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真琦 繆鈺晗 包欣鈺 韋碩 孫明靜

摘要:作為信息科技革命的產物,數字貨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首先介紹數字貨幣產生與清算機制的創新所帶來的巨大優勢;接著從內在價值與貨幣性質兩個方面論述市面上流通的私人數字貨幣的內生性缺陷,從而提出法定數字貨幣出現的必然性,并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為例,探究數字貨幣的產生對重塑銀行體系的創新作用。
關鍵詞:數字貨幣 金融創新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
一、數字貨幣概念
(一)數字貨幣簡述
數字貨幣,是指依靠密碼學和區塊鏈技術產生的一種擁有價值的數據表現形式。2009年。中本聰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中提到幾乎大部分通過互聯網貿易在處理電子支付信息時,都需要存在一個可信賴的第三方為中介。但是這類系統都存在一個弱點,即內生性地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于是,他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并且對此第一次做出大膽的闡述與分析,比特幣的誕生奠定了各種數字貨幣產生基礎。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數字貨幣并不是電子支付時所用的貨幣(如支付寶等),也不是互聯網社區中由私人發行的虛擬貨幣(如代幣票券)。因為廣義上以電子形式存在的貨幣,都是需要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介入才能完成交易。而本文所論述的是指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它們以點對點交易方式,繞過了金融中介服務等第三方中介,是完全區別于傳統紙幣、金屬貨幣與電子貨幣的。
(二)產生與清算機制的創新
數字貨幣由"挖礦”產生。挖礦是一種以犧牲大量算力為代價,確保網絡中全部交易信息同步的過程。數字貨幣產生機制可以保證體系的安全性。傳統金融體系里,轉賬交易被記錄在銀行里的。但是在數字貨幣系統里,缺乏一個中心機構對此進行操作和確認,并且在"記賬”過程中有并不能保證所有礦工節點里都記錄了某條交易信息,這樣極易產生"拜占庭將軍問題”。對此,數字貨幣采用了一種名為"工作量證明(POW)”的共識機制的算法,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工作量的共識機制下,要掌握整個網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算力才能進攻網絡篡改信息,這需要付出相當的成本,在理論上沒有實現可能。所以數字貨幣的運行機制可以內生性的剔除惡意記賬者,因此整個交易體系不僅僅具有安全性,還可以有效的避免垃圾交易、激勵系統正常運行。
其次,基于區塊鏈技術而產生的數字貨幣,其清算方式與傳統商業銀行有顯著地不同。在我國傳統支付清算中,銀行在其中充當第三方機構的角色。以商家與普通消費者之間的交易為例:一筆業務通常要經過銀行與消費者、銀行與商家、銀行與人民銀行等三個支付清算過程。而數字貨幣則采用“分布式記賬”來代替第三方完成清算,使每個人都會保存并同步更新含有交易數據的"賬本”,即分布式賬本。
私人數字貨幣采用的不對稱加密技術和區塊鏈技術變革了傳統貨幣體系的清算機制,因為它讓每個數字貨幣的來去途徑具有唯一可追溯性。因為系統里每一個人都有驗證權,并且都有權利看見對方的驗證結果,所以人們在進行交易時,可以通過對方以往的交易信息判斷其值得信任程度,一個可信任的第三方清算在這種體系下形同雞肋。運用分布式賬本來完成虛擬清算與資產登記,將大大改善傳統清算機制的繁瑣流程。
(三)內生性缺陷
數字貨幣依靠網絡節點的計算生成,這就意味著貨幣的發行質上不構成對國家的債務責任,也不依賴于任何第三方機構完成交易。數字貨幣的供應量完全由算法決定、又不與國債相掛鉤的特性,雖然可以有效的避免國家濫發貨幣的行為,但是,這種缺乏主權國家信譽擔保的貨幣也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它最根本的缺陷是缺乏價值依托,沒有與真實貨幣建立穩定的關聯。于是它們的價值完全基于用戶的期望,即將來他們是否可以用這些單位的數字貨幣交換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商品、服務,或者主權貨幣。缺乏內在價值與政府信用支撐的數字貨幣目前只能在小范圍內被接受;而用戶預期的變化性,導致數字貨幣市場價格波動極其劇烈,其帶來的損失風險可能比外匯市場上通常觀察到的主權貨幣價值更大。
