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超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要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客觀剖析教育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不同路徑創新教育管理理念、內容、制度、方法等,促使教育管理工作高層次開展,日常各專業課程教學更加實時、有效,全方位提高各層次學生綜合素質,真正落實新時期人才培養理念。以此,確保高校辦學水平順利提高,在打造品牌效應過程中不斷推進我國新形勢下教育事業穩定協調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教育管理;問題;對策
在新形勢下,不同行業領域間人才競爭日漸激烈,高校教育管理已被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高校要客觀分析教育管理各方面現狀,結合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多層次優化創新教育管理,科學解決漏洞問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以及質量。以此,實時高效培養大批高水平專業人才,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作用,順利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本質內涵
有很多人認為高校就是學校,就是學習的場所。然而,真的是這樣么?就目前而言,高校的運營機制就是一個小社會。對于社會,我們應怎樣去理解呢?筆者認為一個社會就像一個住宅小區一樣,必須有它所需要的配套設施。而社會的“配套設施”就是社會制度、社會區域和社會群體。筆者之所以認為高校從本質上屬于社會,是因為高校有相應的制度,在高校固定的區域中,這個制度是被所有人所遵守的,而學生和教師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便是高校這個小社會中的特定群體。“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的基礎就在于高校的師資力量和知識儲備及教育管理體制的完善性。其中教育管理體制的建設將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的發展,二者之間密不可分。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高校的教育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種彈性結構。高校教育管理體制層次清晰,具有可塑性。
二、基于新形勢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
(一)教育管理理念落后,教育管理意識不強
由于長時間受到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在新形勢下,部分高校對教育管理認識不夠深入,沒有根據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提出要求,優化創新日常開展的教育管理工作。部分高校仍然將傳統落后的理念作用到教育管理環節中,過分強調專業教學與專業學生學習成績,忽視了專業學生全面發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成效也不高。在此過程中,部分高校在傳統落后教育管理理念影響下,教育管理意識不強,沒有將教育管理融入到日常各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中,對教育管理重視程度不高,日常教育管理形式化,影響日常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缺乏規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職責模糊化
在新形勢下,部分高校沒有根據我國在教育管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及時規范已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其滯后性特點,無法為各項教育管理工作有序開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導致教育管理成效不高,各方面漏洞問題不斷顯現。同時,部分高校沒有根據教育管理具體情況以及相關崗位工作性質、內容等,明確崗位工作人員教育管理職責,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現職能交叉、重疊、空缺情況,導致教育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規范化處理,影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三)教育管理內容不科學,教育管理方法不合理
在落后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作用下,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內容不科學,教條化、死板化是其顯著特點,影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專業課程教學成效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在此基礎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質量的提高也離不開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法。部分高校工作人員仍然將傳統單一化教育管理方法應用到日常開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注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巧用,導致教育管理不具有其有效性以及實效性。
(四)教育管理機構的臃腫,第一線教師的缺乏
目前高校在教育管理機構這方面的組織劃分還有待完善。教育管理機構的管理部門多且重復,管理機構不夠精簡,條塊劃分極度細致。這些情況不僅造成高校教育管理機構的辦事效率低下;還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閑人居多。從而使高校中教育人員比例失調。所以,當今高校改革的重大而艱巨的任務之一就是重新考核人員,分配人員,縮減人員,力求每個高校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所在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基于新形勢的高校教育管理創新
(一)高校組織體制進行創新,教育管理能力進行提高
在新形勢下,高校在適當的授權和分權理念下,也應該適當地進行遵循,將高校的教學管理集權式組織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將教學職能科學地進行分解,分校、院(系)兩級的權力與職責合理地進行設計,校長和教務處在實務中的職能也應該及時地進行轉變,將宏觀的規劃和指導職能進行增強,一部分的管理權力在二級學院中將有計劃地被下放到,并允許他們根據自身工作的實際創造性去開展下一步工作。這樣一來,二級學院的自主權擴大了,也給高校基層的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發展和創造空間機會,不僅提高了學院的基層組織活躍能力,實現了學院的管理效能化目標,也進一步提高了高校教學管理的效率。
(二)創建科學的教育管理評價機制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在一定階段下是否能夠檢驗到,它取決于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教育管理評價機制。當高校存在著一套科學的教育管理評價機制時,檢驗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果就會顯現出來。要想有一個完善的科學教育管理機制建立,所以,當高校在教育自身建設的過程中,外部資源是必不可少地需要進行引入,高校和企業分別作為資源的供給方與接受方,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高校則為企業輸送人才,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是百利而無一害。針對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來講,一直以來都是以企業為主導。盡管在合作方面這一塊,學校的人才它是不能在企業見習中進行就業。但是,企業依然可以在社會中進行聘用其他的相關人才。這對學校來說,在校企合作要簽訂一系列的硬性指標是學校本身不可能存在的。用資源依賴理論來進行分析,針對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而言,學校它是處于弱勢的地位,在校企合作中,基本的機制保障是缺乏的,然而,一旦將經濟基礎、組織基礎及機制保障缺失了,那么校企合作的瓶頸這道坎就很難跨過去。
(三)強化教育管理隊伍建設
在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強大的教育管理隊伍。在教育管理創新過程中,高校要強化教育管理隊伍建設,科學引領各層次教育管理工作人員,深層次認識新時期教育管理,樹立現代化教育管理理念,強化教育管理意識,以學生為主體,準確把握專業學生差異性與個體性,及時在教育管理中給予學生人文關懷,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精神與能力。在此過程中,高校要根據不同崗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日常考核情況,對其進行必要的再教育學習,學習新形勢下最新教育管理理念、知識以及計算機基礎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體系,增強自身服務、責任、創新、合作等多方面意識,積極、主動參與到日常開展的一系列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要根據各階段教育管理工作開展具體情況,對各層次教育管理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實踐培訓,使其在多樣化實踐中順利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掌握必要的教育管理技能技巧,將其靈活應用到開展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科學解決教育管理問題,日漸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順利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促使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開展。此外,在創新教育管理過程中,高校也要注重教育管理先進人才的引進,不斷完善教育管理工作人員結構體系,強化教育管理隊伍建設,高層次創新教育管理工作,為提高專業教學質量以及人才培養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四)建立高校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
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及大學生都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過程中主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的課程教學管理和督導、大學生的學習管理、學風建設、教學資源的管理及教學環境的建設工作,都需要進行優化整合才能真正地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質量的穩定提升。高校要建立內部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在頂層制度設計過程中,明確內部行政部門和二級學院各自的崗位職責,并將其貫穿到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使得高校從上到下都能夠認識到大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性,并認識到當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統一思想認識,通過良好溝通和協作來逐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在不斷地高速發展與創新,高校教育的管理也逐漸趨向數字化、信息化及網絡化。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與變化的需求,高校教育管理要進行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在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下,教育管理的改革不僅要將教學管理的水平上升,還要注重效率和效益,實現雙重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進而促進高校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峻.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現狀與機制創新[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2):49-51+64.
[2]華煒.高校教育管理創新舉措探討[J].江蘇高教,2017(06):34-36.
[3]鄧草心.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7(08):47-49.
[4]葉晨.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0):163-166.
[5]鄒太龍.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能走向及實現路徑[J].高教探索,2017(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