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良
摘要:日本自1950年開始少量吸引外資,但隨著政策放寬和經濟開放FDI吸收量在90年代初之前并沒有明顯起色,到了21世紀之后又經世界金融危機和日本東大地震與海嘯的沖擊,吸引外資的發展路途十分坎坷。本文以1996年至2017年的數據對日本吸收FDI的效果和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日本存在結構性吸收外資效果不明顯和技術外溢的問題,完善政策,擴大開放,合理基建,培養人才,改良環境是未來必經之路。
關鍵詞:日本經濟 FDI 吸引外資 VAR模型
一、前言
外商直接投資(FDI),在日本被稱為“對內投資額”,日本的對內投資在歷史上是一步步擴大的。日本步入昭和時代(1926—1989)后,受為維護本國工業的利益等因素影響下,進入封閉發展狀態,直到1950年通過了《外資法》才開始逐漸有少部分外國投資進入國內,這時外部資金流入要受到《外資法》和《外匯法》的制約,在“積極的有限制的”思想主旨下,從1960年到1970年間進行了五次擴大外資引入規模和修訂政策以達到經濟自由化的目標,70年代后期,日本基本確立了經濟自由化形態,1980年修訂《外匯法》陸續放開,外資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增長,但對外資嚴格審查的本質仍然沒有變化。到了90年代經歷了經濟泡沫,在社會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經濟低迷,儲蓄率下降的壓力下,為了盡快改善經濟社會狀況,不得不進一步擴大外資引進,1991和1997年又對《外匯法》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放寬規定,同時在稅收和融資方面雙管齊下提供優惠政策,進一步改善對企業并購的環境,設立跨國投資委員會和對日投資服務社等中介機構,持續擴大吸引外資規模。自1960年自由化至此已有30年之久,但由于日本的長期閉鎖,嚴格的外資審查本質,國內資金殘留,還有思想上的排異等因素的影響,90年代初期外資增長仍然緩慢,到了1996年并購高潮下日本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1世紀初日本已經基本回到正常軌道。好景不長,在經歷了幾年好景氣之后,2005年至2006年又出現了資本凈流出,步入2008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量開始急劇下降,2011年又受日本東大地震和海嘯的破壞,大量外商在日企業撤出,使外資量只減不增,到了2014年才出現好轉。2015年,“安倍經濟學”的實施與國內經濟金融緩和政策的實行,外資吸收量又遭到沖擊減少,在“安倍經濟學”相關政策的短期刺激后,到了2016年,外資吸收量創歷史新高,達到世界第五,至今,日本吸引外資的路程仍然坎坷。
田野,趙媛(2002)對九十年代之后日本的引進外資政策做了理論分析,以日本九十年代的放寬政策在規章制度和稅制以及金融等行業的具體實施著手,得到了對于我國未來吸引外資理論上的發展啟示。
馮輝(2004)在研究日本戰后的對內投資政策中,從理論上分析了日本的歷年吸引FDI政策變化,認為日本雖然基礎良好,但為了克服經濟蕭條和提高國際競爭力需要不斷開放吸引投資,同時對吸引FDI政策做了績效分析,說明了人員,規章制度,成本等因素對吸引外資仍具阻力。
金仁淑(2012)在日本對內投資量實施新政策的基礎上認為日本通過加快公司結構改革和治理,改善就業環境和國際良好競爭合作關系的手段,可以取得一種新的“日本經營”式增長,指出我國應該對日投資雙向互補發展,但有關日本FDI的吸收目前還缺乏系統性研究與實證分析。
綜合國內學者對日本FDI吸引外資領域的研究來看,大多局限于階段分析或是理論分析,缺少實證性的分析,本文以海默的產業組織理論和鄧寧的“OLI”理論為基礎,在所有權、區位、內部性之上對日本FDI吸收量的吸收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分析各個影響因素對FDI吸收的影響。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設置
為了研究日本吸收FDI的影響因素與效果,選取了1996年(平成8)至2017年(平成29)的FDI吸收量作為研究目標,以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代表經濟進步因素,年專利登記量代表技術所有權因素,年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額代表基礎資源因素,貿易指數代表對外貿易條件因素來進行實證分析,如表1所示。對數據序列進行ADF檢驗平穩性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FDI,GDP為平穩序列,PAT,INF,TOT為非平穩序列,經一階差分處理后為平穩序列,以FDI,GDP,DPAT,DINF,DTOT為基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
(三)脈沖響應
分析模型脈沖響應函數以研究短期下的動態關系,即對某個要素施加一個單位的標準差沖擊對FDI吸收造成的影響,如圖3。
