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盧 斌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來企業主動接軌職業教育,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人才。在具體的培養模式中,以“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為核心,推行現代學徒制,強化學校和企業的共同責任,落實共同招生(工)、共同制訂方案與標準,共同設置課程與開發教材,共同組織教育教學,共同管理與考核評價,共同構建師資隊伍的“六共同”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構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熱點問題,在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推動下,全國各地職業院校正在積極探索中。而今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制培養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聯合招生招工,被錄用的學生同時具有學校學生和企業學徒的雙重身份,校企聯合共同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雙主體”辦學是要構建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雙培養主體、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兩支培養隊伍、學校與企業兩個培養陣地,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的培養模式。從學校一個育人主體,拓展到校企兩個育人主體,從關注學生需求,拓展到關注社會需求。雙方共同規劃、招生、教學、管理、評價、出資,實現量身打造、工學結合、模塊教學、理實一體、多元評價的定向人才培養。從企業參與辦學到成為辦學主體,明確了企業應擔負的職責,強化了企業的主人翁意識,讓企業從被動配合發展為在人才培養的規劃、實施、評價等多方面擁有主導話語權,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避免了教學內容的滯后性,教師專業技能的單一性,學校單主體辦學的盲目性,以及教育部門評價的片面性。
溫州作為浙江省承擔國家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的城市之一,近年來通過引入市場機制辦學,在探索雙主體辦學改革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2年就嘗試引企入校,探索雙主體辦學形式,實現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學生在企業師傅的指導下研發產品。
在溫州汽車維修行業中,溫州港華汽車連鎖有限公司(簡稱“港華汽修”)享有較好的聲譽,被譽為貨車維修技術的“黃埔軍校”。近年來,港華汽修在參與校企合作和混合所有制辦學后,依托學校專業力量做大做強,形成“公私合營、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4年半的時間從一家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8家分公司的連鎖企業,年產值突破億元。
早在2013年,港華汽修就與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開展“雙主體”辦學,港華汽修為該校畢業生提供實訓場地。在“雙主體”辦學過程中,學校與港華汽修合作開設訂單班“港華汽修班”,在“雙主體”辦學過程中,學校安排學生從第二學期起每學期都有一定時間在企業學習,將“教室”搬到企業,并選派班主任到企業與企業人員一起管理。港華汽修不僅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還會參與學校招生、課程設置,將企業文化、管理理念、汽修技能、激勵機制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讓學生們一畢業就能上崗。畢業生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一線管理人員和技術能手。港華汽修這些年的發展,離不開與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公司現在500多名員工里,有40%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尤其是近幾年與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合作辦學的的訂單班,通過量身定制的方式給企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突破了企業發展的人才瓶頸。現代學徒制在學校的探索與實踐隨之開啟,“雙主體”育人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
“雙主體”辦學模式是指職業院校與用人企業共同作為辦學主體。“港華汽修班”由校企雙方共同規劃、招生、教學、管理、評價、出資,并根據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思路,在不違背國家招生政策的前提下,結合企業當年實際用人需求,由學校和企業合作制定招生方案,學生入學前要分別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面試,面試成功入學后,再根據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完成校企12個小學期的工學交替學習,最終通過企業考核的學生畢業后留在企業工作。
在組織架構上,港華汽修與職業院校共同組建現代學徒制領導小組,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監督與管理。領導小組下又分設中職負責人和企業負責人,并結合學校各處室及企業各部門分別管理學生(學徒)在校內或企業的常規事務。企業和學校分別設置了學校班主任、企業班主任實行雙重管理,共同負責落實好職業規范、管理溝通、教學協調、素養提升、管理溝通、專業育人、職業道德教育、文化熏陶等方面的工作。學生要積極配合校企的工作,表現優異者可得到獎勵,反之則會被懲罰。
