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宇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培養的內涵伴隨著不同的時代主題而螺旋上升,圍繞著“培養怎樣的青年、怎樣培養青年、為誰培養青年”,形成了堅持“黨管青年”的原則貫穿始終、堅持與民族復興同行同向的培養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基本經驗。新時代,要把青年從生力軍培養成最強主力軍,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創新發展、堅持青年培養與時代同行、堅持青年健康成長的科學道路,促使時代新人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 青年培養? 中國共產黨? 青年觀
【中圖分類號】D432.6?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4.023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全面回顧和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年培養的歷史演進、基本經驗及其重要啟示,并圍繞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關于“如何培養青年、怎樣培養青年、為誰培養青年”的論述,以及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青年培養的任務和要求進行深入探討,有利于繼續引領培養青年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年培養的歷史演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圍繞如何恢復國民經濟、開展經濟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等歷史任務,毛澤東同志對青年培養提出“三好”要求,并反復強調“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教育理念,將“三好”具體化為“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1]政治要求上則提出“社會主義覺悟”,“三好”要求成為這一時期青年培養的根本要求。1957年以后,毛澤東同志對上述論述進行豐富和發展,尤為重視對青年培養的政治方向把握,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教育方針,要求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提出教育必須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路徑,主張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突擊隊和生力軍,指出農村是一個天地廣闊、大有作為的地方,鼓勵知識青年積極參加上山下鄉運動。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歷史轉折時期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侵蝕,鄧小平同志果斷處理“中國向何處走”的時代難題,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教育青年“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鄧小平同志關于真理標準的確立,撥開青年思想上的迷霧,并在意識形態領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將國家的發展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青年的培養掃清了思想障礙。鄧小平同志圍繞國家的發展制定“三步走”戰略目標,將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寓于其中,并在“四有”新人的基礎上提出“三個面向”的培養目標,重視青年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清醒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幾代、幾十代人來接力奮斗的長期性,對青年干部提出“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培養要求,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青年基礎。
面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江澤民同志站在培養新世紀一代青年的高度,引導青年認識“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首次將“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青年培養的總目標,并不斷深化“四有”新人的內涵。在青年培養上,江澤民同志提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以及培養堅持“四個統一”的跨世紀人才。與此同時,他還提出要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2]江澤民同志十分重視青年健康成長,不斷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條件,對青年培養提出“既要嚴又要愛”的要求,重視青年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高瞻遠矚地將科教興國作為基本國策。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胡錦濤同志圍繞青年如何做“科學發展的奮力推動者、和諧社會的積極構建者”,幫助青年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中建功立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主張把目光投向青年,提出青年教育的“五個必須”的方法、“五點希望”的要求、“四個新一代”的方向等,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努力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胡錦濤同志把青年的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圍繞“怎樣培養青年、如何培養青年”,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求,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青年培養的目標,號召青年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三個事關”的歷史高度,提出“四個服務”的教育方針,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生力軍和主力軍的時空維度,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目標。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新要求,不斷豐富青年培養的時代內涵。特別是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運動的主題、方向和使命進行明確,并對青年的成長成才提出“六點希望”,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指明方向。[3]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年培養的基本經驗
堅持“黨管青年”的原則貫穿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青年培養的最大政治優勢,是進一步回答“為誰培養青年”的問題,“黨管青年”體現理論武裝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落實青年政策等各個方面,是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青年培養的基本經驗,更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青年的根本保證。實踐證明,“黨管青年”是青年培養不變的主線,青年培養若是偏離黨的正確領導,青年成長就會在實踐中遭受挫折。無論“三好”“四有”“又紅又專”還是“時代新人”的培養,根本就是在于人才培養的政治標準,而“黨管青年”則是對這一政治屬性的具體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首個青年發展規劃《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提出“黨管青年”的原則,就是對青年培養歷史演進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黨管青年”基本經驗的科學認識。青年在本質和特征上具有不成熟的特點,因此,“黨管青年”要將“嚴管”和“厚愛”相結合,這決定著全黨全社會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4]
堅持與民族復興同行同向的培養方向。面對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歷史方位變化,中國共產黨對“如何培養青年、怎樣培養青年、為誰培養青年”都會作出不同的時代回答,70年來形成了青年培養與民族復興同行同向的基本經驗。青年培養是過程性與目標性的統一,鄧小平同志認為青年是“我們一切事業的繼承者”,江澤民同志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向青年發出“積極參加祖國的建設,站在祖國建設的前列”的偉大號召。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呼吁青年“以四化為己任,與改革共命運,在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奮斗、成長”,新時代的青年要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奮斗歷程中,青年始終走在民族復興的時代前列,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歷史性飛躍。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新三步走”戰略安排,青年培養目標始終與國家的戰略部署同行同向,培養要求上也從“四有新人”走向“時代新人”。
