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靖
每一個老師都有其比較固定的思維方式、習慣套路,因此也就容易陷入“經驗主義”的框架,這不利于公正評價學生。現代教學論認為:作文批改的全過程,應該包括“教師改”和“學生看并改”兩步。傳統的作文批改法只走第一步,廢棄了第二步中的“學生改”。這其實正是學生寫作水平難以提高的癥結所在。于是,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開始了嘗試,試圖糾正傳統作文批改的偏頗之處,效果讓人頗為滿意。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指出,教學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面對作文教學,很多老師耗費了許多時間、精力,可學生仍然是一團糨糊,并沒有多大長進。甚至有的老師認為,作文教與不教是一樣的,為自己的不作為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筆者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作文評改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符合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要讓學生成為作文評改的主體,教師的鋪橋引路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我一般都參照蘇州市作文評分通用的標準。在學生了解了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后,我會結合自己的經歷或特邀一到兩位參加過當年中考作文閱卷的老師來講一講他們的閱卷體會,讓學生意識到中考作文評卷也不過如此。這樣學生的心理就會放松,平時練習時會更有感覺,效果會更好。
在學生作文評改批改之前,教師講授一些修改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我重點從兩個方面對學生做修改指導。一是講修改次序。我要求學生先改整體再改局部。所謂整體,就是統攬全篇的思想內容和結構,包括立意、選材、層次和詳略等,這幾個方面關系到文章的成敗,所以在修改中必須最先考慮。局部修改則是對文章的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進行精心推敲,因為這些問題是局部性的,是次要的,所以應該在整體修改后再行修改。二是講修改方法。在整體修改階段,我要學生著重于“看”,因為整體的修改常常是動“大手術”的,“看”就是進行總體分析,然后決定取舍。在局部修改階段,我則要求學生著重于“讀”,因為有些字、詞、句上的毛病一讀就暴露出來了。比如:第一,改錯別字,改病句,改用錯的標點符號。第二,找出文章中的俗語、成語、熟語、歇后語等。
單純的講授方法畢竟是抽象的,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修改文章的妙處,進而讓他們學會修改,我和學生又有目的地選擇了一些作文修改的范例進行分析(以我找的為主)。這些范例有的是名家名篇的原稿和定稿,有的是相關報刊的習作評析,有的就是我們自己寫過的升格前作文和升格后的作文,這些修改范例很有啟發意義,學生極感興趣,甚至學會了模仿名家的筆法。
如果前兩步是進行總體引導的話,那么第三步就是針對每次作文評改的具體引導。每次學生評改作文之后,我會從中抽取好、中、差三類學生的作文10~15篇進行初閱,然后將初閱的印象在全班進行詳細分析,這樣做對那些寫作水平較差、鑒別能力不強的學生尤為重要。
教師初閱講評結束,就把作文本發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批改。由于掌握了修改方法,再加上教師初閱后的指導,學生自改的針對性就強了。不少學生看到自己文章整體上的缺陷后就自覺重寫,對于字、詞、句、段等方面的修改,更是精雕細琢。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舉例子了。總之,倘若不讓學生自改,學生作文中的缺憾,就只能永遠是缺憾,作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話。
為了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提高學生的鑒別與分析能力,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在學生自改作文后,我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評。具體做法是:以四個學生為一評改小組,每篇作文選定一個主評人,除寫作者外,其余兩人為助評人。他們分工明確,主評人負責改、批、打分,為了讓他們打分時有參照,我設計了一份評分表和參照標準:
中心占15%:判斷文章①是否圍繞一個中心,②是否鮮明、集中?
選材占25%:判斷文章①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②是否具有典型性。
構思占20%:這條批語提三點要求: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
語言占30%:①是否符合文章體裁的要求,記敘文以記敘為主,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議論文當然以議論為主,當然初中以記敘為主,②是否符合作文指導的要求,③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
書寫占10%:①字體是否工整,②卷面是否清潔,③布局是否合理(頭大尾長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
其他兩人的責任就是審核主評人的改筆、批語和打分。評改的時候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講出來,也允許作者對評改人進行反駁。當然,為了保證主評人打分的合理性,保證學生互相評改的質量,我還設計了主評人得分表,其中修改占30%,眉批占30%(眉批是就作文某一方面具體予以啟發,著重解決個別和局部的問題)。總評占30%,評改的筆跡占10%,這張表由主評人畫在所評改的作文后面,由教師批閱時打分,再由主評人把所得的評改分數抄錄到自己作文本上的得分欄中,算一次作文分數。這招,促進作用很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勞動有了收獲,評改的時候態度非常認真,精彩之筆時常出現。我在復閱時常常為學生能表露出來的很有見地的觀點而驚訝不已,也常常為他們的創造力而驚嘆!
這是作文評改的最后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教師要對學生的自改和互評進行評判,并給主評人打分,在評斷時,凡是精彩準確的改筆和批語均用波浪線標注,并打上紅五星以示鼓勵,對學生未能評改出來的問題,我做補充或修改。如遇不切實際的改筆和評語,我就另做評改,有些作文本上除了主評人的評語外,還有作者對主評人的反駁,有時甚至有兩位助評人與主評人商榷的意見。這時我就要細思各“家”觀點,做出公允的判決,批閱這樣的作文所獲得的樂趣,是以往只由教師一人批閱所無法獲得的。
教師批閱之后仍不能忽略評講,更不能忽略對學生自改與互評的講評,因為這對提高學生的評改水平,保持學生的評改熱情是至關重要的。另外,每次再看主評人的批改時,我還會挑選兩名比較優秀的主評人再對其指點一下,同時再讓他們品評三篇學生作文,并讓他們講出給分的理由。每次我都會選擇兩個相對優秀的主評人再批改兩篇,由于讓學生成為作文評改的主體,學生寫作的主體意識增強了,修改文章的能力提高了,二次作文確實比我單獨批改時進步多了。
由于信息的反饋從原來的單一型轉向多向性,教師批改作文的負擔也相應減輕了。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教改的目的不在于減輕教師的負擔,而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看到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作為老師內心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感覺付出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