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現狀,指出了其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及方法。
關鍵詞:電工與電子技術;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一、 引言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是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該課程包含了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兩方面內容,其中電工技術部分主要講述電路的基本概念、常見電路的分析方法、常用元器件及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相關基本理論、會使用常見電氣元件及儀器設備、通過電路分析能解決一些實際電路故障;電子技術部分主要講述常見的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的分析與設計,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學會使用常見的集成元器件,分析或設計具有一定功能的電路模型。
該課程的學習將為學生后續《電氣控制及PLC》《機床數控技術》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是每一位主講教師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二、 高職機械類專業《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通過多年教學一線的實踐積累,以及與同行之間的交流,筆者發現部分高職機械類專業的《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 學時緊內容多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內容包含了電路原理、電機與拖動、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多項內容。課程內容雖多,但學生學時并不充分。機械專業教學計劃中電工與電子技術類的課程較少,課程的課時安排也相對比較緊,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是主講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 理論與實踐脫節
傳統的《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更側重于理論教學方面,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只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不重視其對知識的應用,這樣教師教出來的部分學生會做課本上的題目,但在碰到具體實際問題時,往往都是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知道因何學習該門課程,更不知道學了有何用,僅僅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教師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難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難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無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樹立學生的工程意識。
(三)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有兩點:一是教師考核學生方式,二是教師教學手段。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掌握情況主要通過期末考試的成績來衡量,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僅僅強調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只能使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實際工程應用中碰到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忽略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使得部分學生的學習陷入一種被動學習狀態,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目前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在教室內進行教學,部分多媒體課件上字體顏色單一,文字太多且重點不突出,缺乏生動的圖片、動畫及視頻。這種課堂教學部分以教師為主導,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思考與改革
針對本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有必要對現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 教學內容
根據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對該課程的要求,應選擇或編寫難度適中、內容簡明的合適教材。《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內容很多,主講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內容及順序進行教學,而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首先應該根據教學目標來制定教學內容,做到詳略得當,讓學生能夠抓住重點。
比如電路部分,不管電路形式如何多變,但其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都是不變的。其次加強課程教學和學科前沿課題相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課程中引入與課程相關的科研項目或者學術最新成果作為教學案例,將其應用到理論教學環節中,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學生了解科技前沿課題,進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向往。
再次可以引入一些與機械專業相關、具有一定趣味性、典型性的實際工程應用例子,將電工與電子技術理論和工程應用相結合,讓學生在具體工程案例分析過程中,既學習到相關概念及定理,又掌握實際問題的分析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方法
1. 合理利用課件制作軟件和專業仿真軟件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應充分發揮其在視覺、聽覺方面的特點,通過字體格式及色彩的選擇來突出重點內容;通過添加適當的圖片、動畫及視頻,使課堂內容和氛圍由枯燥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能夠輕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
在碰到不好理解、分析起來也不方便的一些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借助軟件仿真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可以借助Matlab來仿真演示幅頻特性和相頻特性,這樣就會使復雜難懂的內容顯得簡單和直觀,既加深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很多的優點,但課堂教學不能完全依賴它,課堂中應該將其和傳統板書相結合,比如講解例題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顯示題目內容以及電路圖等,而在黑板上分步驟解答題目,使學生清楚每一個解題步驟。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交替使用多種教學手段,要比單一的教學方式好得多,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配合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2. 加強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部分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不高;由于課堂時間的局限,老師不可能在課上多次重復某一個知識點,沒理解的知識點課后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消化,甚至學生最后還是無法理解,學生的學習被固定在課堂上;有些學生對于想學習感興趣的跨專業的課程,也因為傳統教學的局限而不得不放棄。
多種跡象表明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難滿足現代的教學需求,我們應該加強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作為同一門專業課的教師,我們應該組建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及課程建設平臺,根據章節及知識點用心制作高質量的微課視頻,在教學視頻的基礎上開發在線開放課程,最后將其與本專業的其他在線課程及相關資源結合在一起,從而構建本專業的教育資源庫。
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時就可以完全變被動為主動,在感興趣想學習或者在知識點沒有完全理解時,都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提前預習,也可以在課后進行復習,并且可以通過留言提問、網上答題等多種方式和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既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保證其學習的質量。
3. 理論與實踐(實驗、實訓)相結合
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是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論的教學,而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可以從實驗和實訓兩方面開展。
針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學生的特點建立三個層次的實驗體系:基礎性實驗、驗證性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合理安排好三個層次的實驗所占比重,逐步實現由基礎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到綜合性實驗的平穩過渡,讓學生由淺入深,在興趣養成和信心建立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工程素養。
實訓方面教師可以安排一個課程設計或綜合實踐周。教師在實訓環節中布置一個和課程內容相關的實際項目,然后以項目來驅動,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設計、仿真、制作、調試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拓寬知識面,進而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真正提高實踐能力。
(三) 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1. 小班化教學
對《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而言,小班教學比大班教學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班教學不太好組織,無法進行探究型教學,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成績參差不齊,這些因素都將導致授課效果明顯下降。
而小班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其內在的潛能,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欲望,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得到個性化的教學,更易促使學生獲得成功。
2. 加強過程考核及實踐考核
傳統的考核往往采用筆試的方式,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這極易讓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境地,從而缺乏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應該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實現課程考核向過程考核的轉移。
考核過程中應該加大實驗和實訓成績在總成績當中的比重,筆試試卷中也應該增加一些實際應用案例的分析,這樣既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熱情,又能讓學生更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
四、 結束語
結合高職機械類專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針對目前部分《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課時緊內容多、重理論輕實踐、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旨在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引入實際工程案例及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學習及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曉,林春景,曾貴娥.初學《電工電子技術》的幾點技巧[J].電子技術教育,2017,3:65-66.
[2]王芹.《電路》課程的教學思考與改革[J].考試周刊,2017(6):8-9.
[3]趙靜,高祥.淺析基礎教育內涵式均衡發展[J].科技信息,2010,12:469.
作者簡介:
朱亞東,江蘇省揚州市,揚州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