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走過創新發展的70年,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能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青年發展事業中永葆生機和活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堅持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認識和評價青年,解決青年培養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就是將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穿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辯證統一觀點來分析問題,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更是認識和評價青年的根本方法。“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辯證法為解決青年實際問題提供科學指南,“德才兼備”“又紅又專”“三好”“四有”“五個結合”則是對立統一觀點的時代轉化。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年培養的基本經驗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寓于青年培養之中,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傳承創新。
新時代青年培養的重要啟示
堅持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創新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來指導青年培養,圍繞不同時期的歷史主題和時代任務,深刻回答了“青年發展的主導性力量”“青年向哪發展”“如何保障青年發展”等核心命題。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闊的現實基礎,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青年思想、五四運動100年、新中國成立70年和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青年培養的理論和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中國化進程中的不斷飛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作為青年發展和青年培養的根本遵循,要堅持貫穿其中的辯證統一的方法,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等基本特性,站在時代前沿全面吸收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不斷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為時代新人培養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堅持青年培養與時代同行。伴隨著“培養怎樣的青年”認識的深化,“怎樣培養青年”的方式方法也發生著根本變化,但青年培養始終遵循著與時代同行的方向。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不同時期的青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發揮著重要作用。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歷史際遇,都有自己奮斗的時代主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代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呼喚走在時代前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骨干。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青年培養的國際國內環境面臨著深刻變化,青年培養從鄧小平同志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到以黨的十九大“新三步走”戰略部署作為青年培養的目標,始終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時代任務來培養青年。面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新時代青年培養要堅持“三個面向”的發展方向,青年培養始終堅持與改革開放同行、與新時代同行、與中國夢同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與青年發展優先戰略的統一、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的統一、立足時代與面向未來的統一,引導“強國一代”在世界歷史的發展大勢中認清自己的職責使命。
堅持青年健康成長的科學道路。“培養怎樣的青年、怎樣培養青年、為誰培養青年”,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青年必須理想遠大、信念堅定,要在青年培養中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以貫之,引導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和塑造青年,要求青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其根本就是將青年培養成符合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要求。青年培養既要符合規律性又要合乎目的性,其健康成長必須遵循科學的道路,根本就是要堅持以《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為指引,遵循青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規律的統一,將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三因”要求貫穿始終,處理好“拔節孕穗期”價值觀養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成長成才,把聽黨話、跟黨走作為自覺追求。實現青年身心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要堅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面向世界,引導青年不忘堅定跟黨走的初心,堅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以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努力形成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動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跑出一個好成績”。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系統黨建研究會基金項目“書院制下當代大學生黨員社會責任感探究——以財經類高校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jydjyb0044)
注釋
[1]《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頁。
[2]《中國共產黨教育理論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50頁。
[3]《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
[4]《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屆青年論壇開幕式上的賀詞》,新華網,2015年10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6/c_1116943834.htm。
責 編/肖晗題
Practical Thinking of Youth Cultivation 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Liu Hongyu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70 years ag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youth cultivation has spiraled upwards with different themes of the different times. Focusing on the issues of "what kind of youth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youth, and who can benefit from cultivating youth," basic experience has been gained such a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governing youth" throughout the process, stick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working towards the goal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Marxist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In the new era, if we want to cultivate the young people into a strong workforce, we 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path of developing the Marxist youth concept creatively, letting youth cultivation march together with the times, and adhering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so as to urge the new generation to become the pioneers, trail-blazers and devotees stand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Keywords: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youth cultivation, CPC, youth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