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營建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互動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探究學習模式是以探討為主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先學、討論探究以及啟發與應用等。運用探究式學習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品質也能得到提升,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多數教師只關注課堂上的探究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忽視學生課前的自主預習,忽視學生探究活動前的自主思考。而自主先學,是探究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先學做前提,探究也會流于形式,降低探究學習的效度。因此,為了提高探究學習的效度,教師應強化課前的自主預習以及探究前的自主先學,讓先學為探究學習奠定基礎。如《荷塘月色》教學前,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自主學習任務,讓學生充分先學,實現“凡事預則立”。
①了解民主戰士朱自清:
朱自清,出生于________年、________省、卒于________;是________家、詩人、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年,自己改名為“自清”;1923年,驚動詩壇的詩歌是________;成名作是________,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②《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是________。
③讀準字音:
煤屑、蓊蓊郁郁、陰森、踱著、彌望、點綴、羞澀、霎時、酣眠、倩影。
④掌握多音字:
曲、淺、娜、顫、挨、脈。
⑤詞語辨析:
幽僻、偏僻;度過、渡過;約略、大約。
⑥閱讀《荷塘月色》,感知文本內容,說說這篇文章的概要和主題。
這樣的課前先學任務的設計,促使學生借助相關資料去自主學習,久而久之,學生的預習習慣自然養成,自主學習能力逐漸提高,也為課堂上的探究學習埋下伏筆。其實,這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自主探究的過程。
如果說先學是前提、是基礎,那么,情境的鋪墊則更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也能幫助學生有效開展探究學習。
如教學《荷塘月色》,對于作者的“內心頗不寧靜”的理解和探究,教師可以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引領學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情懷和高尚的情操。這篇文章寫于1927年,當時正處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之際,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了解了這個背景,學生才能明白“心里頗不寧靜”的真正原因,理解民主戰士朱自清高潔的情懷、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對于這個德育目標的落實,如果沒有歷史背景、寫作背景的鋪墊,學生難以理解和把握,即使明白,也是教師將文章的主旨強加給學生,難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再如教學《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人間四月天》的劇照,引發學生對《再別康橋》的興趣;通過詩人徐志摩的生平、生活以及情感經歷等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和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創設、愉悅氛圍的營建、寫作背景的鋪墊都為學生進一步開展探究學習、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鋪墊。
探究學習的核心是學生的積極互動,以探究性問題的引領、以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為主要形式,旨在通過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和活動,以問引思、以動促動。
如教學《荷塘月色》,對于荷塘的部分,景物的特點、語言的妙處需要學生深入體會、認真品味,下面的問題可以引領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積極討論、主動探究。①第四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是怎樣寫的?②第五自然段又寫了什么?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的?這些問題提出后,教師應通過這些問題,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中。如月下荷塘,寫了靜態的“葉”、寫了動態的“花、花香、歌聲”等;寫“塘上月色”,從“月色、月光”著手,并且寫月色、月光時,運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教師導讀后提出探究問題:根據這兩個問題的分析思路,請你分析第六自然段,作者寫了什么?是如何描寫的?
因為有了教師的點撥和指導,學生再分析這部分內容,就會從內容、語言特點、寫法等方面全面分析,深入探討,促使學生真正融于“荷塘月色”之中,與作者親密“對話”,從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設計探究問題,也可以針對某一個詞語、某一個句子進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教學《再別康橋》,對于詩歌意象的把握,開展探究學習更有必要。如教師可以給出問題:“全詩的意象是什么?蘊含的情感是什么?”教學中,任何一個知識點,包括字詞、句子、段落,都可以設計成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開展激活了課堂,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標的要求、是“以生為本”的體現,是對傳統語文課堂的摒棄。教師應分析探究學習開展的效果,從自主先學、背景的鋪墊、問題的設計等諸多方面深思熟慮,以學習方式的轉變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走向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