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特約記者 高振博

曲江新區創新融合“文化+金融”發展模式,全面推進文化金融示范區建設
2018年11月30日,在西安市舉行的對外開放暨民營經濟發展大會上,何金碧獲得了“改革開放40周年西安市優秀民營企業家”稱號。何金碧今年54歲。他25年前從5萬元銀行貸款起步,最終建立起中國有色金屬銅貿易界的龍頭企業——邁科集團。目前,企業年銷售額近千億元。
時光荏苒。何金碧當年創業時能獲得的金融支持只是星星點點。如今,何金碧的邁科集團可以獲得各家銀行數十億元授信額度,并借助公司債、新三板等多元化融資渠道加速發展。
邁科集團的發展史,是陜西金融業與企業、產業、區域經濟共同成長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生產總值已跨過2萬億元關口,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300億元。陜西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不斷邁向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2018年7月30日,陜國投配股成功發行,募集資金達22.71億元。由此,陜國投的注冊資本金達到39.63億元,凈資產突破100億元,資本實力大幅提升。作為一家省屬金融機構和全國首家非銀行上市金融機構,陜國投自1994年在深交所上市以來,就一直借助資本市場加快改革發展。股權分置改革、增資擴股、全員競爭上崗、市場化選聘高管……一項項改革舉措,為陜國投快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陜西改革開放40年,也是陜西金融業持續深化改革的40年。陜西首家村鎮銀行——寶雞岐山碩豐村鎮銀行、首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陜西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首家消費金融公司——陜西長銀消費金融公司、首家汽車金融公司——比亞迪汽車金融公司……一個個“首家”見證了陜西金融業不斷改革的歷史,一個個“首家”彰顯了陜西金融業不斷開拓發展的信心與勇氣。
如今,陜西的地方金融機構已越來越豐富完善。截至2018年6月,陜西全省地方金融業已涵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多個門類,擁有法人銀行138家、法人證券公司3家、法人保險公司2家、融資性擔保公司170家、小額貸款公司289家。
如今,陜西的一個個特色金融聚集區正快速成長。在位于西安浐灞生態區的西安金融商務區,綠色金融、基金產業、離岸金融、金融要素市場等正成為重要的探索方向。在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筑巢”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下一步將聚焦“引鳳”,助力西北能源金融中心建設持續推進。在西安高新科技金融示范區,科技與金融合作正催生出越來越強的產業創新力量。此外,還有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區、楊凌農村金融改革試驗示范區……

中西部陸港金融小鎮聯合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同建設金融創新服務和財富資產管理的企業聚集區
如今,陜西金融業正不斷蓄積發展勢能。據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2月末,陜西省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0927.56億元,同比增長7.27%;全年新增2774.30億元,同比多增328.39億元。12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40567.42億元,同比增長7.37%,增速創年內新高;全年新增2783.42億元,同比多增254.88億元。外幣存款余額52.47億美元。2018年12月末,陜西省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0742.73億元,同比增長14.18%;全年新增3790.47億元,同比多增1090.36億元。1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30513.81億元,同比增長14.37%,增速創近34個月新高;全年新增3812.64億元,同比多增1055.33億元。外幣貸款余額33.35億美元。
同時,近年來,陜西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資產交易等新金融產業也不斷涌現。截至2018年底,陜西省新增融資租賃企業41家,其中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23家。全省融資租賃企業達到131家,其中外資企業104家,注冊資本58.58億美元。目前,全省融資租賃業務規模累計達344.45億元,租賃合同余額超過600億元,形成以西安經開區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為代表的融資租賃產業聚集地,產業規模居中西部地區首位。

