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瑋 陳羚 謝海洋 胡小崧
無論在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上,還是刑事責任上的有關制度上,中國食品安全還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懲治責任主體力度不夠,救濟受害方欠缺,致使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地發生。該文分析和研究了中國食品安全法律責任制度存在的問題,完善的策略提出來,將懲罰和救濟的力度加強加大,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程度地杜絕。
中國食品安全法律責任制度存在的問題
民事法律責任制欠缺。民事賠償的責任是食品民事責任的主要體現,從受害人角度講,民事賠償優越要比刑事賠償和行政賠償大,應該具有更強的彌補損害和救濟的功能。但是,無論從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和《產品質量法》以及《合同法》,還是《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以及《侵權責任法》等規定來看,有關賠償民事損害的制度還不健全。
其一,賠償精神損害的規定欠缺。《民法通則》、《民法總則》、《食品安全法》以及《產品質量法》中,對于賠償精神損害責任的規定都沒有。食品安全的案件中,受害人在賠償精神損害方面,只能按照《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沒有詳細地規定什么是嚴重精神損害。法院通常會因證據不足等,而對賠償受害者的訴訟請求不支持。
其二,民事賠償的優先制度不健全。無論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是《食品安全法》都將民事賠償優先制度規定了。但是,徹底的保護欠缺,食品經營者和生產者違法的行為,通常都是有關部門將行政責任進行追究以后,消費者才知道該食品損害了自身的合法權益,才會要求經營者和生產者將民事責任承擔,這時的食品經營者和生產者的財產已經所剩無幾,民事賠償優先也就沒有意義了。
刑事法律責任制度不完善。在食品安全犯罪上,《刑法》既刑罰配置不合理,又設置罪名滯后,致使刑法效能的充分發揮受到了很大地影響。
其一,規制對象不全面。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原料、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包裝等許多產品,食品安全都應該包括在內,但《刑法》中,只將食品這一個客體規定了,還應該將規制范圍擴大。
其二,責任主體范圍過窄。按照《食品安全法》,無論是食品生產和運輸以及銷售,還是檢驗和保管以及倉儲等相關主體,食品安全都應該涉及到,而當前的《刑法》只將銷售者和生產者的刑事責任規定了,食品運輸和檢驗以及倉儲和保管等相關行為主體,對于食品安全具有責任時,法律很難將刑事責任進行追究,從而使法律失衡。
行政法律責任制度不完善。管理市場主體為立法視角,規定監管執行主體的自身制度卻忽視了,作為監管機關不但責任不清楚,而且,分工也不明確。
處罰太輕。計算罰款的基數上,《食品安全法》規定的罰款計算基數都是“貨值”,卻沒有明確地規定怎樣將貨值確定。怎樣計算罰款的數額涉及到處罰違法行為的力度,從而使行政執法不確定性得以增加。
中國食品安全法律責任制度建立健全的策略
完善中國民事法律責任制度。若想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得以有效地保障,對于違法企業的民事責任必須要追究,食品安全的民事責任制度建立健全,對消費者進行鼓勵,充當私人檢察總長,將行政機關監管力量有效地補充,鼓勵公眾重視依法維權,同時,充分地救濟受害人。此外,巨額民事賠償也能夠將違法者預期的利益很大程度地降低,違法犯罪成本增加,致使違法犯罪得以減少。中國食品法律責任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傳統對行政監管比較重視,承擔民事責任的立法思路卻忽視了,這種立法思路必須要改變。不但要將精神損害賠償明確地規定,還要建立健全民事賠償優先制度。
刑事法律責任制度建立健全。刑事責任,就是將最嚴苛的食品安全法律責任進行調整,但中國刑法沒有將嚴苛充分地發揮出來,有關規定也不全面。嚴厲法律制度應該在刑法內所有的法律制度中體現,而不只是在《食品安全法》中體現。同時,責任主體和規制對象的范圍也應該擴大;處罰的力度加強加大。
行政主體責任規定建立健全。歐盟在食品法方面以控制“從田頭到餐桌”作為基礎,法律法規制度既清晰又明了,給實施提供了方便。從當前來看,中國因為法律責任不清晰,監管食品的全過程還沒有實現,一些職能交叉還存在,致使誰都很難管好的局面出現了。法律應該將食品細化,從生產原料至消費者使用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細化,各個環節監管部門的職責應該制定,職責行政程度的執行也應該制定好,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由違法而導致的法律責任應該制定,如此這樣,各個環節都能夠有人監管和各盡其責。同時,還要將資格罰制度建立健全,處罰的力度加強加大。
綜上所述,若想將食品安全得以有效地保障,既要將刑事責任和民事素任以及行政責任相互進行配合,又要有效地進行銜接,如果想要實現,不能只靠《食品安全法》,還要將食品安全法律責任體系建立健全。
作者簡介:
司瑋(1981.12-),女,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通訊作者:郭躍,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 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