由圖可以得到當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施加一個單位的標準差沖擊之后,對FDI吸收會先造成大小602的正向效應,之后效應在第3期顯現-954的負效應,隨后轉變為正效應,在第4期達到最大1721的正效應,之后逐漸趨向于零,整體來看屬于正向的響應結果。當對年專利登記增量施加一個沖擊時,會先對FDI吸收造成一個較小1002的正效應,之后正響應減弱,逐漸變為負效應,在第3期達到最小-2190,之后逐漸收斂于零,整體負效應。對年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增額施加一個單位標準差沖擊時,對FDI吸收量會造成逐漸增大的正效應,正效應從初始開始緩慢增大到第3期達到最大861,之后正效應減弱在第5期逐漸趨于零,整體上表現為正效應。當對年貿易指數增量施加沖擊時,對FDI吸收先造成2620比較大的正響應之后馬上減弱,在第3期和第4期變為較小的負效應,最小不低于-503,之后逐漸收斂效應消失,整體表現為正效應。
(四)方差分解
對VAR模型行進方差分解以研究某個變量沖擊對FDI吸收波動的貢獻,探求波動性的來源??梢钥闯霎斊跀抵饾u增多,貿易指數增量和年專利登記增量的沖擊對FDI吸收的波動貢獻最大,達到4.59%和4.37%,最少的是年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增額的沖擊對FDI吸收波動貢獻最少,只有1.15%,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額對波動貢獻只有3.02%,次于DTOT和DPAT。即FDI吸收的波動主要來自于年登錄專利量和年貿易指數變化。
三、結論
由實證結果可以得知,在短期內,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整體上與FDI吸收量正相關,當GDP增加時,可以促進FDI吸收,但由于FDI具有滯后效應,新增的投資可能不會馬上顯現出來,后續投資需要逐漸輸入國內,脈沖響應圖表明了這一現象。在專利登錄量上分析結果表明新專利增加整體上與FDI吸收量負相關,新專利的登記增加一開始會使FDI吸收增加,這是由于所有權的優勢導致的國外輸入增加利用國內的專利和技術,但之后會導致FDI的吸收減少,這可能是由于兩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其一是國內技術在經歷短暫優勢之后由于技術被外資員工,技術人員學會而傳出或是其他國家具有了替代技術的產生,導致所有權喪失優勢,其二是根據日本特許廳的調查報告顯示,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專利向外國轉移,或是被合并撤銷等,導致所有權優勢的喪失,兩者都是技術溢出的體現,尤其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FDI吸收量整體上呈正相關,但由于流入日本的FDI在非制造業比重較大,所以公共基建的增加對FDI吸收促進效應不是很明顯。貿易指數與FDI吸收量之間整體上呈正相關,而且在貿易指數增加初期,貿易條件改善對FDI吸收量的正向促進作用較大,同時貿易條件對FDI吸收量的波動貢獻最大表明了政策因素對FDI吸收影響具有比較直接的效應。
綜上所述,如果要保持外商投資,日本未來仍需繼續促進經濟增長,為了最大化的吸引投資可以有針對性的加強外商投資集中的領域的建設和增大基礎資金投入,在專利和技術方面,可以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和人力資本存量,提高科學技術領域的吸收能力以及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同時完善建立良好的環境來克服技術溢出的問題,在對外政策方面,可以根據需要采取適當的吸引外資優惠政策,改善貿易條件來增加FDI的流入和吸收。繼續完善政策,擴大開放,合理基建,培養人才,改良環境是日本未來吸引FDI和發展經濟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Cantwell,J.,The Globalization of Technology:What Remains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 Model?[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1):155-175.
[2]天野倫文.対日直接投資の政策動向と経済分析:投資インバランスの背景と外資系企業の定著化[J].赤門マネジメント·レビュー,2009,8(9):509-542
[3]黎草.戰后日本的引進外資政策[J].財政研究,1994,(4):59-63
[4]王偉軍.日本近期利用外資的特點、影響及不足[J].日本學刊,2002,(5):63-75
[5]田野,趙媛.日本引進外資政策的調整及啟示[J].日本研究,2002,(1):13-17
[6]馮輝.日本對內直接投資政策的演化、原因及未來動向[J].現代日本經濟,2004,(5):19-23
[7]金仁淑.日本對內FDI新特點、效應及中國的對策[J].日本研究,2012,(3):10-15.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