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澤


梧州,一個大多數人不曾聽聞的地方。即使在它所屬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它的名氣也遠遠不及南寧、桂林或是柳州來得響亮。
可誰又會想到,這座默默無聞的城市,曾經是明代兩廣總督府的駐地。從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百余年的時間里,梧州一直是兩廣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地位超然。
如今,盡管過去的光環已經散去,但漫步梧州街頭,我們仍能在這座千年古城中,探尋到那些被歷史沉淀下來的古風遺韻。
梧州坐落在潯江、桂江、西江三江水交匯之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這塊寶地早在漢代便開始筑城聚居,明代在此建兩廣總督府,更是奠定了梧州作為兩廣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商業往來日漸頻繁。公元1897年,梧州被辟為通商口岸,迅速發展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
正是在這段商業貿易突飛猛進的時期,梧州市區原有的坊式建筑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于是,一種流行于兩廣地區的建筑騎樓,成為梧州百年商貿繁華的見證者。
騎樓是一種興起于近代的商住建筑。所謂騎樓,就是將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數尺、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因遠遠看去,如建筑物“騎”在人行道上,故名騎樓。
梧州千年的歷史在潯江、桂江、西江三江水交匯之處沉淀,展示出獨特的商埠遺韻。作為最早的兩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梧州的交通與商貿自古以來就十分繁華,江水緩緩而流,漁船跨過大橋使出,將梧州的點點滴滴都帶了出去。



梧州城的騎樓一般為三四層高的樓房,前鋪后宅或下鋪上宅,商住合一。底層商鋪門面向內縮入2-3米,讓出部分面積作為人行走廊,這既可以為行人遮風擋雨,又可以為商鋪營造舒適環境。而在二層樓房,一般設有水門,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梧州幾乎年年都會被洪水淹沒街道。洪水到來時,騎樓底層基本全被淹沒,但商戶們對此習以為常,所以并不慌張。水位低時,便墊上幾塊磚頭作墊腳,繼續做生意、打牌、聊天,如果水位漲到二樓,商戶們便在水門放下一把竹梯,搭沿街巡游的小艇出行,去購買火油、電池等當時的生活必需品。不過,這樣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現在是看不到了。2003年,梧州市防洪堤建成,每年水淹騎樓的景象永遠成為了歷史,只有水門和底層的栓船構件,依稀訴說著那些往事。
騎樓是一種興起于近代的商住建筑。所謂騎樓,就是將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數尺、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因遠遠看去,如建筑物“騎”在人行道上,故名騎樓。在梧州,這種建筑并不少見,作為城市變遷的見證者,騎樓在梧州河東老城區展現出上個時代最繁華的商業風貌。






梧州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共有騎樓建筑560幢,都集中在梧州市河東老城區,這些騎樓共同組成了梧州遠近聞名的“騎樓城”。走進騎樓城,就仿佛走進了一座騎樓博物館。那些人行道上支撐二樓的柱子、定飾、陽臺、柱頭等形式各異:有的莊重大方,有的精巧別致;有泊來的羅馬柱式樣,也有傳統中式風格的鏤空窗;有體現梧州本地風韻的清水墻,也有西式風格的鐵欄景觀陽臺。墻面的浮雕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畫樣為主:比如,蓮花池中游著兩尾鯉魚,寓意“年年有余”;一棵松樹下徜徉著數只白鶴,寓意“松鶴長春”。每一幀,每一幅,都代表了騎樓主人的美好心愿。
近代以來,騎樓風靡于我國嶺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等地,但騎樓為城,僅有梧州一處。騎樓城,不僅是梧州風景的名片,更是這座千年古城在近代百年歲月里商貿繁華的見證。根據梧州地方志記載,昔日的騎樓城商賈云集,最鼎盛的時期,梧州共有大小商戶1500多家,其中至少有數百富豪隱身在這片獨具一格的騎樓城里。
正所謂盛極則衰。梧州的百年繁華,隨著沿海城市對外貿易越發頻繁和便利,一日日沒落蕭索下來。曾經的兩廣中心、水上門戶在經濟突飛猛進的各大城市中顯得黯然失色,再也不復當日的輝煌。然而,堅強、聰慧的梧州人,并未選擇繼續沉淪和銷聲匿跡,而是獨辟蹊徑,走出另一條經濟發展之路,那就是人工寶石加工。僅僅用了二十余年時間,梧州從無到有,成為全球人工寶石加工業的龍頭。

梧州的人工寶石產業始于一間小小的校辦工廠。在這之前,我國最初的人工寶石加工本來以廣州為基地。但1982年,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來到梧州開辦工廠,發現梧州的勞動力成本遠低于香港和廣州,梧州的人工寶石加工之路就此開始。很快,不僅是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的商人,韓國、美國、意大利、墨西哥等國際寶石客商紛紛來到梧州,申辦寶石加工企業。對此,梧州政府決定抓住機遇,將寶石加工業定為重點產業,傾力扶持壯大。
家家戶戶開作坊、辦工廠,小打小鬧,終成星火燎原之勢。如今的梧州,已經有近十萬人從事人造寶石加工業,有注冊經營人造寶石的企業550多家,每年加工人造寶石約60億粒,產品款式達一萬余種,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毫無疑問,梧州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人造寶石加工基地,同時,也成為世界最大的人工寶石交易市場。
在這座人工寶石之都,每年都會舉行世界矚目的寶石盛會。2004年11月,梧州舉辦了第一屆梧州寶石節,從此,寶石節成為梧州市每年最大的盛事之一。在剛剛過去的第十五屆梧州寶石節上,不僅有群眾喜愛的寶巾花展、珠寶展等寶石節傳統活動,還與本土文化融合,增加了騎樓風情秀等特色活動。對于梧州而言,這是一場幾乎全民參與的盛會。而對于全國乃至全球來說,寶石節則是外界了解人工寶石、了解梧州的窗口,外地人只要去過梧州寶石節,就應該知道,梧州“世界人造寶石之都”的桂冠當之無愧。




