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紅
摘 要:展品說明牌是博物館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避暑山莊博物館為例,從內容、形式、數字化技術等角度,探索展品說明牌的設計方法,以促進博物館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避暑山莊博物館;展品說明牌;設計方法
展品說明牌是博物館展品展示、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它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詮釋與傳遞展品的基礎信息以及所反映的社會功能、工藝技術、藝術水平等內涵[1],這對于幫助觀眾理解展品、滿足求知欲是必不可少的。
避暑山莊博物館屬清代宮廷歷史類博物館。本著“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原則,博物館充分利用文物資源,構成以復原陳列、專題展覽相結合的陳展體系。此外,全館積極尋求與其他文博機構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出各類文物精品展覽。作為展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展品說明牌對提高避暑山莊的影響力、樹立承德文物旅游品牌有著重要作用。
1 內容精煉,提供有效信息
精煉指內容完整、簡明扼要。不可否認,如今依然有不少博物館的展品說明牌在內容設計上還存在一些缺陷和短板。有的冗長枯燥,信息密集,缺乏針對性;有的則寥寥數語,內容缺失,導致“只展無教”。
避暑山莊博物館現行的展品說明牌,習慣是以“質地—工藝—紋飾—名稱—年代”的順序組成。例如,在“琺瑯”專題展中,有一組四件琺瑯碗的說明牌為:
銅鎏金掐絲琺瑯萬壽無疆碗
年代:清 乾隆
此說明牌的標注內容僅限于琺瑯碗的基礎信息,無法突出其自身特點。但若將展品的體量、重量、來源、藏品編號以及歷史和藝術價值等信息加入其中,又未免過于繁雜,較易落入“慣例式”列舉的窠臼。此外,博物館觀眾對信息的關注和接收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如果觀眾在閱讀說明牌上投入較多精力,那么參觀展品的時間必然受到限制,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的關系。
因此,展品說明牌內容設計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慮:
一方面,加強文物研究。“藏品是博物館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2],而展品說明牌又是向觀眾傳達藏品信息的重要工具。為了讓說明牌真正體現出價值和魅力,我們要對本館收藏的文物進行全方位的有效解讀,揭示出體系化、深層次、多方位的文物本質。以上述的琺瑯碗為例,此碗為一組四件,每碗外腹部圓形開光內分別有“萬、壽、無、疆”四字篆書。通過觀察器物形制、紋飾及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此組琺瑯碗為乾隆60壽辰時清宮造辦處所制,類似的琺瑯碗組件存量稀少,所以研究價值很高。如果能將此信息在說明牌上予以展示,就可滿足觀眾對于此件藏品的深度需求,讓觀眾看到博物館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強化“觀眾本位”意識。博物館作為宣傳避暑山莊文化的教育基地,其參觀人群以外地旅游者居多,觀眾的知識層次、求知程度等有所差異。所以展品說明牌的設計應秉承“觀眾為中心”的理念,兼顧知識性與普及性,如采用設問、反問的形式或專業術語通俗化的模式,將艱深晦澀的文物信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提高文字的可讀性。以“天地生成 造化品匯——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皇家瑰寶大展”為例,其中一個展柜陳列有五件轎瓶,說明牌上描述有轎瓶的基礎信息及年代,而對于文物表面特征的說明如紋飾等,則采用局部放大圖以背板的形式來呈現,這種陳展方式既合理分配了文物信息,又能給參觀者以知識、以啟發。
2 形式多樣,豐富視覺呈現
展覽是一種“現場性觀看與即時性閱讀”,而設計合理的展品說明牌能讓觀眾更快地進入展覽的語境和情景,讀懂展覽、享受展覽。雖然說明牌的形式設計要符合博物館的空間布局,但其形狀、版式、色彩、材料及擺放位置等視覺要素,更應根據展品的個性特征進行具體設置,以彰顯出博物館藝術規律的重要性。
第一,色彩的協調性,就是說明牌的底板、文字必須服從整個陳列展覽的色彩基調,并在統一中保留自己的風格,以提高展覽的展示效果。避暑山莊博物館的展室均依托古建而作,以專題展室為例,展室頂部色調接近楠木,地面使用傳統青磚,整體給人一種深沉的神秘感,所以展柜選用栗棕亞光色,而說明牌則采用銀底黑字的形式,強化了陳列氛圍,達到展室色彩的協調與統一。
第二,材料的合理化,指要熟悉金屬、紡織纖維、玻璃及塑料等性能,為展品說明牌選擇合適的材料。本館的說明牌以PVC板為主,可塑性強,成本較低,選材較為合理。為精益求精,不妨采用絲網漏印工藝,以保證說明牌的印刷字體色澤鮮艷、立體感強,且可彌補原有PVC板易褪色的問題。
第三,位置的人性化,即展品說明牌的擺放位置應在一個合理的高度,符合95%以上觀眾的閱讀習慣及視覺舒適度的要求。以“興盛時期的避暑山莊”專題展為例,展廳陳列有《避暑山莊全圖》,全圖尺寸為383厘米×211厘米,而其說明牌卻只有15厘米×7厘米,且擺放在圖的右下角。展品與說明牌極不協調,觀眾需下蹲,才能看清說明牌上的內容,這不僅造成閱讀者的積壓,還妨礙觀眾的欣賞和認知。所以此說明牌的尺寸及擺放位置要有所調整,以滿足觀眾的視覺要求。
3 數字化技術,增強互動體驗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即博物館必須開創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為實現展品說明牌創造性的發展,基于數字環境下的避暑山莊博物館應思考:如何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前提下,接受、融合新型的數字化技術,真正使之為我所用?
本館的專題展覽現以傳統紙質說明牌為主,仍采取被動、單向的灌輸式說明模式。這種靜態的說明牌雖然維護成本低,且受到老年人及孩子的偏愛,但是在移動網絡普及的當下,必須將多媒體設備作為說明載體,引入觸摸屏、投影、二維碼等多元化導覽服務,以實現互動、雙向的反饋形式,增加知識的易得性。如二維碼掃描技術,持有智能手機的觀眾,只需掃描展品說明牌上的二維碼,即可獲取相關文物的詳細知識,還可以參與對展品的彈幕評論和瀏覽陳展相關的信息等,這可引導觀眾發表自己的見解與討論,進一步拓展觀眾的認知水平。
目前,避暑山莊博物館在澹泊敬誠、四知書屋等建筑內,立足史實,通過復原陳列的形式,再現當年清宮輝煌。但由于是封閉展室且未設置展品說明牌,觀眾只能在門外、窗前駐足觀看,意猶未盡。不妨采用VR、AR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的新技術,拓展博物館的展示手段。據報道,AR卡片已出現在不少博物館,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圓明園等,用手機掃描這些卡片,就能在屏幕中獲取文物的三維模型以及文字和特效等[3],賦予展室藏品以“活力”,激發觀眾的在場感和參與感,這種新型技術的應用也是我館今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徐乃湘.博物館陳列藝術總體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數字博物館,VR AR技術走進文化遺產域[EB/OL].http://www.sohu.com/a/161471788_75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