其次,由于私人數字貨幣的交易屬于直接交易,獲得對方地址即可進行,而每個賬戶地址僅由一串數字與字母組成,賬戶注冊也不需要實名注冊,這就導致每一個賬戶都是匿名的。數字貨幣的匿名性使其極易用于不法活動,導致個人財富向海外轉移,洗錢官員隱瞞收入等現象的產生。
最后,全世界都可以利用互聯網流通貨幣,去中心化的特性使中央銀行職能被弱化;數字貨幣又脫離了傳統信用貨幣框架,無法僅憑內生科技實現總量調節。于是國家的貨幣政策失效,無法利用政策調控來抵御經濟危機可能帶來的風險。
二、法定數字貨幣對銀行體系影響
數字貨幣的產生不僅僅可以改善現有金融服務體系的效率和質量,其背后的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拓展到其他的數字化資產,更為廣泛的應用于證券產品清算、產權確認、數字貨幣的發行和保管等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各國都對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給予高度關注,持有不同的態度。但是由于其存在諸多難以改變的內生性缺陷,所以市面上流通的私人數字貨幣注定難以成為真正被廣泛認可的貨幣。因此,數字貨幣的巨大優勢必須要借助國家信用才能進一步發展。從目前總體形勢來看,我國發展與開發數字貨幣進度較快。2016年1月20日,數字貨幣研討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銀行對數字貨幣研發正式啟動。近兩年來,中國積極進行對數字貨幣發行框架的研究,相關成果也陸續公開發表因此。筆者將以央行設計的數字貨幣發行路徑為例,分析其對銀行體系帶來的影響
(一)中央銀行針對數字貨幣構建思路
中央法定數字貨幣運行框架通過商業銀行賬戶與數字貨幣錢包的雙層結構,將法定數字貨幣納入“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這種雙層架構設計,實際上是將一個中心化的管理錢包加入在原有的銀行系統中,將存儲數字貨幣的錢包賬戶和傳統銀行賬戶相結合(如圖1)。這樣,一個賬戶下可以同時管理現有電子貨幣與數字貨幣,避免了法定數字貨幣系統與銀行賬戶分離可能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混亂。
在此雙層結構中,中央銀行確定數字貨幣最優投放量并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業務庫存儲,商業銀行業務庫負責貨幣的投放和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一切法定數字貨幣的投放和回籠都不同于傳統物理運送方式,即采用電子傳輸方式進行,以大大減少成本和提高效率。央行數字貨幣體系的核心要素為一幣、兩庫、三中心。兩庫即體系中的數字貨幣發行庫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庫;而三個中心則是對數字貨幣匿名性質的一種突破:認證中心可以集中管理用戶身份信息,登記中心可以對央行數字貨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大數據分析中心可以對反洗錢、交易渠道和監管調控指標進行全面分析。央行希望通過這套體系,在不顛覆現有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同時,又能實現數字貨幣帶來的諸多優勢。2018年1月26日,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提出采用雙層投放模式,即“中央銀行-代理投放的商業機構”,以適應國情,避免“金融脫媒”現象的發生。
(二)影響
1.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關系轉變。央行的數字貨幣相比于普通市場上流通的數字貨幣,有諸多優點。首先它是法定貨幣,可以由國家保證它的購買力。其次,央行數字貨幣摒棄公有鏈的形式,用聯盟鏈取而代之,即規定只有指定用戶擁有讀取完整的數據和寫入數據的權限,而更高的權限將會被賦予給央行,以便實行驗證監測、讀取寫入等職能。最后,傳統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而央行的數字貨幣是將去中心化區塊鏈交易網絡和中心化機構相組合,這樣就解決了數字貨幣不可調控和完全匿名性的缺陷。
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雖然保留了傳統貨幣的職能,但是它的創新性將會對現有銀行體系帶來諸多方面的沖擊。首先是改變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關系。以前央行對商行存在著調控和監管關系,但是現在央行與商行多存在一層競爭關系。這是由于數字貨幣產生于央行私有云服務器上,從而具有極強的安全性優勢。在經濟波動時,社會公眾會更傾向于將商業銀行中的存款轉變為數字貨幣,以此來規避風險。存款的轉移會造成央行和商行一定形式上的競爭。數字貨幣與商業銀行存款也會進行競爭,而由于兩者背后的資產類型不同,資源轉移時勢必會對資產相對價格和供給產生影響。
