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正是純真爛漫的年紀,他們身上充滿陽光的味道,語文課也是大部分學生所喜愛的。所以,在語文課上,學生們思維活躍,積極回答問題,課堂熱熱鬧鬧。對此,教師不妨從導疑、導思、導學幾個方面入手,高效引導學生,從而在語文課堂學到豐富的知識。
語文課堂要變得活躍起來,就力求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地行動起來,把他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解放教師,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所以,筆者在每堂課的開始,都會針對教學重難點設疑,然后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有效引導,順利解疑,完成學習任務。
中學階段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尤其語文學科知識多樣,品類繁多,各種名家名篇數不勝數,在語文課堂如果能夠準確抓住每一篇課文的重難點,便能引導學生開展高效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陋室銘》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讀文,自己圈畫出有疑問的地方,之后小組交流,合作解疑,通過自讀大部分學生提出問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從意義上有何作用呢?”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想含量,需要做認真思考,所以教師請學生小組討論。 他們在討論的時候,真正進入角色,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都說出來,和同學的思維進行碰撞。通過討論同學們分別從意義和寫作手法兩方面對本句進行分析,從意義上講,此兩句有開題作用,山和水的靈性是仙和龍賦予的,“陋室不陋”也正是因為有了劉禹錫的居住,這樣的引入自然貼切。
此外,從寫作手法來看,這兩句用對偶的寫作手法對仗工整,有層次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接下來在說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時學生就不難理解,前面所講都是對這兩句的鋪墊,這一句才是文章的中心句。這節課教師沒有像之前一樣把課文重難點一一列出來講解,而是巧妙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真正把熱鬧的語文課堂變成高效的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適當的設疑,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還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化,教會他們主動思考。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由不懂到懂得,由不會到會的過程,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視。但再優秀的教師,再完美的教案如果不作用于學生本身,這種教與學本身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在語文課堂,不應該只關注文本、關注教案,更多的應該關注自己講的內容,學生能夠接受多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這樣的學習才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問學生:“第二段中,史鐵生的母親為什么一連用到兩個‘好好兒活’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因為中學生寫過情感類文章,會用到反復的修辭手法。所以這樣一問,學生不自覺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寫過的文章,不難得出,這樣反復的句式更能寫出母親對史鐵生的掛念和無奈。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思維活躍,思考結果向縱深發展,課堂氛圍融洽。
課堂的本質是追求高效,追求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最大化。高效課堂的本身不是通過嘩眾取寵的教學形式,營造熱熱鬧鬧的教學課堂氣氛,而是應該準確把握課改的核心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出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提升,強調情感體驗與品質鍛造,達到學生各取所需的目的。
高效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學習越來越輕松、越來越快樂。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先是通過出示濟南冬天的全景,在嚴寒季節,到處冰天雪地,彰顯出冬季別樣的魅力。這樣直接的視覺沖擊,讓學生產生興趣,為進入文本做好了鋪墊。教師話鋒一轉:“同學們,這篇文本寫得非常精彩,給我們展示了濟南冬天特殊的魅力。你能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來寫一寫自己家鄉的冬天嗎?”這篇課文學生不難讀懂,能夠基本掌握文章中心內容,難的是學生怎么借鑒這樣的名篇,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多重感官,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學習,在“眼、耳、口、手、腦”五官并用的過程中,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去學習這一類的課文,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真正實現高效學習,教師組織好、引導好是關鍵。中學生身上充滿陽光的味道,語文課是大部分學生所喜愛的。在語文課上,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回答問題,課堂熱熱鬧鬧。如果教師從導疑、導思、導學幾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引導,把語文課堂由“熱鬧”變為“高效”,那么這樣的教學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