在校企資源配置上,企業的生產項目、車間場地、技術人員、操作視頻、研究課題、培訓資金等資源與學校的教師、教學項目、專項投入、信息資源、校驗課題等資源完美融合,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其中,企業負責投入特殊需求經費,學校負責普通教育經費。
而在招生制度上,企業與學校的要求明顯不同,學校是依據當年國家招生政策和當年錄取分數線來劃定招生人數、確定招生資格的,而企業的招生要求則更細化,企業的招生是出于對其崗位的了解,大貨車維修行業對維修人員有一定的身形和身體素質的要求,并且企業更強調忠誠度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所以根據從業要求和教育教學規律,學校每年招多少學生是由企業對中職人才的需求量決定的,培養何種人才以人才稀缺的崗位為準,專業教育的內容即工作崗位對知識與技能的需求,學習的學期數即企業生產周期,育人目標即企業對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學生職業發展的需求即文化課所教授的內容。不僅如此,合格畢業生的就業、月最低收入及培養的特殊經費均由企業負責發放和投入。
“雙本位”是指課程的實施不單單要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職業素養的提升,以“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為本位,實施課程建設。“港華汽修班”的課程體系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以學生職業發展需求以及專業課的內容開展教育課程,實施人才培育方案,使學生通過專業的學習之后掌握和吸收能夠勝任企業崗位的知識與技能,明確學生應該通過學習之后獲得的素質、技能、知識情況,同時明確雙方學習的地點、時間、授課主體、授課時長;明確學生完成階段學習之后應該獲得怎樣的資格證書、不同階段應該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等。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其中實踐課程比重較大,時長通常是總課程時長的50%,充足的技能學習時間才能確保學生真正從師傅那學到技能的“精華”。學校汽修專業通過企業真實崗位能力分析,重新整合原有的汽修專業基礎課程,使企業課程與學校課程相融合,對原本在汽修專業應開設的一些專業基礎課進行了延伸,例如:同年入校的普通班學生還在學《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拆裝》的課程,而“港華汽修班”的學生已經在此基礎上進行《汽車發動機大修》的衍生課程的學習。
“港華汽修班”的學生一方面是企業的學徒,另一方面又是中職學校的學生,身份具有多樣性。校企聯合招生,并對錄用名單予以確認,理論與技能實踐的教學在校企各自的場所進行,學生在企業學習技能,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
“港華汽修班”采用三年制即6個學期的學制,而這6個學期中,除第1學期和最后1學年為完整的3個學期外,第2學期~第4學期都將1個學期拆分成2個小學期,進行工學交替式學習,即“3+6”模式。校企共同制定各個學期的培養計劃及目標,第1學期實現公共課程和相關理論基礎課的教授,并宣傳企業文化;自第2學期~第4學期,每一學期都將學生分成兩批,一批在學校進行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的學習,另一批則在企業進行真實崗位的實踐體驗,并以期中考試作為時間節點進行學習場所的交換,以此實現工學交替(表1)。在此過程中,企業要負責滿足學生對實踐場地、耗材、師資、設備的需求,還要管理和評估學生(主要評估學生參與不同模塊的學習情況和表現),設置專項獎學金、發放實習工資等。學校的任務則是管理學生入校期間的學籍,滿足學生對學習場地、耗材、師資、設備的需求,并對學生學習期間的表現進行評估。第3學年,根據前2個學年學生的表現和適應情況,結合企業的評價反饋進行分流,大部分學生留任企業進行實習,少部分可以參加高考或其他企業實習。

表1 工學交替安排表
以上半學期輪轉式的工學交替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方式,有利于學校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快速有效地調整教學計劃及課程內容。對企業而言,也能在長期與學生的接觸中較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幫助其建立職業生涯規劃。
學生畢業之后,校企合作關系依然存在,雙方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學生在校企學習和實踐中的表現為學生提供在崗培訓的機會。企業以分布在多個省市的連鎖店為依托,為畢業生創造實習機會。學校則以遠程教育、短期培訓為主,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強化其實踐能力。
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它不僅僅只有學校教師的知識傳授,它還兼有企業師傅的技藝指導。而“港華汽修班”的教師團隊建設更傾向于選擇雙師型教師和企業一線技師。參與“港華汽修班”教學工作的專業課教師,既要擔任課堂理論教學,又要擔任車間實訓的指導工作。當學生在企業輪轉學習時,定期到企業聽課,與企業師傅進行交流,及時進行課程內容調整。
在甄選“師傅”方面,港華汽修十分謹慎、認真,師傅除了要傳授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監督和考核徒弟。企業師傅的選擇要具備企業技能等級的中四級別以上(初級、中級、高級,每個級別有一級到四級的劃分),除了對技能有要求外,還要結合師傅自身意愿,對師傅的自身素養也要求較高,師傅應該具備正能量,對學生有關懷意識、包容性和耐心。以一帶一,師徒比例不能過大,避免師徒培訓流于形式。當師傅帶徒人數達到10人且徒弟考核良好,就有機會登上企業文化的“師道墻”,與其履職晉升和年終考核掛鉤。
“雙主體”辦學模式的現代學徒制人才探索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需要,旨在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基于“雙主體”辦學模式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符合職業院校較好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促進產業升級為辦學目標,為培養更多合格的、能真正實現服務地方經濟的技術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