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法治大國,推行依法治國的偉大戰略,并明確要求法治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并在中小學課堂設立了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這是對依法治國戰略積極響應,落實中央精神。學生行為道德的規范,除了教師的言傳身教,也離不開道德思想課程的學習,《道德與法治》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對學生的道德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學生傳統的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只是跟著老師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缺少實際情感的培養,導致課程最終的學習效果不佳,違背教學初衷。為了改變學生的定向思維,應改變教學方案,多讓學生投入到課程活動中,培養道德情感,實現課程意義。
關鍵詞:課程活動;學生;道德成長;思想道德課程
大多數學校的傳統教學模式,過于重視課本理論知識的傳播,忽略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情感培養,沒有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意義。《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開展的實際意義,除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知識,最主要的是樹立道德情感意識,讓學生在道德活動中培養道德情感。學生情感的引導,需要由教師完成,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道德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立的目標
為積極響應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中小學課堂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自覺守法,并利用正當的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讓法治成為每個學生的基本素養,學會遵紀守法,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大國推波助瀾。法制素養也是學生個人發展的核心素養內容,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將法治學習納入義務教育學習體系中,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必然趨勢,中小學生的道德法治教育的目標原則以及教育途徑都有明確要求,國家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在義務教育的學習階段,學生們通過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的學習,來了解法治觀念和原則,以及公民所具備的義務與權利,并學會通過正當的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觀念,樹立法治信仰,愛法守法。尤其在小學課程中設立思想道德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從小培養法律意識,體會周圍的法治環境,在親身的活動中培養法治情感,樹立國家觀念、公民意識、義務與權力的關系以及誠信的觀念。
二、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單純關注教材,主觀情感缺失
傳統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師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播,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授課方式為單純關注教材,對理論知識過于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缺失。教師灌輸理論知識,學生也只注重掌握理論知識,而不知體驗道德情感,失去情感體驗的主動性,很難實現情感內化,難以建立較為完善的思想基礎,失去法治道德學習的真實意義。
(二) 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師生交流方式不理想
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方式不理想,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負責書本內容的傳授,學生負責課本知識的吸收,單一化的學習方式,導致師生間缺乏溝通,對情感的培養沒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由于思想道德課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以及教師教學過程中未被當作重點課程對待,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大多數學校師資匱乏,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得到保障,還會出現多數思想道德課程由其他科目的教師兼任,對師生間關系建立產生不利影響,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建立道德情感,教師由于缺乏專業指導,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渲染,使道德情感的培養過程顯得過于艱難。
(三) 培養失去方向性,道德情感引導不佳
實際教學中,教師未明確思想道德情感培養的目標,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容易導致學生的道德情感認知偏差,道德行為與思想意識不統一;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引導不佳,沒有實現真正的道德情感熏陶,導致思想道德教育失去實際意義。
三、 《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 課本知識形象化,激發學生道德情感
小學生的意識處于萌芽階段,心理情感有待發育,教師可通過小學生的這些特點來引導思想道德教學的情感培養,營造合適的課堂氛圍,進行學生內心的情感渲染。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視頻動畫等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將課本知識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我的課堂活動感知來培養道德情感。例如,教師可采用網絡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對書本理論知識進行具化,使其更加生動、形象,以還原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使學生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改變傳統以灌輸和書本理論知識傳播為主的單一教學方法和模式,采用小品、角色扮演、辯論賽等方法,實現情境再現,使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具體,使學生達到心靈上的共鳴,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實現道德情感培養。
(二) 教師自我形象升華,促進師生間溝通
各科目的教師除了自身教學的學科外,思想道德素養也要學會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情感與態度對學生的學習也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工作狀態,保持積極心態,感染學生的學習情感,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學會聆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例如,《道德與法治》屬于人文類學科,而語文學科也有該類性質。教師可擇取語文課本中的愛國故事、創新精神等用于該門課程教學中,使教學素材更加豐富,為小學生提供良好的情感道德培養基礎,強化道德情感,營造良好的道德情感培養氛圍,真正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三) 內化課本理論知識,培養實際動手能力
課堂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是潛移默化的,理論知識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引導學生的道德思維,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通過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增設課堂活動,對課本理論知識內化,發揮課堂效用,對實現道德情感的升華有著顯著成效。
四、 結語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改善傳統教育的不足,學會內化課本理論知識,通過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培養道德情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法治價值觀念,為我國身為社會主義法治大國推波助瀾,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達到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岳國權.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J].中外交流,2018(30):222-223.
[2]朱順貴.小學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發現,2018(6):100.
[3]肖先容.對小學生德育的培養[J].科學咨詢,2018(24):60.
[4]劉洪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性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23):202-203.
作者簡介:
林淑華,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