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鵬
摘要:互聯網消費信貸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對于促進消費升級和提升金融服務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并對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進行了分析,最后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此來促進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消費信貸 可持續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這也給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目前已經成為了當代青年群體的主要消費方式之一,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紛紛加入到“剁手黨”的行列,還有很多的人陷入到了惡性債務循環當中。這主要還是因為消費者對于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存在的風險沒有明確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主要通過對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存在問題和風險進行分析,以此來提升消費者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認識,促進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
一、互聯網消費信貸的概念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
互聯網消費金融實際上就是一種以互聯網為載體而開展各項金融消費業務,并為廣大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新型的金融業態。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消費金融也迎來了蓬勃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有效的解決傳統金融信貸當中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得金融服務更加的高效、便捷。
(二)互聯網消費信貸
互聯網消費信貸主要是針對信用較好的客戶所開展的信貸業務,互聯網金融機構會對客戶的信譽情況進行綜合的考慮,再為其提供相應的信用額度,讓客戶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信貸消費。互聯網消費信貸最大的特點就是基于互聯網進行的誠信體系的構建,根據客戶在互聯網當中的誠信度來決定客戶的貸款額度。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支付寶推出的“螞蟻花唄”和京東所推出的“京東白條”。
二、互聯網消費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借貸成本不透明
由于每個互聯網消費平臺對于消費信貸費率的計算方式和標準不同,有的互聯網平臺甚至對于不同商品所提供的分期付款的方式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貸款存在差異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卻很少會有平臺會將手續費費率明確的標注出來,大多數的互聯網平臺也只會將分期付款的金額提供給用戶。但是實際上,這些互聯網消費平臺在計算分期付款時并不是按照商業銀行傳統的等額本息的計算方式,從而導致消費者在進行互聯網消費時無法計算出實際的借貸成本。
(二)存在“獵殺放貸”的現象
所謂的“獵殺房貸”實際上是指貸款機構沒有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將借貸的真實情況,詳實的告知借貸人,只是將借貸后能夠給借貸人所帶來的快感告知給借貸人,從而誘導大批的社會經驗較少的青少年進行借貸。比如:在某互聯網平臺中經常會打出“全場免息”的具有較強誘惑力的字眼來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但是這里的“全場免息”并不包括免手續費,
這樣的廣告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誘導性,很多消費者在進行網絡購物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這些分期付款所產生的借貸成本,盲目的進行消費。
(三)以貸還貸的現象嚴重
很多低收入的年輕人會因為一時沖動就利用互聯網消費信貸進行不理性消費,等到真正要還款時卻發現根本沒有能力償還貸款。這時很多的借貸人在走投無路時,就會選擇“以貸還貸”的方式償還之前的借貸。很多的互聯網借貸平臺針對這些用戶都開通了“提現”功能,讓借貸人能夠直接進行提取現金,這也為這些“以貸還貸”的借貸人群提供了新的還款方式。有則新聞報道“小麗為某校的大學生,在剛入校時為了和同學進行攀比,在某互聯網借貸平臺上借款了5000元人民幣買手機,但是因為自己無力償還,最后選擇“以貸還貸”的方式進行還款,最后本金加利息竟然高達10萬人民幣。”實際上在我國《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就明確的規定“借貸機構在應當要采取受托支付的方式向借貸人交易對象進行支付。”即如果不是在特殊情況下,互聯網借貸平臺是不能夠向貸款人直接提供現金的。
三、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存在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互聯網消費信貸和傳統銀行信貸業務一樣,都會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目前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信用風險較高,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互聯網消費信貸主要依賴互聯網信息來對借貸人的還款能力和征信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但是互聯網信息存在一定的虛假性和不準確性,從而加大了對借貸人信息甄別和信用評價的難度。由此可見,互聯網數據失真是導致互聯網消費信貸信用高風險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互聯網數據失真的因素卻有很多,數據造假導致互聯網數據失真的主要原因。就拿網絡上常見到的“如何提高芝麻信用分”的“刷分秘籍”來說,只要借款人按照這些所謂的“秘籍”進行操作,就可以利用這些“漏洞”在自己實際資信狀況沒有改變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芝麻信用分,以此提升自己的借貸額度。由此可見,互聯網消費信貸中存在嚴重的信用風險。互聯網消費信貸與商業銀行相比,不論是在客戶風險識別,還是在風險評價體系上都沒有達標,缺乏會客戶全面信用信息的搜集、掌握和分析。
