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莉
【摘要】目的:觀察腸梗阻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期結束后,對比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生癥的發生率。結果:兩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46.67%(P<0.05)。結論:與常護理方法相比,對腸梗阻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可大幅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腸梗阻;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18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190-01
腸梗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急腹癥,是指腸內容物無法正常運行,通過腸道時受阻,該病發生后,病人腸管局部會出現一系列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且會累及機體全身,發展迅速,例如出現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感染中毒、腹膜炎、呼吸和循環功能障礙等。由于目前臨床保守治療效果欠佳,因此采取手術方式是治療腸梗阻的一線療法,但手術導致的圍術期并發癥多,因此圍術期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法對促進患者康復意義重大[1]。本研究對腸梗阻圍手術期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及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納入及排除標準:①入選患者符合診斷標準,均存在腹部手術史;②腹痛間歇性發作,保守治療無效;③腸梗阻反復發作次數≥3次;④排除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腹膜炎、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47.25±10.2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46.25±9.8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包括進行相關完善術前檢查、胃腸減壓、糾正酸堿平衡、常規術前準備、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等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在正式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需要針對腸梗阻患者常見的焦慮心理進行護理,幫助其克服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相關流程,仔細回答患者疑問,消除患者存在的顧慮,幫助其增強康復的信心。②術前基礎護理:不同腸梗阻患者自身身體素質差異較大,尤其是老年腸梗阻患者,手術耐受性以及術后恢復能力比較弱,這樣為達到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就需要在術前對其患者的心肺功能評估。同時,還需要專業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與咳嗽的正確方式,做好術前基礎護理工作。要求所有患者要禁食,達到腸胃減壓的效果。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可以采用半臥位姿勢,待病情有所好轉以后,可以按照腸梗阻解除12h后進行流質飲食,觀察其48h后可進行半流質飲食,按照此步驟對患者飲食內容進行調整[2]。同時,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便溺情況,包括引流液量、性狀、顏色等,假如伴隨有出血情況,需要首先考慮絞窄性城梗阻可能。另外,單純性腸梗阻可以選擇應用阿托品解痙止痛,嚴禁使用哌替啶、嗎啡等強烈的止痛藥,避免造成病情掩蓋。輸液過程中控制好患者補充液體量,觀察與記錄患者出入液體量以及特征。護理人員還需要定期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確認存在腹脹、腹痛、嘔吐等體征,以便及時確定絞窄性腸梗阻癥狀。
1.2.2術后護理 ①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定時測量體溫、血壓、脈搏、心率等生命特征。尤其是對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腸梗阻患者,一旦發現病情有異常變化必須進行及時的處理,并報告主治醫生。②對患者術后腸胃護理:首先需要穩妥固定各種引流管,包括胃腸減壓管、腹腔引流管等,確保引流通暢無礙,同時要觀察抽出液體的性質,直到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然后,在患者腸胃功能恢復以后,進行少量的流食供給,選取易消化、高熱量的牛奶這一類,補充維生素和水分,1周半后半流食飲食,2周后可以普通飲食。③對患者呼吸道護理:在手術后,要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更換體位,并鼓勵其深呼吸、咳嗽、咳痰,必要時,指導患者家屬拍背順氣。如果患者呼吸有困難,就需要遵醫囑低流量吸氧,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吸氧濃度,在這個過程,要注意更換消毒鼻導管。④保持輸液通暢:醫護人員要嚴格遵照醫囑,調整輸液速度,避免急性肺水腫并發癥發生。
1.3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使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46.67%(P<0.05)。見表一。
3討論
腸梗阻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病癥,其病理機制相對較多,且病情相對復雜,進展迅速。臨床中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案通常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由于患者對手術治療方案具有極強的抗拒性,因而在圍術期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隨著醫療技術以及護理學的發展,護理模式已經不只是輔助手段,需要護理人員建立以人為本的全方位、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不但需要了解基本護理知識和方式,也需要充分了解心理護理,對患者病情進行密切觀察,采取一對一護理方式護理患者,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升臨床護理的效果和質量[3]。護理人員需要詳細為患者講述手術流程、注意事項,并且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利用成功案例法來為患者建立積極面對疾病的決心,疏導患者心理壓力,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腸梗阻圍術期護理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應繼續擴大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楊文秀,吳海云,李黎,等. 腸梗阻患者圍術期綜合護理的應用效果觀察[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3):160-161.
[2]漆 佳. 腸梗阻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觀察[J]. 大醫生,2018,3(1):7-8.
[3]岳殿霞. 綜合護理在腸梗阻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價值探討[J]. 中國醫藥指南,2018,1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