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航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人均GDP數值也得到了極大的上升,這充分證明了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所取得偉大的成就。但與之同時相伴的則是投資效率的低下,這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的發展,不利于我國高投資—高增長這一模式的持續性。因此,本文通過對中國高投資的成因進行探析,并就其所帶來宏觀成本進行闡述,以為業內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能源消耗 經濟增長 宏觀成本 環境成本
1.中國高投資形成的主要因素
1.1經濟發展方式粗放
長期以來,環境成本是完全遭到國內各類企業忽視的一項成本,在現有的科學技術可有效的解決工廠、人類活動所造成污染的背景之下,我國諸多企業并不在乎本身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這在它們有關投資成本的計算當中也并沒有完全的體現。其次,長期以來我國的投資成本及生產要素價格低廉,這在生產效率并沒有得到大幅度提升的當下,我國不少的地方政府為實現各地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增長更是對投資和生產要素投入過度依賴。
1.2工業化進程加速
當前伴隨國內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鎮居民對于居住及出行方面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國內諸如建筑、電子通信、基礎設施等產業發展迅速,這對于各類行業的發展有著極大地促進,而這些行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國內對于水泥及鋼鐵等產品的需求。其次,近年來,在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下,國內逐漸放寬了對于國內各類利率的管制,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民眾的投資熱情。
1.3城鎮居民住房制度的改革
近年來,我國多地的房價持續快速增長導致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加,在2016年房地產投資更是占全國固定投資的17.2%。而中國人本身對土地及住宅特有的熱愛更是導致了國內房地產行業的興盛,但是住房消費本身對于其他消費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現階段的投資率不高。
2.中國高投資的宏觀成本
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國家通過極為具有公信力的國家銀行體制為各類生產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而這一系列的支持其最終的后果都是由國家所承擔。一旦這種后果超越了國家所能承擔極限,勢必對國家整體的公信力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要的影響。
2.1高投資下的壞賬由政府和中央銀行承擔
長期以來,我國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不少貸款的發放完全沒有考慮資金的收回及投資效益等因素,尤其是我國的國有企業,它們整體的融資成本較低,而且部分國有企業出現了拖欠貸款的情況,而銀行本身對此并沒有較好的約束措施。最終,這部分成本完全是由我國政府買單,這客觀上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為不利的影響。
2.2低工資制阻礙高增長過程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我國的用工成本極為低廉,尤其是國有企業及政府的工作人員用工成本較低,但這極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政府所承擔的社會保障成本。由于限于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不少的退休人員及在以前工作的人員,這一部分群體本身并沒有任何個人賬戶的儲蓄,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實際累計額小于職工個人賬戶的記賬金額。
2.3我國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開采的宏觀成本居世界前列
由于我國當前對于企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成本還是較為忽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類型的企業在我國大量的存在,致使我國的環境遭到了極為嚴重的損壞。而且由于在某段時期內,國內對于官員的考核主要在于人均GDP等的增長,忽視了環境所遭受的破壞,也就忽視了環境成本這一重要的成本。
3.轉變增長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3.1調整出口導向戰略
長期以來,國外不少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了中國。無可否認,它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伴隨國內經濟的發展,這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所能起到的作用越來越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國的累贅。因此,我國應逐漸限制該類產業的生產,提高工廠開設的門檻。
3.2實施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措施
生產效率的提升是各國發展的關鍵,而生產率提升最終還是由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因此,我國企業需要重視自身研發創新,切實通過生產效率的提升而提高企業本身的利潤率。
3.3轉變政績考評體系
當前不少地方對于官員的考核還在于對該地GDP的考核,這一考核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國政府應改變以GDP考核為核心的考核制度,轉變向擴大就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的綜合考核方式。
3.4降低環境成本
當前我國的環境成本受到了不少企業的忽視,各地政府對此也并不是十分關注。但實際上現代的科學技術已經完全實現了對于企業在生產過程所造成污染的控制,而企業一旦采用該類技術必定導致整體成本的增加,而我國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對經濟增長的考慮忽視了這一現象。因此,我國政府必須加強對于環境成本的重視,防止以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的增長。
結束語
我國限于歷史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內整體的投資率偏高,但粗放的經濟模式造成了政府所承擔的宏觀成本高昂。我們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貫徹落實供給側改革戰略,盡快實現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 戚曉曜, 蘇基溶. 金融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從儲蓄動員型向市場配置的消費型經濟轉變[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1(8):82-87.
[2] 陳艷, 楊雪, 李知恩. 財務柔性儲備對公司資本投資的影響——基于資本成本錨定觀的視角[J]. 宏觀經濟研究, 2018(4).
[3] 楊景海.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互動機制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 2017(23):105-107.
[4] 張威. 政府競爭、績效考核與增長之痛——中國式分權的過去與未來[C]// 中國模式與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經濟學教育年會.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