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 陸益飛
“職業體驗”是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專業選擇的重要舉措。汽修專業的“職業體驗”分為兩部分,一是為中職學生提供本專業選擇的“職業體驗”;二是為中小學、普高學生提供職業生涯教育的“職業體驗”。無論是哪種“職業體驗”,其體驗地點分為校內與校外,校內是以現有實訓場所、多媒體設施為體驗載體,了解專業的性質與發展狀況;校外體驗依托于合作企業,為體驗者提供真實的職業崗位環境。
(1)良好的校企銜接使“職業體驗”更具真實性。隨著現代汽修行業的不斷發展,汽車已經進入普及時代,未來從事汽車維修的人數也將逐年增加。對于本專業而言,“職業體驗”是讓學生及社會人員較為全面地了解汽修專業的職業環境和就業崗位,但由于學校對專業的設置是基于日常教學所設計的,并不能全面了解這個專業所涵蓋的內容,并缺乏企業一線的真實感。
(2)良好的校企銜接使“職業體驗”更具前瞻性。“職業體驗”能夠讓學生或社會人員了解汽修行業的最新技術、前沿資訊和行業的轉型發展,單通過學校實訓和教師的解說是難以讓學生了解汽修行業的最前沿,因此,良好的校企銜接能夠讓“職業體驗”更具前瞻性。
(3)良好的校企銜接使“職業體驗”更具指向性。這里的指向性是指通過“職業體驗”,能夠讓學生對汽修專業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濃厚興趣,明確專業的選擇。企業能展示一個行業、職業或工種的真實體驗,是校內體驗所不能達到的。
(1)缺少“職業體驗”項目的整體規劃。在現代職業教育中,學校與企業是職業教育中的共同體。而如今,在“職業體驗”項目建設的層面上,學校占主導地位,企業則是配合學校的工作,以致在真正體驗過程中,因缺乏校企雙方完善的整體規劃而導致無法得到體驗項目所要達到真正的效果。
(2)企業對“職業體驗”的熱情不足。在“職業體驗”項目的校企合作中,只是學校的“一頭熱”,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目的與“職業體驗”的公益性之間本身就存在著矛盾。企業在參與學校合作的活動中,首先考慮成本及收益情況,對“職業體驗”項目認識不足,再加上尚未嘗到合作教育帶來的甜頭,把培訓學生和普及汽修專業視為額外負擔。因此,如何讓企業一方也提高積極性是整個“職業體驗”項目的關鍵所在。
(3)“職業體驗”項目的選擇不明。“職業體驗”應能夠讓體驗者了解汽修行業的發展和崗位設置需求等,項目的設置應該要符合體驗者的需求。由于缺乏“職業體驗”項目的整體規劃,在體驗項目的選擇上也是較為碎片化,隨意化,缺少體驗的全面性,并沒有構成圍繞崗位設置、適合體驗者心理需求的體驗項目。
(4)“職業體驗”項目的流程不清。在“職業體驗”中,有模擬操作體驗、實際操作體驗、參觀體驗或講座等多種形式,現有的“職業體驗”在體驗計劃、預期的體驗效果、教師和企業雙方的溝通以及體驗的評估等方面缺少梳理和統籌,導致在真正體驗過程中,體驗項目沒有形成固有的流程模式,以致影響了“職業體驗”的效果。
(5)規章制度和長效運行機制不完善。“職業體驗”是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開放普及專業知識或了解行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載體,因此,校企合作制度、職業項目的組織架構、“職業體驗”項目的規章制度和長效的運行機制建設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1)提高對“職業體驗”的認識。圍繞“職業體驗”在學生職業規劃發展和普及社會服務意識的背景下,學校應當進一步明確“職業體驗”的意義,提高對“職業體驗”的認識,為“職業體驗”中后續的項目設置、流程設置、框架構建提供理念上的引領。
(2)擇優選取合適的企業。“職業體驗”須依托企業一方的大力配合,才能達到“職業體驗”的效果,因此,在選擇企業時應該遵循“區域性、教育性、相互融合及行業前瞻性”的原則,擇優選擇對“職業體驗”項目具有認同感的本地區大型的汽修維修服務企業,以保障“職業體驗”項目的順利實施。
(3)搭建校企交流平臺。校企合作的關鍵在于雙方要有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在“職業體驗”項目中,建立以“職業體驗”為中心的校企工作坊,從“職業體驗”的項目、“職業體驗”的運作和形式、“職業體驗”的制度和評估等方面建立整體規劃。同時,對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實時調整,明確學校和企業雙方人員在“職業體驗”過程中的任務,確保“職業體驗”的順利進行。
校企合作的基礎是相互信任、互利共贏,就企業而言,讓更多的學生和社會人員進入企業參觀,這對企業文化的宣傳、未來人才資源的儲備及企業對社會的影響力的傳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從學校角度,應當以“職業體驗”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進課程改革的發展。
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的意義一方面在于讓學生能夠提早一步接觸職業,將來能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另一方面能夠為社會人員普及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在項目的選擇上,應當選擇操作性強、通用性強、貼近生活、貼近職業崗位的具有導向性的體驗項目。例如在校內開展汽車的常規維護、輪胎的更換、汽車模擬噴涂等體驗,在企業開展汽車服務接待流程、汽車六方位介紹、汽車維修設備的使用等體驗。
校企雙方應當結合本專業特點和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狀況,按照“先外后里、先簡后綜、先前臺后維修、先聽看后動手”的原則,合理選擇項目體驗的流程,形成項目體驗的流程手冊包含體驗的路線,各體驗區的特點、各體驗區內崗位的要求等。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校企雙方將是相互依存、共進共贏的關系,“職業體驗”項目是學校育人和企業發展的一個大平臺,汽修專業的“職業體驗”應當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并建立長效機制。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應努力開拓體驗渠道,建立虛擬體驗和真實體驗相結合的實訓基地,讓更多的學生和社會人員參加,使汽修專業走進學生、走進家長、走進社區、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