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普及下,微視頻、微小說、微信等“微”事物的產生,使社會逐漸邁向了“微時代”,對人們改變巨大。教育領域方面,初中語文教育中“微閱讀”的運用,充分發揮新媒介的作用,順應時代變化,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格局。
語文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手資料,但不能作為全部資源。除了教材,人們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相關知識,教師抓住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導入“微閱讀”,貼近學生生活經歷和教學目標,立足于實際,適當創新,制作微閱讀作為學生預習材料。
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前,教師先為學生播放微閱讀資料,要求學生在微閱讀之前,先粗略閱讀文章。材料一為作家莫泊桑簡介,讓學生了解文章背景。材料二為世界名人對金錢的理解,如羅蘭:若事情都以金錢利益為準,那么人情道義上更多的是刻薄;三毛:世界中的喜劇,無需金錢也能產生,但世界上的悲劇卻大多和金錢有關;馬克思:貨幣能使冰炭難容的人變親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等等。可見人們對金錢的評價各有不同。然后教師說:“我們即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作者就站在批判的角度,揭露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最直接的關系那就是金錢,自私而又冷酷,下面請你詳細閱讀文章,感悟作者在其中想要表達的思想。”然后學生通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微閱讀,了解作者的生平,也產生了對課文深入學習的欲望,為正式課程的開展奠定基礎。
在新課的傳授中使用微閱讀,在制作課件的時候,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主,力求內容的新穎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在學生精細閱讀時,教師發放材料三:《我的叔叔于勒》內容來自于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作者描述了有意義的片段,從小見大,將當時社會中以金錢至上的人際關系揭露出來,并精妙地安排文章結構,值得我們品味。本文以主人公對于勒態度的轉變為線索,以“盼、贊、見、躲”的順序嘲諷資產階級標榜的“博愛”。
當學生閱讀完此微材料,在短時間內了解本質,加深了對文章的認知,此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一點時間思考,因為這篇文章和現代學生生活相差甚遠,所以會產生“為什么菲利普夫婦開始還那么喜歡于勒,真正見到了反而討厭了”“都是至親,為什么就因為于勒沒有錢就躲著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就是一大進步,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不急于回答,而是通過問題引導“剛開始在菲利普夫婦口中于勒是什么樣的人。”學生回答“成功的人,有錢的人。”然后教師接著提問“那么菲利普夫婦看到的于勒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衣著襤褸,一看就是窮人。”教師將問題又拋給學生“于勒的變化就是菲利普夫婦躲著他的原因”,學生再一次閱讀材料三并自己思考,學生煥然大悟“原來是嫌棄于勒太窮了,怕給菲利普夫婦帶來麻煩。”
經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和微閱讀,可在課堂短短四十五分鐘,深入理解作者的本意,掌握中心思想,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就不會因為文本的復雜性令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能快速掌握知識脈絡。另外,學生之間提供微閱讀的材料,擴展語文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文章。
除此之外,教師利用微閱讀專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例如,為了加強學生作文結構的構建能力,還可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學中找尋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文章中的盼于勒是開端、贊于勒是發展、見于勒是高潮、躲于勒是結局。當學生知道其中的聯系后,教師播放微閱讀材料四《故鄉》:深冬季節下,乘船回到故鄉,看到蕭索景象,心情逐漸悲涼。在故鄉見到了閏土和楊二嫂。賣掉老屋后,邊帶著母親和宏兒離開。進過對課文的理解,這一段材料對學生來說更加簡單,自主就能找出結構脈絡,“回故鄉—見故人—離故鄉”。微閱讀的運用,通過邊閱讀邊學習知識,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的理解,還能總結文本結構,由表及里,高效完成教學內容。
為了鞏固學生新知,還需要反復練習,在課后任務上,加入微閱讀,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所以,《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結束后,按照日常訓練方法和教學目標,編制“微閱讀”任務。例如,借鑒互聯網中教學平臺,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在該平臺中上傳微閱讀課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還可在留言板中提出問題,教師在線解答,加強師生溝通。布置微閱讀作業的時候,以學生閱讀和寫作兩方面能力為主。向學生推薦相似的文章,如將契科夫的《變色龍》和屠洛涅夫的《乞丐》精縮成微材料,讓學生閱讀,將文中學到的知識體現在新文本中,歸納文章結構,總結中心思想。
綜上所述,傳統的教育不再適合現代信息時代,也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借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新的教學模式—微閱讀產生。無論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適當使用微閱讀,都能幫助學生加快對知識的掌握,促進了初中語文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