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晨卉
摘要: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堅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念,其中永不稱霸、將人權與國家發展實際相結合、建立保障人權的社會制度等策略都為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國際格局的不斷變化,受到傳統安全以及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影響,當前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因此,從策略上來看,中國積極加強對人權的各方面保障,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解決人權難題、促進國內以及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人權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近年來,國內外人權事業繁榮發展。從國內角度看,我國2015年成功舉辦第八屆北京人權論壇,各國圍繞反對戰爭、保護人權、促進和平與發展等議題展開了開放坦誠的交流對話,在凝聚共識的同時取得了關于人權事業的豐碩成果。從國際角度看,2017年6月14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舉行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權”國際研討會,促成了世界人權事業更上一層樓。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人權事業也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機制缺失、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生態環境污染破壞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曲折發展。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中國理應擔負起責任,積極為解決人權難題、發展人權事業出謀劃策。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隨后,“人類命運共同體”伴隨時代潮流踏上當代全球治理舞臺,而人權作為全球治理的一個重要部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義是將“你”、“我”、“他”這一系列個體轉換為“我們”這個共同體。從國際視野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人權觀念倡導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的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都能夠平等的參與全球治理 [1]。當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并存,構成了國際社會的多樣性[2]。從人權基本內涵的角度來說,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看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國際社會應充分尊重各國主權和發展特點及水平,發展多元人權觀,從而維持國家間的關聯性和國際社會的整體性[2]。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的具體內容
隨著世界人權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和而不同”等傳統思想的流傳,中國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下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其主要內容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中國“永不稱霸”的戰略思想
近年來,“中國威脅論”、“國強必霸”等觀念一直甚囂塵上。然而事實證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就恪守“不稱霸,不侵略”的外交立場,積極為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貢獻力量。追本溯源,不稱霸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征、是中華民族“和”“合”精神的現代性重釋。自古以來,中國便以“王道政治”為理想,倡導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而不是“霸道政治”。
因此,在“永不稱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在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下形成了平等、合作、安全與包容這四個特征。平等是指中國堅持“多元主義”的立場,平等的對待每一種人權觀;合作是指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通過與周邊國家進行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從而推動與各國在人權領域的合作,建立人權多元利益共存的合作機制,而不是領導機制;安全是指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尊重各國主權與人權,尋求共同體中的安全機制;包容是指中國尊重世界人權觀的多樣性,兼收并蓄,形成既具有多元性、又具有“大一統結構”、反對霸權主義的人權觀。
(二)將人權的多樣性、普遍性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發展策略
2015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致“2015.北京人權論壇”的賀信,其中集中表達了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人權事業和世界人權事業[3]。因此,我國將多元人權兼容并包,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形成了一套帶有中國特色的人權話語體系。
中國反對脫離實際而空談人權,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便是將人權問題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體現。促進了沿線國家的對外開放、互利共贏,形成了區域內的和平發展,給人權事業帶來了基礎保障。“一帶一路”成為實現國家間戰略協作的有效平臺,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促使世界各國坦誠相待,發揮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權的建設性作用。
(三)發揮社會制度對人權的保障作用
東西方國家在人權領域的斗爭由來已久,部分西方國家認為社會主義制度無法從根本上保障人權。因此,中國以自身的行動證明了國家的社會制度對人權的有效保障作用。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權力與人民的權利是統一的,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而國家又是人民利益和權利的總代表。建國以來,中國一直秉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權觀念。通過實踐,我國把中國夢同保障人權緊密聯系在一起,建設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的同時對世界人權事業產生了積極作用。
三、國內外人權事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
(一)人權事業發展的困境
“命運共同體”也強調人類社會整體性中的相對獨立性以及國家之間的連帶責任。因此,在共同體中,一類沖突常常會引發一系列矛盾,一國問題可能會帶來多國困局,局部的威脅可能會破壞整體的和諧[2],從而給命運共同體下的人權事業發展帶來阻礙,其中可從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兩方面影響因素展開。
從傳統安全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當今國內外人權事業面臨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威脅。即便中國一直以來奉行“永不稱霸”的戰略觀念,仍有一些霸權者的存在并總試圖將自身的力量或價值觀念強加于自身之外的存在,引發一系列危害人權的對立與沖突,使各國人民的生存、發展、就業等基本人權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其二,機制的缺失導致人權保障難以落實。回顧聯合國的歷史,至今也沒有建立一個可以作出有國際約束力的判決的人權法院,導致人權的法治保障缺失,使聯合國原本所設想的制定“國際人權公約”的愿望難以實現。
從非傳統安全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恐怖主義、極端主義使人權保障遭到嚴重的威脅。恐怖組織與極端組織給世界人民帶來不可彌補的苦難,迫使大量人民逃離家園避難,流離失所[1]。其二,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也逐漸影響保障人權策略的實施。例如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間的矛盾,這表明貧富差距拉大,供需不平衡等問題都是社會矛盾的根源,使人權保障遭到破壞。其三,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也損害了基本人權。近年來,環境與生態問題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使得科學發展觀難以落實,不利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治理與發展。
(二)人權事業發展的對策
在“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推進下,國內外人權事業蓬勃發展,然而,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可忽視。因此,如何有效的把握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從而更好的處理人權難題,便是我國當下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相應的對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首先,加強人權的法制保障。由于機制的缺失,當前國際社會上缺少處理人權問題的法治機構與法治方案,因此面對人權難題時常常缺乏約束力。對此,中國應積極推進人權法治建設,以任務導向型的治理模式為前提[2],以國際法基礎,尊重各國的人權法治體系,通過機制、論壇等運作方式加強人權在法律層面的交流與保障,例如對《世界人權宣言》的遵守與肯定。
其次,走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在國內方面,中國積極發展保障人權的經濟體制、社會制度與思想文化;在國際方面,中國強烈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抵制非法干涉主權國家向主權國家施壓的破壞人權的做法,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開拓全球人權治理提供了新路徑和新思路。
最后,積極促進各國人權交流與合作。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中國理應充分發揮在聯合國中的協調與建設性作用,在遵循國際法的前提下,以聯合國為框架促進各國在人權領域交流與合作,發展人權外交,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讓中國夢與世界夢在命運共同體中緊密相連。
四、結語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是中國基于當今國際局勢的準確把握而貢獻出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中國通過發展人權逐步實現中國夢的同時,也將促進世界整體的和諧發展。因此,中國人民始終對堅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抱有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以“中國思路”大力推動本國和世界人權事業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人權事業的中國方案[N].光明日報,2017-06-15(010).
[2]周力.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下的人權促進與保障:中國的理念與經驗[J].人權,2017,(02):12-18.
[3]習近平.習近平致“2015·北京人權論壇”的賀信[J].人權,2015,(05):1-2.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