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已廣泛應用于教育等眾多領域。本文主要通過高中數學命題教學舉例,為高中數學教師提供啟發和借鑒經驗,幫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并優化相關教學內容,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命題教學;實踐
當前,信息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教育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普及,使教學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涉及的知識面較廣且難度較大,例如命題教學中的證明過程及本質揭示教學環節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等能力要求高,因此,教師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則顯得極為重要。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媒介,能夠實現教學的動態化,將一些傳統授課方式不易呈現的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豐富了教學過程和內容。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幫助整個命題教學過程順利展開,對高中生學習數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 信息技術的使用幫助學生自主探究
高中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實施后,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結合學生當前的認知、思維等發展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剖析,結合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重點、難點內容,由淺入深、分層講解,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的同時,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核心素養。
我們在學習選修11“簡單邏輯用語”中“且”與“或”的真假性判斷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制作功能進行教學,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適當結合生活實際例子來加強理解,從而總結出“且”命題的特點。例如,取出鑰匙開門情境。播放動畫,一個人插入鑰匙,不轉動門鎖,門未開;不插入鑰匙,轉動門鎖,門未開;插入鑰匙,轉動門鎖,門打開。教師提問引導:門鎖打開需要具備幾個條件?這兩個條件滿足一個還是要同時滿足呢?結合集合間關系連接詞,兩個條件應如何連接?把“是否插入鑰匙”看作命題p,“插入鑰匙”看作命題p為真,“不插入鑰匙”看作命題p為假。同理把“是否轉動門鎖”看作命題q,“轉動門鎖”看作命題q為真,“不轉動門鎖”看作命題q為假,“插入鑰匙且轉動門鎖”就可以看作命題p∧q,若命題p∧q為真,對命題p和命題q的真假性應該如何?命題p和命題q只有一個命題為真,或者都為假時,命題p∧q的真假性如何?學生根據動畫內容分組討論,教師觀察學生討論情況適時指導,討論完成后每小組出一名成員講解問題答案。互動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命題p和命題q的關系,總結“且”命題的特點。這種教學方式比起教師在黑板上寫,學生記筆記教學效果更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完成內容講授后,可以利用傳統板書形式引導學生共同總結知識點,得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成果。
二、 利用多媒體引入新課
眾所周知,越貼近生活的內容越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尤其對生活經驗并不豐富的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數學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數學可以解決其他學科以及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但想要學好數學難度較大。教師若能結合高中生生活實際,在講解過程中穿插生活實例,將學生帶入預設的情境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更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領悟數學重要的實際意義與作用,幫助學生輕松學習數學。
數學歸納法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教師講解和學生學習有一定難度。在《選修22》推理與證明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歸納法,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播放一段多米諾骨牌廣告。這則廣告講述的是由某汽車零部件完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工作人員在歐洲一個工作室中,沒有網絡技術支持,用了將近一周時間,在進行上百次試驗后終于拍攝成功。當總部的高層看到這則廣告,并了解到具體的拍攝過程后驚訝不已。作為全球僅有的、未批量生產的六臺手工打造的新雅閣汽車,拍攝這則廣告就用了其中的兩臺,其中一臺為了實現汽車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幸地被拆解成零件。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已知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種學習方式引發了學生共鳴,將數學問題進行轉化成更具體的內容,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原理及思想方法。
三、 利用信息技術的具象性證明命題
一個命題的證明可能建立在已有命題的基礎上,也可能是某命題的延伸。不同的命題證明過程難易程度不同,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證明,便于操作,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講課效率。例如:曲邊梯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問題。該類問題的解決涉及以直代曲、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除了要求學生掌握面積計算方法之外,還要掌握該方法滲透的數學思想。借助信息技術,教師能夠動態展示將曲邊三角形無限分割成若干小矩形的過程。分割越細,矩形面積累加之和就越接近曲邊三角形面積的真實值。隨后介紹劉徽的割圓術,使學生接觸并體會以直代曲的思想。利用信息技術,教師能夠對整個過程進行動態變換,改變矩形面積分割的參數,展示在不斷加細分割的過程中,矩形面積和與曲邊三角形面積的關系,從而利用函數計算出曲邊梯形(三角形)的面積。最后,教師引導總結,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若不采用信息技術教學,教師無法對整個過程進行還原,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與此同時,結合教材的不斷優化和完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教學,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感官能夠具體感知的信息,從而將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命題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幫助學生輕松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一奮.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實踐探索——基于圖形計算器的教學實踐案例[J].數學之友,2016(05):76-81.
[2]李明霞.高中數學命題教學的反思性教學策略[J].高考(綜合版),2015(11):29-30.
作者簡介:
侯建茹,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