邁科集團——綜合型商品金融服務商 圖為西安邁科商業中心
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全部入陜,47家上市公司不斷拓展融資渠道,陜西第6家外資銀行富邦華一銀行西安分行正式開業,今年新申請入陜的外資保險機構華泰人壽陜西分公司正在籌建……改革開放40年來,借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等機遇,陜西正加速從內陸腹地走向向西開放前沿,陜西的金融業也持續迸發開放創新的活力與魅力。
在陜外資銀行充分利用其母行的國際網絡優勢,積極連接國內和國際市場。星展銀行西安分行2016年成功為兩家陜西企業承銷發行6.2億美元海外債券;渣打銀行西安分行2017年為陜西一企業集團開立海外賬戶,并為其啟動海外資金池業務;匯豐銀行西安分行近年來為多家省內企業的海外項目提供數十億美元授信支持,助力企業“走出去”……
相關金融監管部門積極支持企業開展跨境融資,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自2016年5月至今,國家外匯管理局陜西省分局共辦理外債簽約登記209筆,幫助企業跨境融資96.8億美元。與此同時,在防范履約風險的前提下,國家外匯管理局陜西省分局拓展內保外貸業務,支持企業在境外健康持續發展,截2018今年7月末,共辦理內保外貸業務14筆,幫助境外關聯企業融資10.5億美元。同時,陜西還鼓勵金融機構圍繞“一帶一路”上的農業、科技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促進陜西與沿線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
陜西自貿試驗區積極搭建金融創新制度平臺,持續提升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2017年11月,招商銀行西安高新科技支行通過招商銀行總行自主研發的區塊鏈直聯跨境支付應用技術,成功完成一筆美元跨境支付業務,讓跨境外幣資金實現“秒級”傳輸。這也是陜西自貿試驗區內首單區塊鏈跨境支付業務。除此之外,陜西自貿試驗區還積極探索投融資便利化、創新征信服務新模式、文化企業股權融資等金融創新舉措,讓各類金融創新舉措在改革試驗田里更快推進。
“韓城市政府借助PPP模式,引入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參與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的投資、建設與運營。這座大橋總投資達8.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僅出資6600萬元。”在2018年6月7日省PPP中心組織的座談會上,韓城市財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說。
通過PPP模式,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介入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項目,加快了大橋建設進度。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陜西省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基本建設貸款余額為7732.81億元,占全省各項貸款余額的28.98%。
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金融業始終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己任,主動服務國家和陜西戰略大局,支持陜西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陜西金融業積極支持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等重大戰略實施,助推陜西打造投資熱土,提升區域影響力。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連接起陜西省韓城市與山西省河津市。有了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預計2019年6月底,這座大橋將建成投運。這兩座同屬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將日益密切聯系。便利的交通將為兩地深化合作帶來新契機。
陜西金融業主動挖掘區域優勢,積極支持能源化工、軍民融合、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陜西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4月23日,全省首只公募創投債券由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功發行。該創投債券發行金額3.4億元,募集的資金將用于投資相關硬科技產業及設立科技領域產業基金。“我們通過發行創投債券,打通了科技型初創企業與債券市場之間的通道,讓更多創新型企業享受到長周期、低成本的債券資金支持。”該公司董事長宮蒲玲說。
陜西金融業精準發力,通過一系列金融產品和流程創新,支持本地優秀企業高質量發展。西部超導是我國新型戰機和大飛機所用鈦合金的主要供應商,而且是我國唯一實現超導線材商業化生產的企業。“2017年國開行利用自身開發性金融和本外幣綜合融資服務優勢,為西部超導提供了3.5億元和1180萬歐元的一年期流動貸款,幫助企業解決流動資金問題,助推企業加快開發海外市場。”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科技金融處業務經理戚莎莎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當前,陜西正處于“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多重機遇疊加期,這些機遇正加快轉變成產業紅利和經濟紅利,這些機遇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金融和資本參與到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中。陜西金融業將伴隨區域經濟共同成長,陜西金融業的前景必將越來越美好。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地方銀行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越來越密切,無論是國企升級改造,還是中小企業投資擴產,無不需要銀行業注入活水。地方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也需要源源不斷地資金投入。
縱觀陜西銀行業,除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開發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陜西分行,以及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陜西分行外,還有招商、中信、民生、浦發、光大、興業、華夏、廣豐、恒豐、平安、浙商等股份行,北京、重慶、成都、寧夏、齊商、昆侖等城商行,東亞、匯豐、渣打、韓亞、星展、富邦華一六家外資行,中國郵儲銀行,還有本土的西安銀行、長安銀行、秦農銀行三家城商行。我們主要來看看這三家本土銀行的情況。

西安高新區錦業路高新創業園里的長安銀行

秦農銀行錦業支行
西安銀行是西安市政府、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加拿大豐業銀行、地方大中型企業參股的城市商業銀行,成立于1997年,原名為西安城市合作銀行,2000年更名為西安市商業銀行,2009年底圓滿完成戰略引資和財務重組工作,注冊資本40億元,下設8家分行、169家營業網點,控股2家村鎮銀行,參股1家汽車金融公司,正在籌建西銀創投公司(投貸聯動子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初步構建了綜合化、多元化的金融集團運營模式。
近年來,在政府、監管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西安銀行歷經五次增資擴股,實現了更名、跨區域、總行遷址、上市申報等重大戰略,已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城市商業銀行之一。截至2018年末,西安銀行資產規模預計達到2500億元,年實現凈利潤超過15億元,連續五年銀監會監管評級保持較高水平,是銀監會確定的國內城商行12家區域示范標桿“領頭羊”銀行之一,也是國內10家投貸聯動試點行之一。2018年10月30日,證監會發審委發布IPO過會企業名單,西安銀行成為2018年第5家成功過會的銀行、西北地區首家A股上市銀行。
長安銀行是在陜西省委、省政府主導下,經中國銀監會批準,引入延長集團、陜西煤業、陜西有色等戰略投資者,以新設合并方式組建的法人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部設在西安市,2009年7月31日開業。注冊資本金56.41億元,下轄10個分行、9個直屬支行,開業網點236家,遍布省內10個設區市和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發起并控股設立陜西長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天水秦州長銀村鎮銀行、太白長銀村鎮銀行、陜西岐山長銀村鎮銀行、陜西隴縣長銀村鎮銀行。截至2018年末,全行資產規模236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36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672億元。凈資產145億元。開業以來,累計實現利稅150億元,其中繳納稅金58億元。銀監會監管評級為2C級。各項衡量商業銀行審慎經營的監管指標優良。
秦農銀行全稱為陜西秦農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在西安市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西安市城六區聯社)合并重組基礎上,通過增資擴股、優化股權、財務重組、機制再造等,組建起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農村商業銀行。秦農銀行是陜西省屬地方金融機構,也是陜西省內資本規模最大的銀行機構。截至2018年末,資產總額2385億元,貸款余額1293億元,存款余額1541億元;主要審慎監管指標持續優良,存貸款規模位居陜西銀行機構前列;注冊資本金為80億元,居全國農村商業銀行第五位;不良貸款占比1.59%,資本充足率19.28%,主要監管指標達到二級標準。秦農銀行下設1個營業部、16個一級支行、2個直屬支行、216個二級支行,網點覆蓋西安市主要城區,輻射所有城區,是西安市營業網點最多的銀行機構。
陜西三家本土銀行,總體資產規模較小。而同處于西部的成都銀行和重慶銀行,分別于A股和H股上市,募集大量資金取得長足發展。其中,成都銀行2017年營業收入96.54億元,凈利潤39.09億元,總資產4345億元;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54.33億元,凈利潤21.23億元,總資產4737億元。重慶銀行2017年營業收入100.15億元,凈利潤37.54億元,總資產4227.63億元;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51.19億元,凈利潤22.94億元,總資產4358.1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