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世界范圍內的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也進入高速發展,尤其自進入WTO組織之后,其發展速度更為明顯,在國際金融模式的影響下,中國的金融發展以及改革步伐也在加速發展,促使金融業在規模以及結構方面都得到了深入的發展。以此為背景,本文整編國內外相關資料,從相關研究視角入手,利用中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數據關系為基礎,探明中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金融發展 經濟增長 實證分析
世界范圍之內,一般發育良好的金融模式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儲備的增加具有絕對的優勢,通過將儲備資金向投資方面進行有效的轉化,可以實現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推動整體國家的經濟發展。此外,在上世紀60年代末,著名經濟學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利用大量的數據資料進行研究證實,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伴隨的產物是國家金融的超速的發展,在此理論基礎上麥金農·肖建立了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的相關理論,以發達國家相關理論為基礎,我國的金融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合理化模式,本文以多個理論為基礎,對此關系展開深入的研究。
1影響經濟增長的金融因素
有經濟學家提出,金融具有5種基本的功能,第一,風險容易聚集、分散與規避;第二,資源的配置;第三,通過設立監督經理人,有利于對公司的治理;第四,動員儲蓄;第五,可以實現商品與勞務的交換。利用這五種基本功能,可以解決經濟市場中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還能促進技術的革新,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金融發展可以降低交易與信息交換的費用,其在資金盈余者與缺乏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了資金流動的風險,還提高了金融機構投資的回報率。金融發展增加了融資的方式,獲取資金的流程簡化了,提高了投資的生產率,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本的流動增加后,社會的總收入也增加了,所以銀行的儲蓄率也增加了,儲蓄的投資轉化速度加快了,這有利于金融機構對技術創新,促進經濟更快的增長。通過分析發現,技術的創新對資本利用效率影響很大,有的省份由于經濟并不發達,技術創新也比較緩慢,所以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儲蓄率,二是儲蓄的投資轉化率。下面筆者對影響儲蓄率與儲蓄投資轉化率的因素進行簡單分析,以供參考。儲蓄率會受到該省市富裕程度、匯率以及資本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實際利率、影響金融發展的因素同時也影響著儲蓄率。儲蓄的投資轉化率主要是指居民儲蓄的投資轉化率,是居民從儲蓄中扣除日常消費后可支配的余額,是將儲蓄轉化為投資量的比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一個省份的金融發展水平。一個省份在某一時點上金融資產的總額可以用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可以用金融資產總量,名義DGP表示。金融效率指標可以衡量儲蓄轉化率,可以用貸款/存款表示。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儲蓄率與儲蓄投資轉化率,另外,資本的利用效率也會影響經濟的增長水平。
2實證分析
2.1單位根與協整檢驗
通常面板數據模型、向量自回歸模型和時間序列模型等構建的前提與基礎就是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單位根檢驗則是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因此在實際分析之前需要采用單位根檢驗的方式來檢驗向量自回歸系統中設計的數據。通過檢驗可以知道:α不超過0.05時,序列h、I、K、y都屬于平穩序列,但是finance不能對單位根假設進行拒絕,因而不能進行兩個變量的協整檢驗。這時可以利用Johanser協整檢驗的方式來協整分析多變量,協整檢驗結果為:α不超過0.01時可以拒絕1個協整關系假設,這是h、I、K、y、finance之間存在兩個長期的均衡關系,如果用vecm表示協整關系,則公式具體如下:vecm1=y+0.24I+0.58h+d0.02financevecm2=-2.4K+1.67I-0.08finance。這兩個協整關系反映的變量h、I、K、y、finance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
2.2因果關系檢驗
在上述分析過程中,雖然分析出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之間具有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不能判斷出經濟增長是否受金融發展的影響,這就需要會進行因果關系檢驗。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對因果關系進行分辨,結果可能不夠可靠準確,這是因為其往往會遺漏變量,致使模型參數出現偏差,因此只對兩個變量進行檢驗,結論相對不可靠。當然即便是雙變量檢驗,其結果顯示的兩個變量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擔任如果引進其他相關變量,適當構造更大模型,則原本的結論不會成立。由于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之間具有較為復雜的關系,多變量模型更為適用,因此在分析因果關系時可選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結合上文中的協整檢驗結果,估計VEC模型參數,可以知道經濟增長變化(?yt)的方程:?y=0.19?yt-1+0.02?Kt-1-0.16?It-1-0.63?ht-1+0.09?financet-1-0.15vecm1t-1-0.08vecm2t-1-0.004然后將vecm1和vecm2從上述方程可以知道:滯后一期的金融發展變化(?financet-1)為正系數,表明金融的發展會刺激經濟增長;如果金融發展(financet-1)上升,經濟增長的幅度變化會有所增加,表明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原因。
3衡量經濟增長水平的重要途徑
