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
即將上市的Uber公布了第一份完整的財報,2018年全年虧損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1.8億元),與2017年相比,虧損收窄15%。同期,它的中國學徒滴滴出行,上周也披露了過去一年的主要經營數據,不同的是后者虧損持續擴大。
根據披露的數據,2018年滴滴虧損109億元,相較2017年虧損的25億元,虧損擴大4倍多。虧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司機的補貼,2018年補貼達113億元;另一個主要原因則與去年兩宗順風車事件有關。
尤其是2018年8月的溫州順風車殺人事件后,滴滴CEO程維和總裁柳青在對外道歉信中表示,不再以增長為目的,而是以安全為核心,全方位投入升級安全系統。同時關閉順風車業務,至今仍未確定重新上線時間。順風車是滴滴唯一盈利的業務,據此前媒體報道,2017年順風車為滴滴貢獻了8億元凈利潤。
與此同時,各地對網約車政策與順風車的態度更加嚴格和規范,開始排查網約車運營資質和司機資質,未獲得相關資質的將被扣留車輛,并處以2萬元左右罰款。不少網約車司機選擇離開,導致滴滴運力缺失,不得不加大補貼。據滴滴近期公布的數據,僅在今年春節期間,滴滴就向司機發放了3.05億元補貼以維持運力。
滴滴用“ 優化調整”來形容這次裁員,并表示2019年將繼續在安全技術、產品和線下司機管理及國際化等領域加大投入,裁掉2000名員工后,將在上述領域重新招聘2500人,保持總體1.3萬員工人數。
而在滴滴全面進入安全整改期間,其他互聯網出行公司和車企開始了二三線網約車業務。
哈啰單車再次拿到阿里巴巴的融資后升級為哈啰出行,2018年10月與第三方平臺合作試運行網約出租車業務,2019年1月上線自營順風車業務。福特和眾泰汽車去年9月共同組建智能出行公司,計劃給網約車運營商提供電動車租賃等一系列服務,同時自己也要做網約車,從浙江開始開展。寶馬2018年11月也宣布要在中國做網約車業務,從成都開始。上汽也在去年11月于上海開始從其產業鏈內外員工試運營網約車服務,再往市場推廣。
貝恩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新型出行市場研究》顯示,網約車市場滴滴雖然占了90%的份額,但只有40%的用戶來自其手機應用,其他60%來自微信、支付寶、攜程等其他平臺。這意味著網約車市場的大部分流量來自生活應用類平臺。而其他網約車或企業新推的出行業務,為了吸引司機和用戶,也會進行一定的補貼。這對滴滴來說也是新的競爭和資金壓力,而滴滴對司機超20%的抽成一直比較有爭議,也成了司機轉行的其中一個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滴滴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
今年2月15日,滴滴在月度全員會上宣布2019年組織架構升級,對出行外的非主要業務 “關停并轉”并裁員15%,涉及員工規模在 2000 人左右。暫時不清楚被關停并轉的部門有哪些,但去年年末時滴滴已經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組織調整,把單車、電單車、代駕等零散的部門和事業群合并組成普惠出行與服務事業,同時成立車主服務公司。而之后不久,滴滴就宣布全員年終獎力度縮減一半,高管集體不拿年終獎,緊接著是這次的官方宣布裁員消息。
而盈利以及上市時間表,現在則遙遙無期。與它幾乎同期的全球競爭對手,Uber和Lyft在去年年底相繼提交招股書,最早將于今年一季度上市,且都可能是互聯網出行行業最大的IPO。而且,2019年也可能是科技創業公司集中上市的一年,由于近期局部政治不穩定而影響市場發展,都可能降低這些公司的估值和定價。如果繼續等待,它們可能會面臨更低的價格,上市募集的資金會更少。對滴滴來說,情況的確越來越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