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可是在長時間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大部分教師盡管已經認識到課堂討論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忽視課堂討論的有效性,造成大部分課堂討論活動流于形式,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點建議。
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課堂討論過程中,如果目標不明確,討論再多,也于事無補,課堂氛圍再活躍,效果也不佳。教學目標達成度高,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最為關鍵的是要將學生作為根本,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興趣與需求,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雷雨》這篇文章時,確定好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到深層次的社會與時代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深刻感悟作者嚴厲批評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感情,進而提高討論的有效性。
在高中語文課堂討論活動中,不同的討論主題與知識點有不同的討論形式。常見的形式有這樣幾種:第一,自由討論,學生間自由展開多項討論活動,與學生個人思考回答的方法比較,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能夠集中大家的意見,讓學生在多種答案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如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離騷》這節課,因為戰國距離今天的時間較久,即便有注釋,還是有非常多的字詞句的意思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通過學生間的自由討論,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二,雙向咨詢,圍繞討論主題,學生提問,教師回答,或者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間實現雙向互動,雙向咨詢。第三,競爭式探討,學生通過競賽的方法組織討論,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當中保持良好的競爭意識,按照問題的不同角度形成不同觀點,從而提高討論效率。
從目前的課堂討論情況可以看出,課堂討論的問題中有許多問題不具備討論的價值,還有些問題是學生展開討論也不能得到解決的,這種討論都是無意義的。因此,教師要選擇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
如學習《故都的秋》時,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筆下的秋景是悲涼的呢?”學生經過幾分鐘的討論,獲得的結論是:文章的寫作時間是1934年,當時中國社會黑暗,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國民黨步步緊逼,共產黨舉步維艱,民不聊生。作者的秋景悲涼主要是反映出愛國人士心境的悲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因此,學生若不能深入地對作者本人、作品進行分析,閱讀和解析相關作品,或者未深入探討作者經歷和抑郁的個性,是無法討論出來的。
1.隨時調控
教師隨時要對討論進行調控。如果有部分學生缺乏信心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激勵學生勇于表達;如果有些學生比較強勢,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其他學生,不虛心接受他人意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有些學生有了討論成果或者階段性進步之后,教師要給予肯定和表揚。有些學生討論離題,談論一些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內容,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控,讓學生回到課堂討論主題中來。
2.完美小結
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我與地壇》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文章中作者表達出怎樣的情感?并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在課堂討論中,小結是終點。課堂討論一定要有總結,才可以讓討論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總結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展開探究,表達準確的個人以及小組,教師要提供獎勵;針對觀點比較偏激而且不完整的,可是卻有可取之處的小組,要肯定其可取之處;針對觀點明顯存在錯誤,教師要委婉地給予否定,可是小組如果表現出團隊合作、善于思考的精神,要對其精神加以肯定。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離騷》這一文學作品,因為年代久遠,大部分字詞句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區別。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結為一組進行討論,來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一定要堅持進行討論,這樣才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討論交流將比較難懂的古詩詞掌握住,寓教于樂,獲得理想的效果。學習《雷雨》這篇文章時,其中有幾個問題不太容易理解,“周樸園為什么要強調拿舊雨衣呢?為什么說魯貴是個不老實的人?周沖為什么要幫魯大海說話?”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清晰掌握文章主旨的問題,兩個學生就無法良好解決,需要真正發揮出集體的力量,互相啟發,才可以精準掌握。課堂當中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教師要按照內容靈活分組進行討論。
總之,語文課堂討論是教師使用最多的一種教學手段,其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所以,課堂討論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討論要展現出課堂的需要、目標的需要以及學生的需要。教師要真正掌握課堂討論的實質,精心地對討論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進行設計,讓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真正實現高中語文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從而創建出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