國內生產總值主要是反映了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經濟的增長能力指標。就文章而言,在選擇經濟增長指標的時候,主要選擇的是實際人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在獲取數值的時候,需要將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環比增長率。國際上主要采取麥氏和戈氏兩種指標來判斷金融的發展水平。戈氏是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具體是指某個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總額和國民財富之間的比值。麥氏指標是指麥金農研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提出的,貨幣存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人們將其進行簡化,來衡量國家的經濟貨幣化程度。在進行金融地區的比較時,因為中國缺少了各個地區金融資產的統計數據,所以不能使用麥氏指標和戈氏指標,在分析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時,誤差的影響從地區的角度來看是一樣的,因此對分析結論的影響相對較小。
4相關估計
金融發展主要以我國的股票市場為主線,但是我國的股票市場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才開始正在運行,并實現真實交易,因此,對模型的建立應該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早期,另一個階段則是上世紀90年代早期,到本世紀初,在計算與估計過程中,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對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計量檢驗,并從中選擇最優的模型。第一階段是以第一時期的數據為主,再利用Eview5.0式進行相關計算。從固定的模式估計可以看出,FIR,即金融相關率,每提高2個百分點,那么相應的經濟增長就會提高1.06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金融的發展狀態對經濟的發展具有正作用,并長期有效。在模式建立中,不難看出,經濟發展必須考慮到金融發展的影響,雖然我國的金融改革相對比較落后,其體系內部主要是以銀行為主要單位,這是因為我國的現實條件所制約的,我國的經濟市場相對起步較其他國家晚,相關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因此在金融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政府在其中發揮著作用,調整整個經濟結構的發展,這也是對經濟增長進行制度性的安排。整個社會中的資本產出率,即I/Y,它對社會的經濟增長所做出的貢獻并不是很多。RJSR,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整個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影響更是微弱,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經濟正處于短缺經濟狀態之中,實體物品的供應量并不能符合要求,居民的收入非常低,如果僅有的收入直接轉換為消費,那么實際利率就會被壓制,甚至會降到均衡水平以下,從而降低了居民的儲蓄意愿,嚴重的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二個階段是以第二時期的為核心,該階段內國家的資本市場已經初步形成,并可以考慮GPLD變量,即所謂的股票流動性,將其進入其估計模型會有很大改變。利用估計系數,都可以顯著的通過檢驗。當GPLD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貢獻度增長0.13個百分點,它就會為經濟建設提供一個可靠的資金支持。LevineandZeros利用實證研究方法,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GPLD可以反應出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方向作用。從一個整體的市場功能來看,資源如果想要實現長期的配置,就需要一個完備的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則主要為其提供一個流動性功能,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貨幣市場,無法為投資者所需要的相應流動性,此外,資本市場本身具有某些缺點,如投資者的素質較低,其投資理念并不能適應新型的投資市場,而且股票市場中呈現出了非理性以及流動性的繁榮景象,如果該類問題存在面積太大,就會導致二級市場的流動性與實體經濟之間出現破裂,會對整個融資市場產生方向影響。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著金融相關率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的作用程度上升了0.3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所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所引起的劇烈變化,相關政策與行為都有利于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發展,因此,不難看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整體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正比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并伴隨國家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加深。整個國家的金融發展不能單獨存在,必須配合利率政策的變革。在經濟金融化進程中,不僅要關注金融資產的相關內部結構之間的協調性,還應該關注其本身質量是否有所提高,不能以金融相關率作為單一標準,這一比率的變化與國家的金融化程度密切相關,但是它并不代表社會財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金融體制進行改革必須以經濟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為基準,將其作為發展標準。
5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為了促進經濟更快的增長,省市的相關領導人員一定要考慮影響金融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的因素,比如儲蓄率與儲蓄轉化率,還要對儲蓄的結構進行優化。利用專業的分析方法及關系檢驗方法,可以得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長期影響的關系,所以,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該省經濟長遠的發展。一般越發達的地區金融深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越小,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發達的地區投資與籌資渠道本身比較多,沒有拓展的空間。所以,對于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很大,通過增加投資、籌資的渠道,可以為經濟的增長提供較大的助力。
參考文獻
[1] 李玥.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財會學習,2016.23.204.
[2] 張丹俊.金融排斥的結構效應研究.中央財經大學,2016.
[3] 于菁楠.中國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6.
作者簡介:侯云,漢族,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