如今的梧州,已經有近十萬人從事人造寶石加工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寶石加工地與交易市場。同時,梧州市每年還會舉辦盛大的寶石節,通過琳瑯滿目的寶石,打響了“世界人造寶石之都”的名號。
除了常年舉辦的寶石節,梧州還有一座耀眼奪目的“寶石城”,這座寶石城既是寶石鑒定、加工的人才培育中心,也是全國乃至東南亞寶玉石飾品最大的現代化專業交易中心。進入寶石城內部,仿佛來到了群星安眠之地,璀璨的寶石靜靜地躺在貨柜之中,等待獨具慧眼的“伯樂”,而獨創的螺旋迂回無梯設計理念也讓這里與其他寶石商場相比,少了一絲商業浮華,多了一分與眾不同。事實上,這座寶石城在梧州本地人眼中,不僅是一個寶石交易中心,還代表著梧州商貿精神的延續,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它接過了騎樓的火炬,成為梧州商業復興的新一代開創者與見證者。
鴛鴦江是梧州人的母親河,孕育著一代代勤勞能干的梧州人。渾濁浩渺、水流滔滔的潯江與碧綠清澈、波光粼粼的桂江在梧州交匯,青黃兩色,涇渭分明,恰似戲水鴛鴦,相依相偎,難舍難分,令人稱奇,大文豪蘇軾就曾在途經此地時,留下了“鴛鴦秀水世無雙”的贊嘆。
每到春夏相交之際,鴛鴦江上兩色分明的景象尤為明顯,這便是梧州人津津樂道的“鴛江春泛”。此季若是于傍晚之時佇立在鴛鴦江畔,迎著微拂的春風,或慨然遠眺,或低頭近看,兩色的江水神奇地匯集到一起,青色江水的一邊,倒映著昏黃的夕陽;黃色的一邊,則是青白的初月;就如陰陽太極圖,既彼此區別,又相互交融,絕美絕奇。
這一陰一陽的“鴛鴦秀水”,似乎也造就了梧州人性格中的兩面性:既有潯江滔滔而下的陽剛之勢,也有桂江溫情脈脈的靈秀之韻。
“潯江滔滔而下的陽剛之勢”說的是梧州人百折不撓,敢于在時代激流中拼搏闖蕩,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商貿傳奇;而“桂江溫情脈脈的靈秀之韻”,則體現在梧州人對先秦時期百越部族領袖龍母的崇敬與信仰上。


傳聞龍母出生于梧州市的藤州,她率領百越之地的民眾開荒山、治旱澇,戰勝許多自然災害;還學神農,嘗百草,學習醫術,救死扶傷,竭盡全力使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因此被百越之族推舉為部落首領。龍母去世后,秦始皇還冊封她為秦龍母,以示尊崇。
為了紀念龍母,生活在珠江流域的人們建起了眾多的龍母廟,但作為龍母的故鄉,梧州的龍母廟最大,也最為有名,它甚至被信奉龍母的善男信女們奉為祖庭,享譽海內外。
梧州龍母廟始建于北宋初年,選址珠投嶺西麓,面臨桂江。因歷史久遠多有毀損,但歷代皆有修復。上世紀80年代,梧州市對龍母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復原,此后逐步擴建,如今已占地約11萬平方米,建有漢白玉牌坊、五龍噴水壁、前殿、龍母寶殿、龍母寢宮、鐘樓、鼓樓、塔樓等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高38米的鎏金龍母圣像,此像位于龍母廟之頂,即使遠隔千里,也依然清晰可辨。近觀這座龍母圣像,其形巍峨莊嚴,其面慈祥安寧,通體鎏金,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華美異常,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珠江流域眾多龍母廟中以梧州的最為著名,不僅規模最大,文化底蘊也因龍母故鄉而愈發深厚。長期以來,梧州的龍母廟被信奉龍母的善男信女們奉為祖庭,享譽海內外。
每年五月初八的龍母誕和八月十五的升仙日,是龍母廟最熱鬧的時候。這兩個日子,不僅是梧州,整個廣西,乃至“大珠三角”地區,甚至海外僑胞都會組成旅行團,前來龍母廟祭拜,而龍母廟也會徹夜開放,張燈結彩,迎接前來朝拜的人山人海。排成長龍的人們來到雄偉壯觀、雕梁畫棟的龍母廟正殿朝拜龍母,上香之后,還要進行摸龍床、照龍母鏡、用龍母箸、洗龍母水、喝龍母茶等一系列極具特色又有著美好寓意的活動。
除了升仙日和龍母誕,每年正月二十一的龍母開金庫日,農歷十月三十的龍母水燈節,以及十一月初一的朝母節,都是龍母廟的重大節慶日。據說,在重大節慶日里,龍母廟常有祥瑞出現。或許,兩千年的時光過去,當年那位美麗善良又聰明能干的龍母,依然庇佑著這片土地上的后世子孫們,激勵他們不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