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熱點問題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折射出特定時代背景下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標準等。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熱點問題的密切關注者,通過深度剖析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大有裨益。
關鍵詞:社會熱點問題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興起,社會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在熱點關注的主體中,大學生因其特殊地位和特殊群體性格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形時期,社會熱點事件背后的價值取向,裹挾的社會情緒,代表的思想觀念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敏銳度高,對熱點事件的圍觀意愿強烈,但又欠缺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是非曲直的判斷能力較弱。因此,掌握熱點問題的本質和規律,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益嘗試。
一、社會熱點問題的概念
社會熱點問題的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不同的學者對此有各自側重的解讀。筆者認為,社會熱點問題指在一定時期和環境下,受到人們高度關注的事件和問題,它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
二、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的影響
社會熱點問題與大學生的生活有一定關聯度,且能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大學生,影響其社會認知的形成和演變。認清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的正反影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會思想環境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基礎性工作。
(一)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高,參與意愿強,但由于本身社會閱歷淺、思想不成熟,以致無法做出正確適宜的判斷。大學生透過熱點事件投射的價值觀念尋求與自身思想秉持相契合的部分,反思與之矛盾的地方,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教育者要借助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問題,通過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增強大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有利于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研判和引導。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出發點不一,但社會熱點問題作為重要切口,教育者可以就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跟蹤、調查,總結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特點和規律,進而有針對性對其進行引導。
再次,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大學生從理論認知的層面對教育內容的把握有所提升,但觀念層面的認可和內化程度還有待提高。將熱點事件引入教學,用系統化、專業化的理論回應學生關注的熱點,一方面可以迎合學生的求知訴求,另一方面增強教育內容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溫度。
最后,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寄語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大學生處于價值塑形時期,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很容易受到社會熱點事件影響。教育者通過發揮正面社會熱點事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導向和凝聚作用,運用熱點事件中的價值信息,引導學生摒棄消極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的問題意識,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最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消極影響
在解析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消極影響。在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不少學生認為社會熱點問題容易引發群體性焦慮、誘發行為偏差、削弱社會認同感等。由此可見,社會熱點問題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還是挑戰。
第一,沖擊大學生法制觀念和道德水平。網絡的迅猛發展裹挾著魚龍混雜的信息,一些負面的熱點事件劇烈的沖擊著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道德認知。以某某明星吸毒為例,事件曝光之后,一些大學生粉絲從詫異到接受再到替偶像辯護的心理變化,反映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漠和道德底線的全線崩塌。
第二,強化大學生的社會焦慮感。熱點問題頻發,與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一些大學生對社會現狀認識不足,導致不良情緒堆積,焦慮感加重。這些負面的社會心態主要表現為:一是浮躁。在物質至上、利益最大的商業化浪潮推動下,一些大學生總想以走捷徑的方式獲取成功,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人很容易變得心浮氣躁,不求實際。二是不公平感。當代大學生非常注重對公平公正的訴求,尤其擔心和反感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和階層固化。適度的不公平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大學生不斷提升自己以消解這種情緒,但嚴重的不公平感會扭曲和沖擊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以致做出報復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影響個體發展和社會安定。三是信任危機。當社會熱點問題背后折射出的負面情緒被大學生非理性的推廣,或者個人不良經歷被片段化的套用,就很容易在與人交往中產生信任危機,甚至做出極端行為。比如馬加爵事件、復旦投毒案、南方醫科大學殺人案等。
第三,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性和權威性。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元,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問題的主要渠道。網絡相對自由的言論空間可以讓大學生接觸到各種觀點,但教育者在解析熱點事件時往往缺乏揭露和批判的勇氣,尤其對一些敏感事件要么避而不談,要么淺嘗輒止。學生從課堂上得不到有效信息,心中的疑慮無法開解,勢必會降低對教育者的認可度和好感度,沖擊教育者的權威主導地位。此外,學術不端、師德失范,如南京大學梁瑩學術造假、北大教師余萬里失德等事件通過網絡媒體的宣傳和發酵,極大抹黑了教師形象。
加強社會熱點問題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動,以社會熱點問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以思想政治教育視角引導大學生解析社會熱點事件,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也極大地推動了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姜玉峰.大學生關注的思想理論熱點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0(9):206.
[2] 陳路等.首都高校網絡流行語言的使用狀況及大學生思想動態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2):70.
[3] 李偉.青年“政治冷漠癥”陷阱—當代大學生政治心態三大糾結[J].人民論壇,2012(8):42.
作者簡介:向巧(1987-)、女、重慶市渝北區、重慶工商大學、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