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希飛
摘 要:播音主持是一門語言藝術,在實際工作中,光用嗓子來播音,沒有氣息支撐,聲音干澀、不圓潤,需要通過訓練達到對氣息的控制。氣息控制好了,再通過對聲音共鳴的訓練,產生優美的、豐富多彩的聲音,才能在播音主持中讓發出的聲音富有表現能力。
關鍵詞:播音主持 發聲 能力表現
在播音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播音主持人光用嗓子來播音,沒有氣息的支撐而造成聲音干澀,不圓潤,不集中,缺少變化,播起來吃力,影響了文稿的表達長期下去,不僅增加了聲帶的負擔,而且也不利于聲帶的閉合,也就談不上保持播音主持的藝術魅力了。
因此,我們不妨借鑒運用歌唱“呼吸支點”的做法,建立起“呼吸支點”,來解決播音中吸氣淺不能能持久,聲音沒有色彩的問題。
保持吸氣的狀態。氣息的運動是靠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相對抗,收縮完成的,為保證呼出的氣息持久、均勻,在呼氣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吸氣的狀態,這樣才有利于對氣息的控制。在播音中,根據強弱、高低、快慢帶調節氣息的力度。
兩種訓練方法:一是呼吸法,即不發出聲音,它的作用在于體會呼吸的位置,一般采用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二是帶聲練習。氣息訓練,絕大部分都采用作帶聲練習,來達到目的。
我們常常會聽到對某一播音主持人或歌唱者的聲音作出這樣的評價,甜美、結實、寬厚、明亮、圓潤、穿透力強、富有磁性表現力。這些也是我們作為播音主持人聲音的一個相對標準,要產生優美的聲音質量,給人以美感,除了自身條件外,最為根本的在于后天對聲音的錘煉,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盡善盡美的效果,而對共鳴的調節,是我們訓練的主要內容和關鍵。共鳴分頭腔共鳴、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三部分,而頭腔和胸腔是不可調的,只有口咽腔是可調節的,它是連接頭腔和胸腔的結合部,也是完成吐字,發聲的所在地,如何使這三個共鳴腔體發揮各自的作用,并有機的結合起來,造成一種豐富、集中、色彩多樣的聲音立體效果,打開各個腔體通道是基礎。為什么有的人顯得聲音單薄,無力度,不夠響亮,更談不上聲音色彩的變化了,這主要是各個腔體沒有打開,就象塞了東西在里邊,聲音在嘴皮子上面跑,而顯得輕飄。
在播音發聲中為什么要強調混合共鳴(即整體共鳴)的獲得呢?在播音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每個播音員的聲音會呈現不同的聲音色彩,有的高亢、明亮,有的圓潤、結實,有的深厚、低沉,造成多樣的聲音色彩,這些都取決于發聲時對三個共鳴某一共鳴振動的強弱和比例大小不樣,比如,聲音明亮,頭腔多一些,聲音的深厚,胸腔多一些,一般來說,女聲胸腔就少一些,而頭腔就要多一些,男聲則剛好相反,總的來說,不同的共鳴點,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美感,要注意的是,一些播音主持人,往往注重了某一共鳴點,而往往忽視了其它共鳴點利用開發,而造成聲音的不完美,象有的播音員,聲音太亮,太尖甚至刺耳,這是由于缺少口咽腔和胸腔成份,反之,有的沉悶,發聲不清晰,這是沒有很好地打開口咽腔,更不能獲得頭腔的亮色,還有一種,聲音單薄、軟弱力完全沒有共鳴,不能給人振奮,為此都是沒有很好地控制和發揮每個共鳴區的作用,而造成了聲音的缺陷。
因此,作為播音主持,是一門語言藝術,可以說個播音主持人的聲音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我們的創作(工作)效果,作為聽眾,觀眾除了接受你的播音主持內容信息外,首要的是你的聲音帶給人們是否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因此,強化混合共鳴(整體共鳴)的獲得,是我們在發聲這門功課中,應作好這門必修課。
那么,如何獲得最佳的混合共鳴呢?所謂混共鳴,是指在充分找到各共鳴點(頭腔、口咽腔、胸腔)并強化它們的響亮度后,以咽腔為中心,有機的把頭腔和胸腔聯接在起來,使它們共振。產生有力度,有色彩,有幅度的寬厚,結實、明亮而圓潤的豐富多彩的聲音來。
用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混合共鳴。
途徑一:找到氣息的保持狀,通過對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的力量對抗,產生持久均勻,自如,可調的呼吸支點。
途徑二:充分打開各腔體,建立起通暢無阻,上下聯接的聲音通道
途徑三:鞏固各共鳴點練習。要取得混合共鳴,首要的是要抓住頭腔、口咽腔、胸腔的聲音特點,明亮、圓潤、深厚,分單元分別練習。
途徑四:單元練習的主要內容。一是頭腔共鳴訓練,頭腔的色彩是明亮,金屬感強,有一種飛揚感,一旦找準了頭腔共鳴,感覺發聲很有力,這個練習,我主要采取發“衣”元音,其次,采用哼鳴的方法,用“m、n、ng”等輔音來哼唱,感到鼻內上面空間的振動活躍,這樣就得到了鼻腔共鳴。二是口咽腔共鳴,它是中音的主要共鳴體,也是最適應播音的聲區,要多練“唉、熬、威、煙”等韻母,三是胸腔練習,它是低音的主要共鳴體,能增強音量,加強氣氛,特別是男播音運用得比較多,而顯得聲音厚實,寬廣,在練習中以“u、o、wei”等音節為主,可借鑒模仿歌唱中的男中音的音色,找低共鳴的感覺。
途徑五:通過對三個聲區的共鳴點訓練后,就象零部件一樣,組裝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頭腔共鳴、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就是零部件,混合共鳴就是成品,如何組裝呢?一是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移動共鳴點位置,如:我們朗讀一句“我們的生活多美好”從低音開始到中音,最后到高音,然后又由高到中到低,循環往復,通過這一過程,能充分體會到三個不同聲區的位置和色彩,然后用中音即口咽共鳴發出一個自然的聲音來,我們就會聽到一個豐富,圓潤、富有磁性的聲音。二是在發聲中,我們往往是以中聲區為主(除高聲朗讀、歌唱)這也是播音中以中音為主,高、低聲為輔的用聲特點,但是,即使在以中聲區共鳴為主,在練習中,一定要兼顧,注意頭腔和胸腔共鳴振動,這樣發出的聲音才是完美的、立體的、豐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