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妍 周曉娟 方儲馨
患者住院期間跌倒屬于護理不良事件,科室較為常見。跌倒發生率是醫院護理質量與安全管理評價的重要指標。有數據統計顯示,跌倒的發生原因很多[1],年齡、基礎疾病和服用藥物情況等都可增加跌倒的風險。心內科因老年患者多、口服藥物種類多、介入手術多,已成為醫院內跌倒事件的高危科室[2]。研究[3]表明,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追蹤方法學強調過程管理,注重發現并解決問題。為了做好住院患者安全管理,降低跌倒事件發生率,我院應用追蹤方法學對心內科住院患者進行管理。
1.1 一般資料 2015年我院心內科老年患者(年齡>65歲)跌倒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齡(68.72±3.45)歲,且均發生不同等級的跌倒損傷。鑒于此,應用連續追蹤法,對2016-2017年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進行跌倒預防管理。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追蹤檢查小組 由護理部領導組織成立跌倒跟蹤小組。該小組由1名護理部副主任、5名心內科護士和質控護士組成。
1.2.2 具體步驟 ①確定項目并制定標準。②確定目標患者。③制訂實施方案。④制訂防跌倒管理指南并實施。
1.2.2.1 確定項目并制定評價標準 首先確定此次追蹤方法學規范化管理的項目為降低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事件發生率,評價標準的制定主要依據護理管理的相關內容和《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0版)》的質量持續改進內容。
1.2.2.2 確定追蹤目標患者 護理部2015年不良事件登記冊中6例心內科跌倒事件記錄,記錄了患者的住院病歷、跌倒事件的相關報告和處理記錄、實施情況。調查人員對跌倒事件進行系統調查,檢查跌倒事件發生的原因、處理及護士的調查結果和病房清潔情況。調查跌倒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培訓記錄。
1.2.2.3 制訂實施方案 ①資料查閱:主要查閱有關跌倒不良事件的管理資料,它包括關于跌倒風險評估的信息、患者跌倒的應急計劃和措施;發生跌倒的處置及報告程序等。②現場訪談:主要的訪談對象包括:心內科1 例有跌倒風險的患者、住院護士、病房保潔人員各1人。③實地訪視:到病房參觀,同時抽取發生跌倒的2例住院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并觀察分析床位護士對跌倒高危患者的評估過程。
1.2.2.4 制訂防跌倒管理指南并實施 由追蹤小組根據科室現狀統一制定心內科患者防跌倒健康手冊,并發放給所有住院病人。同時采用《心內科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量表[4]對我院心內科病房對病人進行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包括7項內容,總分>45分為跌倒高風險患者,針對高風險患者發放《患者跌倒預防告知書》,給予預防措施,每周進行一次再評估,患者病情變化則進行重新評估。該量表信效度較好。見表1。

表1 心內科患者跌倒風險評估表
1.3 評價方法 比較追蹤方法學實施前后(2015和2016-2017年)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采用《住院患者跌倒預防之臨床護士工作評價量表》[5]于追蹤方法學實施前后采用小組會議的形式對臨床護士跌倒風險管理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共5個方面包括教育、生活用具、患者環境安全、評估評價和醫院管理。量表得分越高說明護理人員跌倒風險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進行數據描述,并采用t檢驗進行分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應用追蹤方法學對心內科住院患者進行防跌倒風險管理后,2016年、2017年心內科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明顯下降,因跌倒引起的醫療糾紛由2015年的6起下降為2016年的1起、2017年1起。2016年1例跌到患者系由于檢查途中突發腦卒中跌倒。干預后護理人員跌倒風險管理能力較干預前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士跌倒風險管理能力干預前后比較(x±s,分)
3.1 實施追蹤方法學可有效降低跌倒率 心內科住院患者老年人占多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長期服用藥物等均會增加患者的跌倒風險。追蹤方法學措施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強調針對具體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追蹤方法學能明顯降低心內科患者的跌倒發生率,能夠有效地提高對策的科學性、患者的依從性和護士的執行力,進而降低跌倒的發生率。
3.2 實施追蹤方法學可提高護理人員跌倒風險管理能力 追蹤方法學通過認真分析跌倒案例,探討跌倒發生的根本原因,針對性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進而提高護理人員的跌倒風險管理能力,使護理工作更趨完善、科學、合理[6]。我院心內科成立的跌倒追蹤小組成員認真分析每一例跌倒事件病例,發現跌倒高危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防跌倒預案和護理措施;正確全面地對住院患者進行跌倒風險評估。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防跌倒知識宣教,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跌倒對患者的嚴重后果,提高患者及其家屬預防跌倒相關措施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在心內科病房應用追蹤方法學能有效預防患者跌倒,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但目前追蹤方法學在我國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還需要更深入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