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誦讀?朱紹禹說:“誦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方式。”誦讀無疑就是多讀、熟讀,以至成誦的教和學的方法。在當前中學語文課標突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背景下,經典誦讀教學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有其獨特的優勢,是其他教學方式無法相比的,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
經典,狹義理解是指四書五經中的“經”,而“典”是春秋戰國以前的公文體制。廣義經典為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讀書主要是對儒家經典的反復朗讀,乃至熟讀成誦。只有反復誦讀,涵詠其中,才能得其妙處。記憶文章靠讀,領會文章靠讀,鑒賞文章靠讀,寫作文章也靠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語文經典教學中,誦讀是教學的基礎。
經典誦讀在換氣換韻的呼吸之間,具有激發潛能與智慧的作用。誦讀經典是運用自己的聲波音能,將承載豐富真善美能量的經典語言、文字信息,反饋給自己的內心,從而改善整個身心氣質,達到和諧身心、開智益慧的目的。誦讀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聲情并貌的誦讀,經典中的真善美浸潤心靈,相由心生,整個人也會變得更美,更有氣質,更有文化韻味。
另外,誦讀對學習力的強力影響是建立在對記憶力的拓展和優化基礎之上的,具有開發右腦的作用。醫學博士楊定一說:“誦讀經典時,腦波如一道巨大的雷射光波,代表著深層的紓解與冥想,是讓大腦發揮創意的必要條件。”而他在臺灣進行兒童讀經典所經歷的身心變化的科學試驗再次證明誦讀經典的兒童其記憶力更強。
第一,與語言有關。語文核心素養的初級階段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就是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也就是“字、詞、句、語、修、邏、文”七種語言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我國清代學者陳澧在《東塾讀書記》里說:“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拼音文字的學習要借助朗讀才能將音、形、義連接起來。如蘇洵《六國論》“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中,兩個“為”的讀音不同,意義和用法也各不相同。“為國者”中的“為”讀[wéi],動詞,治理的意思;“為積威”中的“為”讀[wèi],介詞,被的意思。
再比如《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中“蓧”字較陌生,但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思考,應是草或與草本科有關;再依據后文“五谷不分”“植其杖而蕓”可推出,“蓧”應該是一種農具。但只有查閱工具書,讀出“hè diào”,才能真正有扛著農具的形象產生,才能讀出“丈人”隱士的灑脫精神。誦讀就是把平面、抽象的文字符號變為立體、鮮活的口頭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多讀、熟讀就能理解它的意義。
第二,與語感有關。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二個階段是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階段首先是學會利用直覺與靈感、聯想與想象,進而發展到實證與推理,再提升到批判與發現的層次。清代桐城派大家劉大櫆在“文氣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因聲求氣”的閱讀鑒賞法門。“因聲”是借助對音節、字句的放聲朗讀或低聲吟哦;“求氣”則是感悟生命化的文章的“氣”,感受文章中折射出的作者的學識修養、性格氣質、興趣愛好、人文情懷等。而“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感受力,其核心就是直覺能力。“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樣的情感,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所以,誦讀經典,能夠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進入角色”,深切體會經典中的情感。
在外在形式上,從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首次設置斷句試題開始,斷句已成為綜合考查學生文言文基本功的重點題型。而準確斷句除了知識能力的要求外,更是體現語感重要性的主戰場。“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是從另一個角度強調了誦讀與語感的密切關系。經典因聲求氣,文章的言語、內蘊就在不知不覺中積淀,達到蘇軾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使得語感更強、更準。
第三,與鑒賞和寫作有關。語文核心素養的第三階段是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階段以前兩個素養培養為基礎,通過閱讀體驗、感悟作品內容、思想、情感和技巧,學會欣賞和評價,進而達到表現甚至創新。袁行霈說:“中國古代的文學鑒賞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并形成中國自己的傳統。概括地說,它的特點就是直觀的、印象的、評點的。重感受、重悟性、重啟示。”這一傳統使朗讀品味更加切合經典學習而倍受青睞。
誦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理解是誦讀的基礎,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才能誦讀好。誦讀又是理解的深化,讀好了可以反過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通過誦讀,學生能逐漸在鑒賞經典的過程中,懂得怎樣運用組織嚴密的語句來表達自己復雜的意思,怎樣運用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學生有了較強的朗讀能力,其在寫作文時,就會從讀起來是否瑯瑯上口,聽起來是否感到順暢的經驗里懂得怎樣修改語句及段落了。
經典,乃悠揚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從本體特征來看,是原創性文本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從價值定位看,經典必須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征符號。如“孔孟老莊”之于中國文化及傳統思想,莎士比亞之于英國和英國文學,普希金之于俄羅斯與俄羅斯文學,這些作家的經典作品都遠遠超越了個人意義,上升成為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每天堅持不懈,讀圣哲之言,體圣哲之心,發圣哲之語,定在之中,慧在之中,恭敬認真地讀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讀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誦讀就是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庫里,浸潤心靈。
“道德”“情操”“品性”“氣質”等人文素養,很難“教成”,是陶冶、熏習、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中華經典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使“潤物無聲”的經典誦讀成為提升學生品性和修養的有效途徑。
反過來,每天誦讀經典,通過口耳相傳,激發了傳統經典的活力,由束之高閣或者故紙堆中走入課堂教學,走入現實生活,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經典的教育價值,也通過不斷的傳承與創新,使得經典歷久彌新,成為國家的,民族的,世界的,淘出來的真正經典,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第四階段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