對輸贏的概念越強。究其原因就是低年級的學生把比賽當成一次游戲,他們會樂在其中,而高年級的孩子卻把比賽當成比拼,把輸贏看得很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教學比賽中對贏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輸的學生給予鼓勵。灌輸給學生不放棄的精神,對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贊許,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參與的快樂、合作的愉快,并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鍛煉中來。
4.在論壇中山東羅兆杰老師的觀點是:“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別人強,并獲得認可。可是因為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旦在比賽中落敗或不如他人時,就會有不滿情緒出現。此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時,首先要平衡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不要用自己的主觀臆斷去影響學生,然后再去教導學生坦然面對。”我們是否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這種情況?當教師認可的事情被打破時,往往都帶著自己的情緒去引導學生,這一點值得反思。
5.一些家長朋友也表達了他們的觀點:很多時候在學生面對輸與贏時,家長的態度起到關鍵的作用。例如學生輸掉了比賽,家長第一時間給予安慰或者鼓勵,并理性分析輸掉比賽的原因,進而對孩子進行正確地引導,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比賽心態,對孩子以后的成長無疑也是很好的推動與助力。所以比起學生如何面對輸與贏,更重要的是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輸與贏。
三、合理設計,注重方法策略
通過研討我們了解了輸贏對學生的心理影響以及如何去正確引導,那么如何真正把這些帶到課堂呢?
1.淡化輸與贏的功利性,重視孩子們的成長經歷,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情景教學,將學生引入到設定的意境中去,給學生植入快樂的思想,讓學生在比賽中淡化輸與贏的意識。同時,教師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通過肯定、鼓勵來達到淡化輸贏概念、樹立正確競爭意識的目的。對成績好但缺少付出的學生,我們要提出更高的目標,促使他們積極努力做到更好;對成績差卻很努力的學生要多多表揚,讓他感覺到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即使輸掉了,也沒有遺憾。在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評判標準不是輸與贏,而是誰努力了、誰進步了,以此來促進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
2.由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我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可以運用分層教學。讓水平接近的學生在一起進行比賽,這樣學生會更有興趣參與。也可以安排不同的比賽項目,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通過多種手段激勵學生多練習、多學習。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合理的重組、再排,盡量保證隊伍之間水平相差不大,每個人的發揮都會影響比賽結果,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
3.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感,我們可以把不同的項目安排在一起,進行團隊比賽。比如有跑、跳、投等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合理的安排,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也可以限制學生參與的項目,讓他在自己不擅長的位置上看到自己的短板,然后彌補不足。針對各項運動都較弱的學生,我們可以安排他們做一些基礎的技、戰術練習,以便日后能更好地參與比賽。
4.大家都很認同的兩種觀點:“嘗試輸”和“降低難度”。針對經常贏的學生采用“嘗試輸”的策略,以改變規則的方式制約他,讓他嘗試到輸。如,某學生跑得很快,總喜歡讓教師設計關于跑的比賽,為了“殺殺這個學生的銳氣”,教師改變了游戲的規則,不僅比誰跑得快,還要比一比誰能幫助整個小組來一起獲得勝利。不過教師在制訂規則前,一定要先肯定該學生很優秀,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和規則,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激勵他更加努力。對于經常輸的學生來說,也可以適當地調整游戲規則,降低一些難度,如,跑的游戲,可能有的學生跑的能力很弱,但通過團隊的比賽,讓這些能力弱的學生與跑得快的學生一起合作,同樣也會讓能力弱的學生參與到比賽中來,嘗試到比賽勝利的樂趣,從而激發參與熱情。
5.在體育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僅僅只限于身體鍛煉與動作技能的掌握,還必須要關注到學生健康的心理。在教學中面對輸與贏,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對輸贏的態度也不同。根據每個學生自身存在的心理、生理差異,為每個學生的輸贏創造盡量平等、公正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去體驗輸與贏,再引導學生學會調節心態、取長補短,達到既學習了知識與技能,又能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通過本次研討活動,我們很好地探討了輸與贏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如何把握教育契機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怎樣運用教學策略進行有效干預的話題。讓我們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關注體育活動帶給學生們的心理表象,適時地運用正確有效的干預手段,不斷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素質,為學生終身參與運動的習慣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此次研討活動,能夠對廣大體育教師有所幫助,最終讓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歡樂,并在體育運動中得到應有的歷練和成長!
——尤海波(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教育研究中心,110015);趙盛昆(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馬官橋小學,110161);郭慶(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育鵬小學,11004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