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瑾 安 梅 方安寧 劉梅梅 黃焱平
人體解剖學因人體的形態結構復雜,專業名詞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掌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信息化手段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勢在必行。
移動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促進教學模式多元化奠定了基礎,也對推進教育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1]。如何將學生參與手游、交友、看視頻的時間向手機輔助教學過渡,成了筆者重點思考的問題。筆者一直致力于適合現代大學生的教育教學改革,從最初的傳統教學[2~3]到微信公眾平臺[4]應用于教學。藍墨云班課平臺的出現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藍墨云班課是藍墨科技推出的一款教學助手軟件,是在移動網絡環境下,利用移動智能設備,開展課堂內外即時反饋互動教學的云服務平臺。教師通過資源欄目可以直接上傳圖片、視頻、音頻、PPT、PDF、Word文檔、壓縮包、網頁鏈接等資源,實施資源管理[5]。
課堂活動主要有作業/小組任務、投票/問卷、頭腦風暴、答疑/討論、測試等模塊,教師可在課前、課中或課后創建相應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效交流與討論[6]。教師可以查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記錄,學期末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獲得的經驗值,作為每位學生的平時測評分的參考依據。
筆者從2017年9月開始搭建《人體解剖學》藍墨云班課課程,創建班課5個,累計學生453人,發布資源125個,開展活動505項,共發起簽到249次,總平均出勤率95.89%,已獲魅力值1530。
2.1 “助教”輔助教學 在每個自然班,以班級推選或自我推薦的方式,選取4名同學作為該班級助教,助教可以分別以助教的身份和學生的身份進入班課,二者的行為不會發生沖突。系統會正確記錄班課創建者及助教在班課中的操作,除一些被限制的操作外,班課助教擁有創建者所有的權限。教師在線下充分和助教溝通,明確協助教學的工作內容。第一位助教,負責查找和上傳資源庫資源,豐富資源庫內容,上傳的視頻及課件資料,有的是授課教師提供,更多的是助教和同學們自己查找的感興趣的內容,供同學們課后拓展學習。當然發布的資源經過教師審核,才會被長期放在資源庫,供班課所有同學共享。第二位助教,負責發布“添加活動”中“測試”,在云班課電腦端發布相關測試試題,周一到周五晚自習期間,發布10題左右的選擇題,供同學們復習使用,而在課堂上回顧舊課階段,發布常錯試題3~5題,供教師上課有針對性地講解。第三位助教,負責發布“添加活動”中“頭腦風暴”和“問卷/投票”,收集教師和前三位助教的意見及同學們的意見,有針對性地對課堂同學們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頭腦風暴”和“問卷/投票”調查,充分調動同學們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第四位助教,由教師指定,班長擔任,輔助教師課前、課中及課后教學,負責協調其他三位助教的職責。負責課堂“簽到”,“課堂表現”中“選人”功能,同時負責期中及期末班級成員經驗值的統計,極大地調動班級所有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程度的提高班級成員的參與度。設置助教,不僅培養了助教們主人翁的責任感,也提高了助教們助人為樂的精神,提高班級整體榮譽感的品質。每位助教都以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助教的工作中,毫無保留地貢獻。團結、凝聚、助人為樂,激勵著班級里的每一位同學。同時,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設置助教,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對醫學知識的敏感度,讓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不那么無味,而變得生動有趣、靈動、鮮活。
2.2 課前課中課后“三維一體”,以“感覺器-視器”為例
2.2.1 課前 通過藍墨云班課通知功能,課前教師發布信息,布置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感受器章節--視器之前,發布問卷調查,要求學生填寫相關信息,是否近視?近視的度數?近視的年齡階段?以及如果近視,簡單描述形成近視的主要原因?其中負責設置“頭腦風暴”的助教,如在視器這章查找資料,發布頭腦風暴,“近視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進行矯正和治療”,助教自己先大量查找資料,然后評價各位同學的反饋情況,挑選最具代表性的內容進行課堂討論。
2.2.2 課中 由助教通過班課的簽到功能,發起簽到,一鍵簽到或手勢簽到。分析課前發布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77.5%的同學近視,近視的度數為300~400度的占近視總人數的52.3%,初中階段佩戴眼鏡的占近視總人數的60%以上。接下來,通過一個小學生最近發現視力下降、看東西越來越模糊的視頻案例提出,她是真的近視了嗎?如果近視了,要不要佩戴眼鏡?同學們積極參加,發言討論,對近視眼的結構基礎及發生原理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PPT講解眼球的結構,分析形成近視的主要原因。同時,在講解重點內容之后,通過班課平臺“測試”功能,定時測定(如2分鐘之內完成),及時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認知度,又大大地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充分利用上課時間,不斷地在40分鐘內制造亮點,提高教學效果。
2.2.3 課后 以“感覺器”為例,充分利用“助教”功能,每個自然班設置4個助教,每個助教發揮不同的助教任務,其中第二位助教,負責查找本章節具體知識點,課后進行試題測試的發布,如視器章節關于角膜的描述判斷用于課后知識的鞏固。第三名助教,通過查找視器相關熱門視頻,課后發布資源,例如發布“飛秒技術在近視手術中的應用”,擴展課堂知識。第四名助教,協調助教之間的工作,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信息化技術逐漸應用于教學,教室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傳,學生受。其對課堂教學的沖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角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迎來新的拓展和創新。基于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進行實驗驗證和知識探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反饋的效果是在評價體系逐漸形成中突顯出來的。通過小組互評成績、小組自評成績、教師評價等,形成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最后通過經驗值呈現學生的總評成績,客觀真實展現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情況。與平行班相比,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幅提高。
將移動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基于“藍墨云班課”移動平臺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本研究借鑒前人的實踐經驗和對移動教學平臺的深度應用,設計調查問卷,收集研究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到以下幾點基于移動信息技術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的相關結論:
藍墨云班課使用于課堂教學,有別于傳統的授聽課方式,課前學生通過班課發布的任務提前預習,課中學生分組討論,通過班課隨時測試,教師能快速掌握每位學生學習情況,并進行針對性指導,運用現代化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比如:一鍵簽到、搖一搖選人、搶答、測試,讓課堂變得簡單、有趣、高效、智能,有助于開發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和學生在藍墨云班課教與學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網絡的依賴性強,若學校無線網絡信號不強,或者學生的手機上網流量不足,都會影響班課的使用,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自控性差,有極少部分同學,拿起手機,不自覺地查看與班課無關的信息,不參與班課活動,或是草草參與活動。以上不足情況亟待改進。
將信息化的技術和手段應用于教學,使教學順應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提出:繼續深入推進信息技術于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實現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變軌超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