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剛
高中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詩歌閱讀教學中一直沿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用大部分課堂時間向學生講解文本的字詞含義,很少開展師生對話、生本對話,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機械地理解詩歌主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獨立思維受到了限制,教師雖然能夠實現詩歌閱讀課教學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卻無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導致學生難以深入領會文本的意境之美,體會不到詩歌的文學藝術魅力,易產生學習疲勞感。
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食糧,需要我們去理解與傳承,而詩歌教學無疑就是繼承中國優秀詩歌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再到唐詩、宋詞、元曲以及現當代的優秀詩作,都足以證明詩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自然是重點。
誦讀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在詩歌閱讀課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讓學生沉浸在詩歌營造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美感。詩歌文本的解讀需要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形成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通過讓文字、情感和聲音相互交融滲透,進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感悟詩歌作品魅力。
比如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師要帶領學生在情感上積極投入,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弦外之音”。在朗讀“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段文字時,教師應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語調,給人一種憤怒感。在朗讀“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的“何必”一詞要有抑揚頓挫之感,以表現作者年少時的歡樂,如今卻滿是漂泊之外的悲情。
再如誦讀《關雎》這首詩,教師可以用一定的誦讀節奏讓學生體驗文本回環反復的手法,并指導學生感受層層渲染、逐漸加重的情緒。學生閱讀這首詩,可以對詩中的主人公產生同情,同時閱讀評論文章,更進一步理解這首詩的意蘊。從表達的角度來看,有些人創造了一種平衡和諧的視角,聲情并茂。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柔美音樂的建筑之美,平衡與美的和諧,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因此,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接受者的注意力達到審美的高度,讀者在共情的誦讀中對文本進行解釋、體驗,享受審美帶來的愉悅。
在高中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摒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引導師生之間的思維交流,給予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形成多元對話。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層次解讀文本,組織學生對文本意蘊展開探索,主動建構文本意義,進而由師生對話過渡到生本對話,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進行生生對話,或討論、或辯論,或小組之間、或小組內部,總之,教師要選擇那些有爭議性、具有討論意義的話題,讓學生和學生進行交流,集思廣益,百家爭鳴,在聆聽與表達中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終大家一起進步。
如在研究白居易的《長恨歌》時,學生很難理解作者的語言修辭,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方法,通俗易懂地進行教學,增加師生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畫面引導,在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應迅速提出問題,比如:“該畫面中作者營造了怎樣的宮廷圖景?”此時學生對剛才的畫面記憶猶新,會迅速給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課堂效率會提高不少。教師不要對學生的回答武斷地進行評判,而是要引導學生與教師對話,說出自己的理解,而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領會文本。
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對比法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學生發現類似文本的細微差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斷擴充詩歌知識。例如,在教學戴望舒的《雨巷》時,學生認為這首詩的內容是愛慕一個女孩,教師可以描述其他類型的愛,以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的主題。通過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戴望舒詩歌與其他詩歌的差異,幫助學生理解情感的變化和作者隱藏的其他情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這首詩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進行比較。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詩中意象,享受語言韻律,培養想象力,專注于詩中的情感。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并用簡短而精致的語言學寫現代新詩,讓學生認真體會兩首詩不同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詩歌閱讀中,教師可采用質疑、解答的方式,讓學生在思考、討論、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完成對文本內涵的主動探索,鼓勵學生得出多維答案。教師為學生提供思考維度,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技能以及鑒賞詩歌的能力。如《離騷》的第一句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中,學生可能會提問,這句話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情感,此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組織探討,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寫?”通過讓學生親自試寫詩文,讓學生明白詩歌語言在表現形式上的藝術差別,進而深入理解作者所作詩句的精妙之處。
合作探究是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界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多維思考能力,讓學生自主理解詩歌意蘊,真正成為閱讀課堂的主體。如在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向學習小組提出問題:“詞論家稱贊李清照的連疊七字是卓絕千古,為什么?”教師可讓學習小組利用課下時間到網絡上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七個疊字,了解婉約派寫作風格與豪放派寫作風格的不同,而后再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將小組探究的結果分享給全班同學。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而且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總而言之,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有著重要作用。為此,教師要采用誦讀指導、多元對話和多種閱讀方法,構建起高效閱讀課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詩歌,探尋詩歌的涵義,體驗詩歌的意境,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全面提升詩歌的閱讀教學效果。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在教學中,教師不可能為每一位學生都量身制作一個教學設計。為了幫助更多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設計中確定和組織好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擬定好規范化的教學三維目標,選擇好通用的教學管理方法,課后積極反思總結,能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同時,課堂中要注重課堂生成,要主動走近學生,理解學生,接納學生,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