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是學生陶冶情趣、塑造人格、吸收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現實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文言文教學適應高中生身心特點與成長需求,就應注意營造合適的課堂教學環境和運用恰當、科學的教學策略。
1.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通過舉辦與傳統文化主題相關的活動、開設講座等,都會增加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認知和體驗。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華中師大戴建業教授另類解讀古詩走紅網絡一事得到啟發。如開設“漢字趣解”課堂、“文言課文背后的故事”講座等。
第二,是引導學生意識到現實生活中對文言文相關能力的需求。例如,即便是看一眼電視劇,如1994版的《三國演義》、2011年首播的《甄嬛傳》,如若缺乏相應的文言文知識,雖有字幕卻也會因無知而懵懂。
2.營造輕松的教學環境
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會使文言文教學在學生的心理上呈現出一種較為輕松的感受。這種感受,會讓學生放下以往文言文學習中形成的、頑固的不良認知,如枯燥無趣、除了背誦就是一遍又一遍的抄寫等。所以,教師教學從預備到開展,都應注意方式,并力圖使學生放下既有的刻板印象,盡量在輕松的氣氛下完成。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每組負責完成一部分任務,各司其職,最后交流、匯總、報告等。
3.創設適應教學內容的情境氛圍
創設課堂情境的目的,既在于為學生即將開展的學習提供一定的認知背景,也是為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形象激發。所以,在教學條件、資源具備的情況下,教師應盡量采用多種方式,結合教學內容來做教學情境的創設。如講《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前,以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短視頻,暗示和引導學生感知所學文本的歷史背景,進而確定本課時教學的基本情感,這有助于學生及時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去。
1.激發學習主動性
一方面,第斯多惠講,教學藝術的本質就是“激勵、喚醒、鼓舞”;另一方面,我們也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兩者結合,在高中生的文言文學習中,首先需要激發的就是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進而以之為基礎激發與喚醒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給學生提供與所學課文相關的史實與典故,或者穿插講授課文人物的相關故事、生活軼事、處事哲理等,以此既可做學生課文學習的啟動,認知課文學習與歷史發展之間的邏輯聯系,又可做學生廣聞博覽的助力。如分析《鴻門宴》中“項羽”形象時,以“春秋筆法”穿插講授“垓下之圍”“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故事,學生在豐富的人物形象認知的同時,也會感受到文言文學習的趣味,進而激發與強化他們的學習欲望。
2.引導學生誦讀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有“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謂,而陳壽在《三國志》中又云學者讀書必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兩點,體現在高中生的文言文學習中,就是結合不同需求而各取其意。前者,學生初讀課文,邊讀邊聽,靜心凝神、沉浸其中,自會對作者隱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主旨等有所了解,對文字所散發出的美有所感知。至于能夠了解、感受、認識到何種程度,可暫不深究。后者,對課文的重點部分,結合教師講解和資料輔助,就應反復吟誦,力求在吟誦中感受課文異彩紛呈的形式美、陶冶性情的情感美、光芒四射的思想美等。即如朱光潛先生所言:“熟讀成誦,反復吟誦,仔細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確切含義,而且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兩者結合,這在那些節奏感和韻律感極強的文言文句段,如在對《六國論》《過秦論》等課文的初讀和再讀、精讀中,在對《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詩詞的誦讀中,特別需要,也特別重要。
3.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鑒賞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諸如表達方式中的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藝術手法中的描寫、抒情、襯托、對比、賦比興、用典、虛寫與實寫、象征,修辭手法中的比喻、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對此進行充分分析,引導學生真切感受,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并浸潤于文言文的學習之中,功莫大焉。
如學習《赤壁賦》一文,對蘇軾“扣舷而歌之”所唱句段,配合多媒體課件視頻所刻意營造出的月夜幽靜、江水粼粼、歌聲縹緲之情境,就極容易將學生帶進對文本語言之美的感受中。而這,對于引導學生探知文章內涵、體會主旨情感,亦殊為有益。又如學習《竇娥冤》,引導學生賞鑒曲詞語言的靈活運用,如對仗中的重疊對、首尾對,如襯字、對仗、重韻、贅韻等,都有助于學生感受其語言運用中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教師以這些措施為基礎再來根據文體特點進行字面教學,學生就不會感到枯燥,而會深入課文之中落實重點,進而有效達成準確理解字句含義與深刻把握文本內涵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