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明確表達指向,就是要從過去的“閱讀”核心,走向“讀寫并重”,并突出“表達”特色。語文不僅要學習語言文字,還要從語言入手,把握文本主旨、精神、情感,促進學生語言表達。在中高年級,閱讀教學還要兼顧對語言、段式、文章寫法的學習,讓學生從字詞教學、口語表達、習作實踐中豐富語言素養。為此,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要讓敘事能夠從閱讀課中認識到表達的重要性,能夠接受并樂于表達。
在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段,制定螺旋上升的表達目標體系,讓學生能夠從閱讀中,練習表達、學習表達,增強表達的信心。同時,教師在表達目標上要貼近學生實際,循序漸進,不能要求過高,營造表達的輕松環境。在學習“珍珠鳥”一節時,對于第4-6段內容,我們先請學生進行閱讀,然后思考珍珠鳥的活動順序,能否打亂?在學生閱讀中,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讓我們了解珍珠鳥是如何信賴“我”的。當然,圍繞珍珠鳥的閱讀,有些教師提出應該融入觀察寫作。但對于四年級學段的學生而言,寫作拓展不能急于實施,學生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寫作要點。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以“自述”方式,來表達和感受珍珠鳥的心聲。
再如,對于“麋鹿”一課的教學,我們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轉換角色,以麋鹿代言人的身份去閱讀文本,感受文本的主旨和內涵。與“珍珠鳥”閱讀不同的是,在“麋鹿”一課中,我們先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找出關于麋鹿的知識,將這些知識羅列出來。然后,以麋鹿代言人的身份,讓學生用形象化的語言來介紹麋鹿,從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事實上,在角色轉換應用中,學生的表達興致得到激發,學生也能夠創造性地進行表達,打破課堂沉悶,活躍了課堂氛圍。有學生在表達中說道:“同學們,你們猜我是誰?據說,我們的祖先曾是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姜子牙的坐騎。我們的角像鹿,我們的面孔像馬,我們的蹄子像牛,我們的尾巴像驢。人們覺得我們長的很奇特,所以就取了一個小名兒‘四不像’。其實,我們的名字叫‘麋鹿’,請記住我們的名字啊!”在學生的表達實踐中,通過角色轉換,能夠調動學生對文本主體的感悟,激發語言庫,整合閱讀思維,讓學生有話可說、自然就樂于表達了。
在“珍珠鳥”一文閱讀中,初讀文本,感覺語言很有特色。如寫珍珠鳥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寫珍珠鳥偏過頭來瞧我的反應等。這些擬人化語句,將珍珠鳥的趣味、可愛躍然紙上。于是,我們立足這些語言寫作手法,讓學生從中體會和想象珍珠鳥的神態、動作,感悟作者這樣寫的主旨。同時,回顧描寫動物的課文,在中年級學生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還要引領學生仿寫語言,挖掘語言表達的意和神。在本文中,描寫珍珠鳥的語句相對分散,學生在閱讀中不易抓住要點。我們可以結合其他課文來把握語言的特色。在學習“莫高窟”一課時,對于第2、3段,其結構為“總—分—總”,同時,兩段之間又融入了過渡句,這種明晰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作為仿寫范例。再者,在學習“談禮貌”一文時,該文的文體為議論文,對于議論文閱讀,更要有所側重。如需要關注議論文的結構、需要提煉議論文的觀點、需要梳理議論文的事例、需要比較議論文的詳略安排、需要歸納議論文的結尾方法等。當然,對于議論文指向表達的閱讀,我們往往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偏重。
在對文本解讀時,要選擇典型的事例,挖掘作者的表達智慧。對于“談禮貌”中,牛皋問路沒有禮貌,老人不搭理他;相反,岳飛彬彬有禮,得到老人幫助。同樣,在公共汽車上,不小心踩了別人,卻可以利用禮貌來化解;朱師傅給周總理刮胡子,不小心刮破了,周總理不僅沒有責備,反而安慰他。這些典型的事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通過分析這些事例,我們能夠從中提煉出哪些品質?這些事例的選用次序能否進行變換?對于第一個事例,當我們有求于人時,我們應該怎么做?第二個事例,當我們無意傷害別人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同樣,在第三個事例中,別人無意傷害了你,我們又該怎么做?很顯然,求人時,我們要以禮貌待之;當我們無意傷害他人時,我們要以禮貌表示歉意;當別人無意傷害我們時,我們要表示寬容和理解。這些事例的運用,向我們展示了擁有良好修養的操守和境界。與該文相似的是,在學習“談誠信”一文時,我們同樣可以從作者所選擇的事例入手,讓學生分析這些事例意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在不同的文本閱讀中,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不能一味強調練說、仿寫,還要關注那些易被忽視的閱讀盲點。在強調“表達”指向教學中,如何讓閱讀課堂新奇、趣味,如何讓學生的表達欲望高昂、熱烈?在學習“天火之謎”和“諾貝爾”兩文時,我們可以另辟蹊徑,讓學生從比較閱讀中,來重構閱讀課堂,從閱讀中獲得不一樣的學習趣味。首先,通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后,提出一個問題:能否將“天火之謎”題目改變為“富蘭克林”?同樣,能否將“諾貝爾”題目改為“炸藥之路”?這一問題的設定,對于學生而言感到很驚奇,因為從文本內容上,確實是與新改題目對應的,但有學生感到驚異,為什么不能改?我們再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然后鼓勵學生對讀內容進行概括和表達,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文本的主旨及意義。再者,請學生思考,當題目改為“富蘭克林”時,你想要寫什么?當題目改為“炸藥之路”時,你又要寫什么?有學生提出:對于“富蘭克林”,通常要寫他的生平事跡,有何貢獻等內容;對于“炸藥之路”,就可能寫的與諾貝爾不相干的事了。由此讓學生明白,對于文本閱讀與寫作,必然是圍繞題目來展開素材的收集和選擇。
在學習“姥姥的剪紙”一文時,我們營造表達情景,對文中“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會下蛋,剪只公雞會打鳴”,進行家鄉話表達。同學們的發言熱情很高,都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但是,教師話鋒一轉,同學們所夸獎的姥姥,都是學習鄉親們的語言,請同學們再讀文本、再進行思考,能否用自己的語言來夸姥姥。除了用“貓”“虎”“公雞”“母雞”外,能否再引入其他動物?有學生說出“你姥姥神了,剪狗像狗,剪狼像狼,剪匹駿馬能飛奔,剪頭騾子能馱貨”還有學生說出“你姥姥神了,剪喜鵲像喜鵲,剪燕子像燕子,剪頭牛兒能耕地,剪只羊兒咩咩叫”。如此一來,學生語言表達的趣味濃郁起來,學生也從不同的表達中,體驗到語言的特色、感受到表達的樂趣。
總之,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教師要重視“表達”,鼓勵學生從閱讀中去“表達”,感受“表達”的趣味。同時,教師要創新“表達”教學,貼近學生學段實際,選擇閱讀要點、挖掘表達盲點,讓學生樂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