2.傳統商業銀行與央行職能轉變。傳統的中央銀是國家唯一的貨幣發行機構,商業銀行則是信用中介,通過銀行的負債業務和資產業務,集中與發放資金。而存款的轉移會讓整個銀行體系縮窄,對原有的二元體系進行沖擊,向全準備金制度進行過渡。這就意味著每個市場參與者可以直接進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銀行不再是自己決策放貸,也并不是通過資產業務來獲取大部分收益,而是通過提供貨幣保管和設計信貸投資工具等服務獲得利潤;存款人因此也將擁有參與投資決策的權利,自己承擔風險。此外,“狹義銀行”體系可以被應用在解決存款期限變換的問題,難以產生擠兌風險的銀行將會使整個金融體系更加安全。但是這也會給現有的社會生產帶來難以估計的沖擊。雖然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由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聯合寫成的“貨幣改革計劃”(a program for monetary reform)也對全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實施持積極態度,但是他們是以轉換國債、向金管局借貸等方式在原有銀行體系下進行過渡,而發行數字貨幣所產生的存款轉移,本質上是通過央行直接吸納存款而實現過渡,存款國有化將會危害商業銀行的初始授信能力:商業銀行的現金大幅度流出,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其創造信用貨幣能力將會大幅減弱,導致社會流動性降低。失去了大量流動資金的銀行,將會更多的依賴于資金批發市場,而當經濟波動狀態下的批發市場資金也極其不穩定,這將會大大削減銀行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
3.促進利率政策的創新。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并合理設計運行框架,將有利于負利率政策的實行。英格蘭銀行副行長曾表示數字貨幣會造成一定的負利率,不過這是建立在它完全取代實物貨幣基礎之上的。因為數字貨幣儲存在公眾個人的云錢包里,并不存在銀行發放利息,銀行只會作為一個節點,負責數字貨幣的銷售、發放,并在數字貨幣發生終端交易的時候,發揮節點記賬的功能。并且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為了實現易用性與可控匿名性,將數字貨幣設計成為基礎貨幣的替代,不會對其設定利息。負利率政策可以作為一種更為有效的調控政策,具有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縮等諸多優勢。但是在負利率條件下居民更傾向于將存款轉換為現金,因此存款利率在真實情況下難以突破零以下,這將阻礙負利率政策的實現。而數字貨幣的運用,將從機制上根本解決居民提取現金對負利率政策造成的制約問題。
參考文獻:
[1]宋亞瓊.數字貨幣的發行機制與監管模式[J].經濟學研究,2016.7(7).
[2]喬海曙. 法定數字貨幣:發行邏輯與替代效應[J].南方金融, 2018.3(499).
[3]唐彬,吳曉光.金融業大數據安全問題[J].金融科技,2017,23:77
[4]賓建成,雷迪凱.數字貨幣發行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湖湘論壇,2017(3):98-102.
[5]衣豐.中國數字貨幣發展研究——以比特幣為例[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
[6]本·布勞德本特,蔡萌浙.中央銀行與數字貨幣[J].中國金融,2016(8).
[7]邱勛,中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路徑、問題及其應對策略[J].西南金融,2017,(3):14-20.
[8]孫立堅.數字貨幣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對我國貨幣金融政策的啟示[J].宏觀經濟金融與貨幣政策,2017,(6):3-9.
[9]范一飛.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理論依據和架構選擇[J].中國金融,2016(17):10-12.
[10]劉津含,陳建.數字貨幣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研究[J].經濟學家,2018(5):17-22.
[11]范一飛.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N].第一財經日報,2018-1-26(A05).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