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娜
摘 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滿足于知識理論層面,而更為關注綜合素養。高校的禮儀教學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課程。社交禮儀課程的設置初衷是培養學生的禮儀思維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人文素質課程中的地位較高。基于建構與人格取向提出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是促使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關鍵詞:建構與人格取向 社交禮儀課 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滿足于知識理論層面,而更為關注綜合素養。高校的禮儀教學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與此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課程。由于絕大多數高校對禮儀課的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枯燥等問題。禮儀涉及的主要內容有語言溝通、交往技巧、服飾搭配等內容,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傳統教育教學手段無法滿足現代社交禮儀課程的基本需求。隨著心理學理論逐漸從行為主義發展到建構主義,高校的教育教學方式發生一系列轉變。建構主義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相關要素(情景或意義構建等)充分體現學習重點,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社交禮儀課程可以借鑒該模式。
一、高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現狀
通過搜索萬方數據庫或中國知網等有關文獻資料,發現涉及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的文獻大概有30多篇,關于建構理論與人格取向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文獻資料僅有3篇。有學者提出構建理念重點突出能力和目標,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互動教學方法、經典案例教學法、互動性研究方法等,在考核時注重標準化的評價方式,也有學者提出將教育、學習與考試互為有機結合,從而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個人禮儀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崇高的品質,注重細節,充分體現出人本主義教育教學理念。通過調查230位高校學生的有關數據,發現只有29%左右的學生表示認為自己在社交禮儀中存在諸多缺陷,90%左右的學生認為需要將社交禮儀課程作為必修課。基于此現狀,教師必須使用新穎的教學模式有效開展社交禮儀課程的教學。
二、基于建構與人格取向的高職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建構理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學科基礎知識理論,學習理論中突出情景或意義建構等要素。馬斯洛學者所建構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將教師作為引導者,積極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內表現自我,繼而實現自我。社交禮儀是一種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社交禮儀課程的相關認知,本文將提出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和人格取向開展高職社交禮儀課程教育教學模式。
(一)角色模擬訓練方法
在角色模擬訓練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靈活運用社交知識,教師需積極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上,通過角色扮演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角色模擬訓練方法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社交角度研究授課內容,從被動化學習轉變成主動化學習。例如,在講授面試禮儀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扮演招聘人員或應聘人員。教師需告知學生在角色模擬訓練過程中注意儀表、態度和語氣等。在具體模擬訓練時設計具體公司(如公司地址、具體電話以及經營狀況等),明確招聘職位的基本情況,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向招聘人員介紹,并使用準確的語言。
(二)情景導入方法
采用情景導入方法,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社交禮儀中的經典案例,從而思考經典案例中的禮儀是否合理。例如,在學習握手社交禮儀時,教師至少為學生準備兩個經典視頻,讓學生明白握手禮儀的具體表現方式,繼而讓學生在正式交往中合理的使用握手禮儀,以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三)合作建構
教師需給小組學生設定經典社交場景,讓學生合作編寫劇本,建構禮儀規則。例如,將某個公司業務洽談設定為主題情景,以四名學生為一組,扮演對接公司的接待人員,在洽談業務中,完成社交禮儀環節,重點考查握手禮儀的順序以及在和異性交往過程中的具體握手細節。
三、結語
綜上所述,社交禮儀課程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近年來受重視程度有所增加。基于建構與人格取向的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可內化學生的禮儀素養,和情景教學、合作學習可以高效融合,可以促進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的多元化,使學生寓教于樂,更好地掌握禮儀課的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汪華.基于建構與人格取向的高職社交禮儀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8,13(10):180—181.
[2]陳光誼.高職實用社交禮儀課程教學創新之我見——做好課程實踐教學的四個結合[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9):182.
[3]劉明星.基于學生職業素質的高職課程體系模式建構[J].教育與職業,2007(02):112—113.
[4]陳冬方.個性化教學模式在《社交禮儀》課程中的應用[J].科學與財富,2015,17(1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