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式教學不僅要求對話的有效性,也要求學生的參與性。伴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對話式語文課堂的構建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如何實現高效的對話教學呢?
對話式語文課堂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沒有民主的課堂是無法實現有效的對話式教學的。對話式課堂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大膽發言。我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視民主、平等氛圍的創設,在意見出現了分歧之后,并不會強制要求學生聽從我的建議或者是正確一方的建議,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爭論、去分辨對與錯。
對《項鏈》中人物馬蒂爾德的形象分析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區,在課堂討論中,有的學生明確認為馬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也有的學生明確認為瑪蒂爾德是一個堅強、直面人生的人。全班學生大體持有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看到學生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后,我并沒有給學生直接出示標準答案,而是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用論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就會再一次去認真閱讀課文,并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尋找支持觀點的依據。認為瑪蒂爾德是虛榮的人的學生找到了“年輕時沉迷于榮華富貴的夢鄉”“經常性的回憶舞會”等內容,這些內容的確可以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認為瑪蒂爾德是一個堅強、直面人生的人的學生找到了“為舞會精心打扮”“還項鏈時的忐忑”“毅然過起了艱難的生活”等,其他學生從這些論據中確實認識到了瑪蒂爾德是一個堅強、直面人生的人。給學生一次平等民主的對話,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所謂的觀點正確與否,學生之間的對話多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更加自然了,便實現了良好的對話教學效果。
不少教師和學生對對話式課堂存在一定的誤區,尤其是教師對對話課堂的認識直接決定了對話式語文課堂的發展方向。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對話就是讓學生大膽說話,教師和學生之間或者學生和學生之間能夠經常討論交流,便形成了對話式語文課堂,這樣的觀點是不完整的。其實,有效的對話課堂重在教師的導向,教師如同一位領路者控制著對話教學的大局。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教材中一首李清照的詞,這首詞創作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非常值得高中生去學習和探究。在教學中通過導向作用完成整堂課的對話教學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一開始,我會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李清照生平的信息和《聲聲慢》創作背景的信息,以此掌握對話教學的主導方向。在課堂上,先以一曲《二泉映月》營造悲涼的情境氛圍,并問學生:“阿炳的這首《二泉映月》非常有名,你們能從他的音樂中感受到什么樣的情緒呢?”“悲涼,凄苦、哀傷”等這類詞語讓學生數了一遍,我接著引導:“阿炳,可以用音樂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緒,與阿炳的生平有著眾多相似之處的李清照則是通過詩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的,這首《聲聲慢》正是李清照表達內心情緒最直白的一首詩詞。”學生開始朗讀,然后開始對話,我問:“同學們在課前已經做了基本的了解,李清照一生的詩詞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呢?這首詞又是在哪一階段創作的呢?”大多數的學生都可以回答出來:“李清照的詩詞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主要描寫閨中生活和大自然景色,后期主要為南渡后經歷了戰爭的悲郁心情。”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伴隨著悲憫的《二泉映月》,新一輪的對話過程也得以展開。
對話式語文課堂重在學生的全體參與,而不是部分學生的部分對話。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對話課堂上收獲多多。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不僅文字唯美,也充滿了向善的力量。我們在執教本篇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了解深刻的文學內涵。為此,在課堂上我著重采取了對話式教學模式,有意無意地邀請部分學生表達自己對具體內容的觀點和看法,但我覺得這還遠遠不夠。在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里,只允許部分學生參與到對話學習中來,仍有未涉及到的學生,他們成為了課堂上的旁觀者。于是我將課堂上的對話教學延伸到了課堂外的對話教學。
針對這樣一部文字優美、意境深遠的優秀作品,我以“什么是愛”為話題,讓學生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談自己的觀點,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由此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外的對話教學中來。在收上來的作業中,不難發現學生閃閃發光的思維。“什么是愛?翠翠與儺送之間互相傾慕的情誼就是愛。”“什么是愛?翠翠與爺爺之間的相依為命就是愛。”“什么是愛?翠翠在高崖上等待儺送的歸來就是愛。”對于學生的每一個觀點,我都給予了最大的肯定,這種在課后實現了一對一的對話教學,既保證了全員的參與性,也確保了對話教學的質量。
可見,對話教學是語文課堂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重視對話教學并為之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讓學生在對話教學中靈性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