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需要發揮主導作用,促進生本的多元對話,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形成學科能力。高中學生有一定文本閱讀基礎,在文本解讀時,教師需要給出必要的提示和啟迪,讓學生與文本編者對話、與文本作者對話、與文本情感對話、與文本應用對話,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展開學習探索,以順利實現學習認知內化,形塑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教材以單元形式構架,自然有主題關聯性,也可能有體裁制約性,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文本細讀時,需要讓學生與教材編者進行對話,找到文本編輯思路和意圖,為群文閱讀創造條件,這樣能夠為學生深入文本展開解讀提供更多線索和啟示。小說單元、散文單元、詩歌單元、戲曲單元,其體裁特征極為明顯,文本細讀中自然要從體裁角度展開思考。
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我與地壇》,這是“珍愛生命”主題中的一篇課文。在這個主題下,還有《鳥啼》《最后的常春藤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文章,無論是“向死而生”還是“大愛無垠”,都是對“珍愛生命”的重要詮釋。教師為學生細讀課文做出引導設計:《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小說節選,在這篇文本中,我們要厘清作者獨到的人生感悟,需要對其他幾篇文本做觀照性閱讀。從“生命”角度展開思考,這幾篇課文是以什么角度展開生命詮釋的?學生拿到思考問題之后,積極展開群文閱讀,對珍愛生命內涵有了更深刻理解。課堂交流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互動,探究珍愛生命的重要性,讓學生建立健康的生命觀。
教師以群文閱讀視角展開引導,為學生規劃了閱讀操作思路,結合主題關鍵詞展開群文閱讀,從類比中建立閱讀認知,這當然是與文本編者對話的結果。細讀文本,有多重切入角度,關注點不同,閱讀認知也會不同。群文閱讀,是從文本體裁、主題等角度展開的閱讀,具有較高概括性。
發掘文本結構,對文本內容、情節、人物、環境等因素進行解讀分析,這是最為基本的閱讀學習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生本與文本作者對話的橋梁,這樣才能讓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吃透文本內容。首先,要讓學生建立閱讀身份,以欣賞者姿態出現,抱定學習的態度,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確保閱讀呈現和諧性。其次,要讓學生充分考慮寫作背景和作者生活經歷等內容,以便對文本解讀提供更多參數。再次,要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結合自身閱讀感知和生活認知認識文本,理解文本作者,以提升文本閱讀品質。
《最后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的小說,其情節設計具有獨到性,在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學習時,教師從文本作者角度展開設計:利用教輔材料,對作者基本情況進行搜集整合,并依據作者寫作風格,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消化。學生開始查閱資料,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與學生一起探究作者的創作風格。有學生找到相關信息:歐·亨利是美國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構思巧妙,而且具有獨特的幽默性,成為美國獨樹一幟的短篇小說家。也有學生說,歐·亨利作品中的語言生動詼諧,其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與莫泊桑的創作風格有一定契合性。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結合《最后的常春藤葉》展開討論: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小說情節設計有什么特色?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教師引導學生從作者介紹展開閱讀發動,學生占有資料極為豐富,這樣的閱讀學習自然順利。當學生對作者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之中,讓文本解讀自然發生。
文本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有一定思想內涵,特別是經典著作,更是有極高的文學鑒賞價值,值得我們做深入的閱讀鑒賞。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文本意境時,需要給出方法,讓學生自然進入到文本核心,探索文本意境,與文本情感展開多層次對話。
《荷塘月色》是經典散文,學生對美文有主動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布設語言鑒賞學習任務,讓學生展開個性閱讀鑒賞學習:“這篇課文中,作者語言技巧運用特別豐富,比喻、通感修辭方法運用非常精巧,動詞、疊詞運用非常貼切,大家可以從這些角度展開語言鑒賞活動,探尋文本意境。”學生領到學習任務后,快速進入語言鑒賞環節。“‘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在這段話中,作者將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給人的感覺是溫馨,是愜意,表達了對荷塘的熱愛之情。”教師對學生語言鑒賞情況進行點評,課堂研究氣氛被點燃。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語言鑒賞任務,并給出了具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教師設計展開語言鑒賞,其閱讀思維順利進入學習軌道。讓學生從修辭、用詞角度展開語言賞析,其操作難度不高,學生接受不存在任何困難,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對話順利實現。
教師在閱讀遷移訓練設計時,要結合文本解讀情況,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實際,給學生準備適合度更高的訓練任務,讓學生與文本應用對話。閱讀訓練、延伸閱讀、信息搜集、讀寫訓練、閱讀交流、社會調查、創作實踐等都屬于閱讀訓練形式,教師要做好篩選,以提升閱讀訓練品質。
教材中的《邊城》屬于小說節選,教師根據學生閱讀實際,為學生準備了讀寫任務:“這篇小說反映偏遠農村的生活,具有現實意義。如果讓你來構思一篇小說,你會選擇哪些素材呢?將你的小說構思規劃寫成梗概,準備參與班級討論。”學生大都沒有寫小說的經歷,對這樣的訓練任務還比較陌生,教師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小說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三要素,圍繞三要素展開思考,規劃出小說的主要人物和情節。”學生開始獨立思考,并順利進入構思狀態。展示訓練成果時,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言,展示自己的獨特創意。學生大多能夠有比較完善的規劃和設計,訓練獲得豐富成果。
教師為學生布設了小說構思訓練任務,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知體驗。學生面對嶄新訓練任務的挑戰,能夠積極應對,這無疑屬于文本閱讀認知的內化行為。在閱讀文本基礎上展開訓練應用,體現了文本閱讀的學習目標。遷移性訓練順利推進,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結果。
閱讀屬于學生個性化學習行為,由于閱讀基礎、閱讀方式、閱讀悟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教師需要給出必要的引導。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學生、教師是基本制約因素,要達成“三位一體”,教師要發揮關鍵作用。學生是學習主體,文本是學習載體,教師是學習服務者,矯正三者關系,自然理順語文課堂教學程序,促成學生與文本的多元對話,這無疑是教師的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