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是一門以中國傳統的語言——漢語、傳統的文字——漢字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對漢語中的詩詞和小說、散文和戲曲等眾多文學作品進行深入地解讀與探究。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有悠久的歷史,也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模式和獨特的教學方法,為我國培養出了一批批漢語言專業的人才。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是專業化、技能化的國家建設人才,能夠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能夠從中探求美、發現美,并形成賞析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是我們在高等職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開展文學鑒賞教學的主要目的。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讓學生在經過自己的努力之后形成的理解,才可能成為學生真正掌握的能力。”因此,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更多的以文學鑒賞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避免進行大量的機械性分析,避免教師代替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學生發現更多的鑒賞樂趣,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攀升。
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散文、小說、戲劇,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事件中所產生的思想、感觸、意識和理念,都是作者對于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表達。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學作品,我們就必須對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實際境遇、作者的見聞和感受等寫作背景進行深度剖析,對作者的人生歷程和思想歷程進行不斷地探尋,進而全面、全方位地理解作品內容。要實現以上目標,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前對需要學習的文學作品進行認真地預習,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認識到這些資源在鑒賞文學作品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詩詞的深刻含義。文學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中產生的某種感觸的載體,作者也往往是在親身經歷了某些特定事件之后才產生的某種感慨,通過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高等職業院校漢語言文學鑒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前提下,了解作品深厚的內涵及意境,把握作品的寫作線索。以上目標都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資料搜集、交流探究的途徑實現。在此過程中,學生一方面提升了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意境,進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如鑒賞李白的詩《贈汪倫》,教師要讓學生首先對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探究,了解到汪倫當時正在安徽省涇縣的桃花潭邊隱居,同時非常喜歡李白的詩,也非常崇拜李白。后來他聽說李白來到了安徽,于是便給李白寫信,說自己這里有“十里桃花”,有“萬家酒店”,邀請李白來游。李白欣然前往,結果發現自己被騙了,因為此處的“桃花”是指的桃花潭,店主人姓萬,因此稱呼“萬家酒店”。李白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并和汪倫結為金蘭之好。在離別之際,李白寫下了那首千古流傳的《贈汪倫》。這樣的寫作背景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瞬間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鑒賞教學的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漢語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那些和當今時代距離較為久遠的語言則晦澀難懂、語言濃縮、語序顛倒、大量省略,給文學作品的理解造成了極大困擾。在指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的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讓學生采用更為靈活、機動的方式來對作品進行翻譯和解析。主要的方法有:留,也就是把地名、人名、物品的名稱留下不進行翻譯,如《贈汪倫》中的人名和潭水名;補,也就是把作品語言中省略掉的內容進行增添,如《尋隱者不遇》就需要補充是誰在松下問童子,是誰說自己的老師采藥去了;換,就是當作品中的詞語表意和現在不同時,就要把這樣的詞語更換為當今的意義,如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翻譯的時候就需要更換了;調,是當作品中語言表述的順序不符合現代漢語表達順序和習慣時,就需要把語言進行相應的調換,如《游山西村》中“拄杖無時夜叩門”應該調換為“無時拄杖夜叩門”;擴,就是擴句,把極為精煉的語句所表達的豐富的含義闡釋清楚,如《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一句,就需要進行擴展。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作品中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進行明確與辨析。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中就用了“孤帆”、“盡”來表現作者望著孟浩然的一葉扁舟漸行漸遠、逐漸消失的悵惘之情,“唯”一詞則展現出李白對朋友的那種無限眷戀的感情。教師這樣帶領學生進行鑒賞活動,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需要對作品體現出的思想和蘊含的情感進行精準地辨析與理解。但是,很多文學作品的情感并不是很容易就能體會到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啟發、指導,帶領學生入情入境。中國文學史上的大量經典作品都是語言精美、情景秀美、意境壯美的名篇,而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賦予作品的靈魂。盡管漢語言文學中的作品語言非常簡略,甚至過于簡單,但是短短幾行文字蘊含的情感卻極其豐富。
比如李商隱的詩《錦瑟》作于其晚年,因為作者一生坎坷,雖天資聰慧、才思敏捷,但是卻遭人嫉妒而名落孫山,自此一直懷才不遇,并在朝黨爭權之中屢遭貶謫,有志難申。晚年作者想到自己一生的遭遇,想到祖國的磨難,想到早亡的妻子,內心感慨萬分,因此才寫下了這一首名作。詩中首聯用“五十弦”比喻自己復雜的情感和無盡的哀傷,頷聯運用《莊子》中的典故和杜鵑的傳說來展現詩人深重的傷感、難以言表的怨憤,頸聯繼續用典表現出作者對于美好的年華和生命的感觸,尾聯表現出詩人感嘆青春飛逝、一事無成、光陰虛度、庸碌無為、無比悔恨的濃重感情。此外,本詩的韻律格外工整,運用了對偶、平仄等手法,節奏鮮明,讀來給人抑揚頓挫之感,朗朗上口,把讀者帶進一個無比美妙、令人遐想的藝術境界之中,同時也展現出中華民族古典詩詞無窮的美,對學生良好思想情感的熏陶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漢語言文學是以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兼具。在高等職業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文學鑒賞教學,讓學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深入體會文學作品的美,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