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要助力語文關鍵性能力的生長,其中在關乎學生語文綜合性素養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中,朗讀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尤其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就是要將課文朗讀正確流利。為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體現朗讀指導的層次性,借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意識。筆者即以統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中《四個太陽》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量相對有限,還不具備自主性朗讀課文的能力,這就需要為學生的朗讀搭建一定的支撐和臺階。為此,編者在一年級課文中為每個生字都標注了拼音,幫助學生在快速之中識記每個生字,同時在認知情境之下高效地將課文中的語句讀通。
比如,《四個太陽》一文所有生字中有一個特點,即含有相同韻母的生字很多,比如“香、嘗、忙、陽”都含有共同的韻母ang,“顏、暖、甜”都含有共同的韻母an,教師就無需逐一地對每個漢字展開教學,而是緊扣生字呈現出來的共同特點進行歸類與統整,達成以一字帶一面的教學效果。由于本課的很多生字都集中在幾個長句子上,教師就可以在統整分類教學之后,利用這些長句子強化檢測。比如“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嘗嘗水果的香甜”“陽光溫暖著小朋友”“太陽該畫什么顏色”等,教師指導學生在掃清生字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讀將課文中的長句子讀通順,為理解課文內容、夯實語文能力奠基。
借助拼音是訓練學生自主性朗讀課文的基石和抓手,教師要善于借助教材中現有的資源意識,真正為發展學生的朗讀素養助力。
由于一年級學生的理解力相對薄弱,對文本語句的感知還不夠通透,常常會出現破詞破句的現象,尤其是面對一些長句子時,雖然能夠讀正確,但在意蘊表達與呈現時,就顯得捉襟見肘了。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嘗試運用停頓符號的方式將長句子讀好,形成良好的語感意識,更好地為讀好句子蓄力,促進良性的互動循環。
如課文的第二句:“高山、田野、街道、校園,到處一片清涼?!敝笇W生朗讀好這句話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性朗讀,給予學生明確的榜樣引領;其次,運用“/”的符號幫助學生讀好句子中的停頓,比如“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我畫了個/綠綠的太陽”,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示范性朗讀之后就自行劃分節奏,然后借助于停頓符號進行嘗試朗讀,在逐步地聯系中養成良好的停頓意識。
學生的語文能力源自于不斷的實踐嘗試,教師只有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才能為學生的實踐表達形成了積淀,為學生的朗讀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低年級學生能夠正確且通暢地讀好語句,但朗讀出來的效果卻仍舊不如人意,就在于學生的意識并沒有真正融入到文本過程中,學生沒有能夠嗅到語言文字所承載出來的效果,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這篇《四個太陽》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畫了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比绻麑W生沒有對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體認的話,就會讀得僵硬而死板,就像是機器人一樣無法真正融入到課文情感之中。為此,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嘗試對文本的語句進行細致的品析,比如,這句話中最獨特的詞語在于“金黃”,這是對太陽狀態的描述,最想表達的意思是“送給”,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句話在表達上的情感性和獨特性。因此,教師要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使得文本之言皆出于學生之口。
為此,教師就可以像上述教學環節一樣,對課文中的語氣進行揣摩,讓學生逐步養成朗讀時關注語氣的好習慣,更好地促進認知發展。
每個學生對文本語言感知的角度和最終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更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并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朗讀體驗,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感知,從而真正促進學生核心能力地不斷發展。
比如,在教學《四個太陽》中“哦,畫個彩色的”中一個“哦”字看似簡單,卻蘊藏著豐富的價值意蘊,與文本的內容進行統整結合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能夠從中體悟到不同的情感,并嘗試將這種情感通過朗讀的方式呈現出來。有的學生從“哦”字讀懂了恍然大悟之感;有的學生從“哦”字中感受到一種自豪和愉悅的狀態;有的學生從“哦”字中感受到一種節奏地明快……不同的感受就有著不同的朗讀處理方式,教師可以嘗試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理解,并嘗試將這種感覺朗讀出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真正朗讀能力的形成需要在不斷的層次中歷練,要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更好地提升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效應,用自己的思維和心靈去感知,并轉化為朗讀行為,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朗讀能力的高效發展。
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更是培養學生其他語文關鍵性能力的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課文的示范性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基本的朗讀方法,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全方位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