(二)操作風險
互聯網消費信貸出現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為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或違規操作,這屬于一種主觀故意行為。最近在網絡上形成熱議的“鄭州某大學生以同學名義網貸60萬元用來賭球,最終無力償跳樓自殺的事件”當中,該同學在互聯網借貸平臺上的照片、簽字和手印都是不本人的,但是卻能夠通過審核并借到錢,所謂的“網簽”審查形同虛設,這就是由于工作人員的違規操作所導致的。
(三)社會風險
目前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已經開始逐漸的突顯出來,很多借貸人拼命打工還債,有的甚至舉家還貸。我們從最近震驚網絡的“女大學生裸貸”事件當中可以看出,過度的負債消費不僅會將一個人的正常生活摧毀,更加可怕的是能夠讓人丟棄自己的自尊。更加令人擔憂的是,一旦養成了過度消費的習慣,會就產生出一種不可逆的效用。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這個道理。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出現能夠極易滿足消費者的欲望,使得消費者養成大手花錢的消費習慣,這是非常不利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的。
四、互聯網消費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對互聯網消費信貸進行明確的定位
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就將債務分為“丑惡債務”和“助益債務”這樣形式。所謂的“丑惡債務”就是指在不是自由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所形成的債務,并且債務管理的方式非常的不人性化。而“助益債務”則是指由放貸人精心設計的,能夠對社會產生福利助益作用的債務。不過助益債務具有較高的門檻,這樣設計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將借貸人拒之門外,而是為了讓借貸人提供更加健康的助力。目前很多人都將互聯網消費信貸定義為“丑惡債務”,很多借貸人都是在沒有完全了解真正的借貸成本和借貸風險的前提下進行借貸的,從而產生債務,當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時,會受到恐嚇和人身威脅。而出現這項現象的主要原因為在進行互聯網消費信貸時,很多借貸人由于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并且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這種忽視消費者正當權益為前提的“丑惡債務”是無法得到長期的發展的,互聯網消費信貸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那么久必須要以保障客戶的基本權益為前提,將自身定義為“助益債務”。
(二)披露實際借款成本,提高透明度
提高監管的透明度,是防止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欺詐行為,降低給消費者帶來損害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國必須要在很對這些互聯網信貸消費平臺制定先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監管,從而不斷的提升互聯網消費信貸的透明度,在客戶進行借款的前,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的工作人員應當要用簡單清晰的語言將實際借貸的成本以及其中存在的風險詳實的告知借貸人,這也是實現互聯網消費信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對于低收入群體互聯網消費信貸應當提供分期付款模式
在市場經濟當中一種實行的都是買者自負的原則,這是為了讓消費者在進行消費之前能夠自覺的收集充足的信息,從而有效的減少買賣糾紛。不過這一原則在金融行業中卻并不那么適用。這主要是因為,金融行業的消費者很多都不具備能夠承擔他們決策所有成本的能力。很多消費者在面對設計復雜的金融產品時,并不具備收集足夠產品信息的能力。所以,互聯網消費信貸結構在面對低收入人群所設計的金融產品,一定要配上簡潔明了的說明,并告知詳細的分期付款的方式,讓借款人能夠清楚的了解借款的成本,從而減少消費信貸套現的現象發生。
(四)采取受托支付方式
在互聯網消費信貸中由于沒有對“一般用途”進行約束,這也為借貸人在借貸過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權,同時這也為資金用戶的非消費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比如:最常見的網絡賭博等。這樣的方式不但會累積金融風險,同時也不符合激發居民消費和擴大內需的初中。因此,我國必須要在針對這樣的現象制定相關的監管規定,要求互聯網消費信貸必須要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借款給借款人。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出現和發展為我國的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問題也逐漸的暴露出來了。因此,為了促進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相關部門和互聯網金融機構應當要加大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的監管力度。作為消費者也應當正確的認識互聯網消費信貸,形成理性消費的觀念和誠信還貸的行為,從而促進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麗. 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研究[D].山東大學, 2012(34):88-89.
[2]代坤. 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啟示[J]. 現代商業, 2015(14):170-171.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